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意义》
——看霍金从物理学角度探究生命意义视频的理解
(老卜,2016.10.22)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同时也是一名宇宙学家和梦想家,最近看了他的视频系列之一《从物理学的角度探究生命的意义》,觉得很有意思,尽管看了几遍我还是似懂非懂,有些推理过程和结论还是很难理解,让人脑洞大开的同时,也疑惑重重。
他是怎么做到的,不能动手写,也不能起身去查资料,光凭一
颗脑袋,又怎么能够集中注忆力深入思考的呢。
现将霍金的整个推理大概记录如下,以看一看他到底是怎么推理的:
生命是什么?400年前的哲学之父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研究认为,生命是身体和意识的两者构成。
而意识是什么?身体与意识的关系又是什么?笛卡尔通过实验,人可以轻而易举做到假想身体消失,意识仍然存在。
但反之,人无法假想自己的意识不存在,因为“假想”这个动作本身也是一种意识。
笛卡尔推出结论——“我思故我在”。
意思是,因为我有意识,所以我才存在。
如果没有意识,存在的只是一个身体,而那个并不是“我”。
意识不能脱离于身体,与物质紧密联系。
(笛卡尔这个研究,不单是哲学问题,而是科学问题,他是近代科学的始祖)。
“我”的存在,必须要有意识的存在。
一对恋人如果没有意识,没有交流,没有表情,没有眼神,不能叫谈恋爱。
如果只有身体,没有意识,生命显得没有意义。
意识是什么,是一种思维,一种感觉,一种认识,可以是爱情、亲情、友情......
意识是怎么产生呢?
宇宙万物的存在及其运动,不论是从宏观还是微观来看,都复杂到不可认知、不可预测,但是无论怎么复杂都离不开自然法则的支配(比如万有引力、电磁力)。
生命(包括意识、身体)作为宇宙万物中的极小部分,当然也逃不开自然法则。
自然界的生命万物,从单细胞到多细胞,到现在复杂的动物,也是基于自然法则演化而来。
自然演化又是如此的复杂和随机,一个极小的因素,也会引起很大的改变,如同“蝴蝶效应”变化无常的天气。
(概括:宇宙万物包括生命意识都基于明确的自然法则随机演化而来)。
英国数学家约翰.康威发明了一项模拟网格生命游戏。
在二维平面上画上N*N的矩形网格,网格可以向外无限延展。
灯亮代表格子活,灯灭代表格子死。
灯亮灯灭取决于三项简单原则:1、死格子周围有3个亮格子则激活该死格子,亮灯;2、格子周围只有2个活格子,该格子生死状态保持不变;3. 其它情况下,该格子为死。
设定好初始状态之后起动程序,整子棋盘网络将会产生不断消失、激活、分裂、聚合,甚至演化、繁衍,生生不息,千变万化,令人叹为观止,仿佛就是生命,形成了意识。
人脑的神经元以千亿计,数量上完全满足条件,神经元加以简单的自然法则(电磁力的作用),也同样能产生千
变万化的如同网格模拟生命游戏的效果,产生意识。
那么,意识也是一种物质,是宇宙微粒的活动产生。
意识是粒子在物理定律、自然法则之下任意随机运动、碰撞演
化产生的,意识能不能够由自我来控制? 如果能自我控制,则可
能意识就不是随机产生的。
如果不能控制,那生命、意识又有何意义?这看似是一对驳论。
霍金说,他年轻时父亲想让他当一名医生,
他却最终选择了物理研究,看似是自主意识主导了自己。
但果真是吗?
现今医学发达,可开颅治疗神经疾病,通过电流针触碰脑神经。
如果不麻醉病人清醒,用电流针碰触不同的脑神经,可让人伸个脚,动个手指头,或者表情变化。
而此时病人并不能发觉这是外力作用,他会以为是自己的意识主导。
当他陷入真实的爱情感观,也可能是外在因素下达的指令。
从这个实验和假想上来看,人的意识似乎不能自主。
那么,我们生活中会做很多大大小小的决定,又是如何控制的?一个人晚上醒来找饮料解渴,是喝牛奶还是苹果汁,他很可能是想起了苹果树下的一段往事而选择了果汁,并没有做过多的决定。
人的生活中做很多决定,都是在不断地作选择。
故,所谓意识的自我控制,不过都只是在做些选择。
做选择,其实就跟物理现象、电脑编程没有什么两样。
从根本上讲,我们的行为都不是自我控制,而是基于一些规则,结合一些因素,不断变化,不断选择,跟自然界的进化、跟网格模拟游戏没有什么两样,我们的意识并不能完全自控。
对于自己的意识不能控制,只是条件式的选择,那生命、意识似乎也没有什么意义。
独立的现实世界是否真实存在?
我们的眼球,伸手之处直视面积只有拇指面积大,直视的周边都是模糊不清的,用余光感觉那只是大脑的立体呈像。
此外,因视网膜连接神经,也有两个盲点,之所以不影响我们的视觉,也是因为大脑光感记忆并立体呈像。
我们看到的,并不是真实的世界。
而是,我们的意识是在图像信息处理过后的世界。
它适应了我们建立的视觉系统。
金鱼在圆形玻璃鱼缸里看到的那是它的世界,那是一个变形、扭曲的世界。
但如果它够聪明,它也可以依照它方法,测算它的移动速度和移动路径。
在我们看来,金鱼处在一个不同的也不真实的世界。
但在它的认识思维里头,那是一个它认为正确的世界。
我们都会梦到很多场景。
到底梦境才是真实的,还是醒来才是真实的。
梦到自己变成蝴蝶,醒来发现自己是个人,到底是人变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人。
我们不能证明。
但在我们的认知模型里头,我们能分得清。
我们所处的世界并不是现实的世界。
甚至有可能,我们身体本不存在,只是在高级试验室里的一个个瓶装大脑。
我们所有的思绪、感
知,都是超级智慧体预先设计的精妙编程,我们的衣食住行、一切的一切都在模拟的幻境里而永不自知。
虽然这看起来不太可能,但我们也没有办法排除。
或许我们吃面包的味觉、饥饿感也只是一项编程。
但这没有关系,因为在我们的思维模型里,这就是真实的一种认知,我们本也应该乐于接受。
很久以前流行"地心说",当时科学界认为是真理。
后来哥白尼、伽利略提出革命性的日心说,同样解释了相同的天文现象。
科学界现在又在研究夸克、平行世界、量子力学等等理论。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视界的开阔,我们对宇宙的认识也会越来越宏观宽广,也会越来越微观,可以推测到星系之外还有星系,宇宙之外还有宇宙,还可以推测到137亿年之前。
虽然我们就像金鱼一样,处在自己的视界里,没有办法证明它的现实本质存在,但是,在我们的自己建立的认知思维模型里,它又是符合结论的。
这种认识方法、思维方法,是最适合我们的方法,或者称之为最适合模型。
总结来看,我们的意识、思维是宇宙中的微小粒子按照物理定律、自然法则随机产生的,所有的感观可能不是自发的,也可能不能完全由自己主导和自控。
甚至有可能是高级文明虚拟出来的一切。
我们看到的世界,也并不是我们所处的真实世界。
那么我们的生命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脑子里构筑了一个不同的世界,小孩子有小孩子的世界,大人也有大人的世界。
众多的微小粒子,作为宇宙
的一部分,按照物理定律运作,构成复杂庞大的神经元,构成大脑,构成生命的机器。
生命机器中数千亿主的复杂的神经元互联互通,做着大量的运行、选择,最终形成了意识。
每个人的大脑意识、生命体按照各自对宇宙的感观与认知,给宇宙带给了不同的认识和含义。
每个生命、大脑也好,意识、思维也罢,还包括敬与爱、错与对、对生命本身的珍重、对宇宙的努力探索行为与思想,也都构成了宇宙世界的不可分离的一部分,都与客观世界组成一个庞大而完整的宇宙整体。
从这个角度来看,生命更对世界赋予了更多的意义。
这个意义就是,“生命也是宇宙本身对自己的思考,宇宙对自己赋予了意义”。
而“意义”这个词也是人类发明的一个词汇,一种理解,它就存在于我们的大脑里,所以,宇宙的意义也就存在我们的脑海里,而不是放在别的地方。
正因为如此,也说明,我们也是万物之灵,每个生命都是造物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