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作为一名九班级物理老师,你知道如何写一篇沪科版九班级物理教案吗?它能帮助你的九班级物理教育任务顺利开展,并对你提高教学质量有乐观的帮助。

下面是为大家收集有关于沪科版九班级物理教案,希望你喜欢。

沪科版九班级物理教案1爱因斯坦说:“爱好是的老师”。

可见,爱好对学习多么重要。

心理学指出:学习爱好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

由此可见,要想让学生学好物理,学生只有对物理感爱好,才想学、爱学,最终学好,用好。

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爱好,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创设情境,导课有趣“授业无趣,必不乐学”。

物理规律和原理一般都比较抽象、概括,如果老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填鸭式讲授,对学生就缺乏吸引力,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昏昏欲睡。

那么,怎样在授课一开始的时候,就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爱好呢?这就涉及到一个怎样导入课题的问题。

老师在导入新课的时候,应想方设法创设各种有趣的物理情境,让学生在此情境中感受到物理的生动活泼和趣味性,从而对本节内容产生浓厚的探究热情。

例如讲“汽化和液化”时,演示“纸锅烧水”,会马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流体压强和流速”教学中,老师用力向漏斗管口吹气,请学生观察下方紧贴漏斗壁的乒乓球是否会掉下来?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由此引入新课,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除演示实验作为引子外,还可以讲述一些趣味小故事,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爱好。

例如讲授“重力”时,可以讲一下牛顿和苹果的故事,既展示了“万有引力”的物理情景,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爱好。

二、举例寓趣,设疑激趣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化枯燥为生动,善于举例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做法。

例如讲授“声音可否在液体中传播”时,举例:“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来说明问题,在进行“汽化和液化”教学时,举例: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杯子会“出汗”,用此来说明液化原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

在课堂教学中,“设疑”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手段,根据教学中的进程,老师适时地提出一个个“为什么”,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爱好,使其主动思考,大胆回答,从而真正掌握知识。

例如讲“压强”时设疑:为什么好汉握不烂鸡蛋,而放在桌上,只要一个手指往下一按,就压破?讲“汽化和液化”时设疑:为什么喝热茶时我们要先吹吹气再喝?像这类设疑,既贴近生活,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爱好。

三、新奇实验,见之生趣众所周知,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对于初中生来说,新奇有趣的实验,会使他们感到新鲜和好奇,可以给他们带来丰富的乐趣。

例如在学生学习“摩擦力”这一节时,老师演示“筷子提米”,让学生在不可思议中感受到物理的魅力;在讲“透镜”时,老师让学生用凸透镜把太阳光汇聚到火柴上,亲眼目睹火柴的热烈燃烧,惊奇之余,爱好倍增;在学习“升华和凝华”时让学生体会:竟然可以用蜡和树枝塑造美丽的冰雪世界……通过这样生动有趣的实验,把理论知识转变成了亲眼所见的事实。

使学生在欢快的“游戏”中,学到实在的知识,并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的乐观性。

四、联系实际,强化爱好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学习物理知识不仅是为了认识自然,了解自然,更重要的是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这就要求老师善于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既在实际中发现知识,又要在实际中运用知识,巩固知识。

比如:在学习了“电磁铁”以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电磁铁,比比看谁制作的磁性更强;学习了“重力”之后,让学生动手制作不倒翁和重锤线,并告诉他们:重锤线可使建筑工人工作起来更方便,而制作销售不倒翁使商家获得了巨额的利润。

强调:知识就是财富。

通过这样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例子,可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物理知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爱好。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老师只要真正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去指导课堂设计,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智慧,解颐笑语,深化浅出,把“外在”的信息,即物理课题以新奇的方式揭示在学生面前,就一定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引人入胜,从而培育学生的学习爱好,并在乐趣中获得知识,巩固知识。

这样的教学方法,无疑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沪科版九班级物理教案2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与和谐。

重、难点:焦点、焦距的定义。

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教学器材:激光源、各种透镜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完成光路图:空气玻璃水空气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我们常常用到一些玻璃器件。

如:眼镜、照相机的镜头,它们有什么作用?进行新课:1、透镜:一些玻璃做的透明的器件(实物观察)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图3.1-1示)2、透镜的做法:主光轴:连接圆心的直线光心:透镜的中心光心在主光轴上。

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3、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又叫会聚透镜。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又叫发散透镜。

4、焦点和焦距:焦点: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叫凸透镜的焦点。

焦点有几个?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

单位是什么?5、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6、两种透镜上能画三条特殊的光线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日常生活中你见到的透镜。

教学后记:对光心、主光轴的知识进行补充。

会聚、发散的结论。

沪科版九班级物理教案3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喜悦。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重、难点:照相机的原理。

凸透镜成像的特征。

教学器材:透镜、纸片、放大镜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光心有什么特点?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仪器用到透镜? 进行新课:1、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照相机的结构:镜头……凸透镜胶卷……快门……图3.2-1示2、活动:制作模型照相机(10分钟)3、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结构:图3.2-4示4、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实际是一个凸透镜怎样使用?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照相的一些技巧。

教学后记:考虑二个问题:如何讲解结构、原理时具体化?如何连接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沪科版九班级物理教案4教学目标:1、理解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重、难点:1、实验探究熔化、凝固的规律。

2、正确得出熔化、凝固的规律。

教学器材:烧杯、水、温度计、海波、蜡、酒精灯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1、常用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是什么?单位是什么?是怎样规定的?2、温度计的使用方法3、体温计的测温方法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你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可以转化?(学生回答、并举例,老师总结:)1、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

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

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

下面我们先学习……熔化与凝固探究实验:课本75页,物质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试验……进行试验……数据记录: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9海波的温度/℃蜡的温度/℃利用数据作出图像……然后说明凝固的过程,并在坐标中作出海波、蜡的凝固图像。

……学生探究、寻找规律,老师总结如下:2、熔化和凝固:固体晶体:在熔化时温度不变,晶体熔化的温度叫熔点非晶体:在熔化时温度不断上升,没有熔点。

晶体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非晶体没凝固点,同一晶体的熔点=凝固点。

不同晶体熔点不同(见课本熔点表),记住冰的熔点。

3、熔化时吸热,凝固时放热。

4、、介绍一些常见的熔化和凝固现象。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1、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2、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本节课的内容较多,且难度较大,节奏可以放慢些,可以给学生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如:图形图像、物质状态等沪科版九班级物理教案5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

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过程和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重、难点:1、蒸发、沸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分析一些常见的汽化、液化引起的现象。

教学器材:烧杯、水、温度计、酒精灯、铁架台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

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_____,热。

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_____。

热。

2、晶体熔化和凝固时的规律是什么?3、晶体温度在熔点和凝固点所处的状态是什么?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晒在太阳下的衣服一会儿就干了,衣服上的水那里去了?(学生猜想)进行新课:1、探究:水的沸腾( ) ……提出问题( ) ……设计试验如何进行、需要器材、注意事项、仪器安装、酒精灯的使用等( ) ……进行试验数据记录: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9海波的温度/℃蜡的温度/℃利用数据作出图像,学生探究、寻找规律,老师总结如下:2、沸腾:(1)、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液体要达到一定的温度才沸腾,沸腾时温度不变,液体沸腾的温度叫沸点。

(3)、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

(液体的沸点随气压的增大而上升)3、蒸发:(1)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

(2)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

(3)、蒸发有吸热致冷作用4、沸腾与蒸发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汽化的两种方式)5、液化(放热):举例说明:降低温度可以使气体液化(生活中水蒸气遇冷会液化)压缩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生活中的实例)(1)、降低温度与压缩体积是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

(2)、液化要放热(水蒸气烫伤更严重)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1、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2、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液化、汽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可以举较多的例子进行分析可以讨论:吸热、放热是必要条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