读书人是幸福人谢冕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清文章结构,找出段落中心句,学会提炼文章主旨。
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搜集并处理资料的能力,掌握并学会运用整体通读、专心精读、勾画阅读等阅读方法。
3.能力目标:联系各自的阅读经历和读书体会,理解“读书人是幸福人”的内涵,从而热爱读书、积极阅读,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理解字词句,培养判断中心句的能力,从而更准确的把握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1.深刻理解“读书人是幸福人”。
2.培养学生勤于阅读的良好习惯。
教学方法:赏读法、探究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组织教学:教学重点:字词、作者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结构、整体感知全文,学会提炼文章主旨,找出中心论点以及中心句。
教学步骤:一.导入记得我国古代有这样一句话“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在古代人心目中,读书是跟今后的人生幸福密切相连的。
古诗也有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什么意思呢?学习不能偷懒!读书学习是非常苦的一件事情。
那么在正式学习课文之前,老师想展开一个有关学习的小调查。
1.你读书的感受:A.苦 B.苦中有乐 C.乐 D. 乐中有苦(选择A或B的:你是个诚实的孩子选择C或D的:你是个乐观幸福的孩子。
)2.你读书的目的:A.考出好成绩 B.让家长高兴 C.获取知识 D.不知道(选择A或B或D的:你是个诚实的孩子选择C的:你是个幸福的孩子。
)二.作者简介谢冕: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评论家。
福建省福州市人。
1932年生,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60年毕业留校任教。
谢冕1948年开始文学创作,著有学术专著《湖岸诗评》、《共和国的星光》等十余种,以及散文随笔集《世纪留言》、《永远的校园》、《流向远方的水》、《心中风景》等。
三.时代背景本文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谢冕有关读书的一篇议论文,抒发了对北京大学的热爱之情。
这种热爱源于北大所给予每一个“北大人”的文明滋养,也包括对北大图书馆的爱和对所有读书人的交流、交往的幸福回忆。
可以说,作者对读书的幸福主要是在北京大学这样的文明圣地感觉到的,那么,读书人为什么是世间的幸福人?三.生字词浩瀚(hàn):广大;繁多。
加惠(huì):施惠,给与好处。
崇高(chóng):雄伟高大。
陶冶(yě):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饱览:尽情地欣赏。
上溯(sù):往上推求或回想。
睿智(ruì):英明有远见。
睿,看得深远。
卑鄙(bēi bǐ):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
奸诈(jiān zhà):虚伪,狡猾。
往哲先贤: 历代贤明、智慧之士。
哲,有智慧;贤,有德行和才能。
四.结构分析议论文三要素是什么?(论点、论据、论证)在议论文中,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
在议论文中,分论点也很重要,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
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
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
(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法和比喻论证、引用论证、因果论证)学生诵读课文。
从文章的每个自然段中找出或归纳出中心句,并圈点勾画出来。
(引导学生注意中心句的位置和作用,从中心句中提炼文章的主旨)(1)本文属于议论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总结:作者开门见山,在题目中直接表明了文章的观点:读书人是幸福人。
第1自然段中心句: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
(2)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哪些分论点?提示:分论点通常出现在文段开头,文段结尾,也有出现在语段中间。
总结:在文章主体部分,作者用三个分论点,层层深入,说明读书为何使人幸福的道理。
这三个分论点分别是:①人们通过阅读,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
②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
③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可能是注定了做一个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
(3)这三个分论点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述读书对人的影响的?总结:第一个分论点是从物质方面论述了读书对人的影响;而第二、三两个分论点则是从精神方面论述读书对人的重要作用,层层深入,充分有力。
(4)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论证结构?总结: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作者的思路是先总说“读书人是幸福人”的根本原因,再分述读书能增广知识、陶冶精神,与好书结缘能“向善”、“避恶”,最后再重申主旨,与开篇呼应,用“所以——”句完成因果论证。
即课文最后一段:“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
”这个结论句,是逐层深入论述的,是全文主旨,与开头呼应。
(提醒学生体会作者思维的严密和逻辑的清晰)五. 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运用整体通读、专心精读、勾画阅读等阅读方法来深刻领会了文章的主旨:读书人是幸福人,作者通过鲜明的论点,严谨的结构,形象生动的语言让我们领会到了读书的快乐,通过阅读,可以舒展心灵的翅膀,让笑容变得灿烂;通过阅读,可以仰望思想的星空,让目光变得深邃;可以搭建理想的阶梯,让岁月变得充实;可以品味别样的人生,让生活充满阳光。
希望同学们多读好书,在书香的浸染中,努力作一个幸福的读书人。
六.作业字词、作者第二课时教学重点:内容分析教学难点:论证手法教学步骤:一.课前提问作者、字词、中心论点二.分析课文1.第一自然段的中心句是那一句?“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
”作者为什么认为“读书人是幸福人”呢?作者在文章一开头就直接阐明了读书人为什么是世间的幸福人。
他总结出了“两个世界”的观点(“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
”)一个是人所共有的“现实的世界”,另一个就是“为读书人所独有的”“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
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作者确立了“读书人是幸福人”的主要观点。
“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是指什么呢?精神世界。
他还由此想开去,提出了以是否具有阅读能力来对幸与不幸作区分。
认为:“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不幸的,这种丧失是“不可补偿的”。
由此,作者在财富不平等和权利不平等之外,又提出了“精神不平等”,这是由“拥有或丧失”阅读能力所体现出来的。
2.那么,阅读究竟会给人带来什么呢?作者在第2自然段对此做了概括说明,“能多识草木鱼虫之名”,能“上溯远古下及未来”,也能“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总之,正如作者所说,人们正是通过阅读“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
《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学《诗》可以激发志气,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及人间的盛衰与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
近可以用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这一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呢?“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世界。
”3.那么,阅读除了能给我们带来“丰富知识”外,还有什么作用呢?来看第3段,第3段得中心句是哪一句?“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
”比“知识”更进一层的是“精神的感化与陶冶”。
作者用整个第3段来说明这一核心思想。
作者说:人们正是从读古今圣贤、才俊的书才学得人格和学会做人的。
这是总说,后面用了8个小句子来作具体说明,名人、伟人,古人、今人,政治家,革命家,文学家,中国人、外国人,众多实例,一一援引,又表述得言简意赅。
最后作总结,“一个读书人,是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首句中的“不仅——而且——”是什么关联词?(递进)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起承上启下作用。
(自然段1、2说明读书能使知识增广,自然段3说明读书能使人格高尚。
)第三段使用的什么论证方法和论据,有何修辞方法?例证法;事实论据;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
本段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试分析说明。
总结:本段采用了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
作者通过对一系列的事实铺叙,强有力地支撑着读书能给人以“精神上的感化与陶冶”这一分论点。
叙议结合,以议带叙,主从分明。
这也是这篇文章的一个主要特点。
4.第4段进一步论证:与书结缘,就注定能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
这里,作者对书得品味、质地、价值和档次作了优劣、高下之分。
作者这种谨慎得区分,也提醒我们“开卷有益”的“卷”要做品味、质地、价值和档次的区别对待。
作者不仅告诉我们读书要读品质优良的一类,并且直言自己“之所以常感读书幸福,厌恶暴力,同情弱小,心灵纯净,富于正义感,情趣变得高雅,从幼年到成年,一步步向人间美好境界前进。
”作者接下来又引用了笛卡儿和雨果的名言,一说“向善”,一说“避恶”,也都证明了优秀的书籍多人的教育、感化功能。
这一段的中心句:“读书使人向善……读书使人避恶。
”本段中用笛卡尔和雨果的名言,论证了什么?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笛卡尔的话论证了读书使人向善;雨果的话论证了读书使人避恶。
都用了引证法。
5.至此,文章完成了论述。
最后一段“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
”独句成段,点名主题。
读书可以使人们增广知识,受到精神的感化与陶冶;读书可以使人获得崇高的追求和高尚情趣,还可以使人趋善避恶。
中心句:“读书人是幸福人。
”6.文章结构:总——分——总五.总结书籍好比食品。
有些只需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
经典的文学名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正如我们的正餐能给我们提供丰富的营养需要仔细咀嚼,同学们因兴趣而选择的休闲的通俗读物正如我们的休闲食品,营养含量不高,只需浅尝。
而宣扬暴力、色情的读物正如我们的垃圾食品不但没有营养,反而危害健康,我们应该坚决抵制,同学们选择阅读经典的文学名著或者使人向善的文章,能对我们的思想及认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我们对是非的判别能力,从而自觉纠正自己思想、行为上的不足,并有意识地抵制不良思想、行为的侵袭。
从而是自己变得有涵养,有素质。
进而成为一个如作者所说的“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
读书(阅读)的方法很多,我们应该不断总结,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书山有路勤为径”,此话不错。
倘若再进一步,把“勤读”与“善读”结合起来,讲究方法会读书,“寻得蹊径巧登临”,就能真正进入阅读状态,体验读书的享受。
从明天起让我们做一个幸福快乐的读书人。
六.作业1.结合自己的经历,以“我的读书史”为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文章。
2.推荐阅读:赫尔曼·黑塞《获得教养的途径》,谭山山《不读书的人是可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