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边沁功利主义

边沁功利主义

边沁功利主义伦理思想探析摘要:谈到边泌的功利主义伦理思想的价值,当然首先在于他对于以往功利主义思想的继承,并最终确立了功利主义的伦理思想。

主要就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确立了功利主义的基本原则,一个是强调法律和道德的调节性。

第一个方面主要讲述边泌所提出了苦乐原理、功利原则和最大幸福原则;第二个讲述法律与功利主义的关系,也就是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这使得边泌的功利主义伦理思想具有很高的价值性和现实的作用性。

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将人的快乐和痛苦简单地作为了人行为的动力和原因,忽略了快乐和痛苦在量上和质上的区别性,和属于人的幸福的根本性。

关键词:功利主义;苦乐原理;道德;法律;幸福边泌作为功利主义与功利主义伦理思想的创立者,其思想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开创出了自己的独特的理论。

主要有苦乐理论,讲述快乐和痛苦是人类行为的所追求的趋向,人性的目的就在于趋乐避苦;后果理论,讲述行为的结果而不是行为的动机对于人的行为的重要性,求乐避苦就是人所要追求的目的;功利理论,讲述人的行为是受着功利的影响的,行为的发出与否是要看行为是否增进了当事人的福利,或增加他人的快乐,免除他人的痛苦,实行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在法律与功利主义的关系上,功利主义作为了立法的理论基础,法律同时保障了功利主义在现实中的实施,从而也讲出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1)。

由此,边泌的功利主义伦理思想显然具有了很高的价值。

一、确立功利主义原则边泌在苦乐原理的基础上,开始寻找出功利主义的内在核心性的东西,这就是功利和功利原则,他也同时将自己的个体道德理论扩展到社会的伦理领域。

边泌将功利说成是衡量每一条特定法律的价值的通用的标准和检验一切制度和法律的合理性的激进主义问题。

什么东西有什么样的用处,是衡量和检验一切德行的标准。

而这一标准后来成为贯穿在他的道德、司法以及社会哲学各个领域理论的一个基本线索,也成为功利主义理论的一个核心的内容(2)。

边沁指出任何行动中导向幸福的趋向性我们称之为功利,而其中的背离的倾向则称之为祸害。

或“它按照看来势必增大或减少利益有关者之幸福的倾向,亦即促进或妨碍此幸福的倾向,来赞成或非难任何意向行动。

我说的是无论每个行动,因而不仅是私人的每项行动,而是政府的每项措施”(3)。

即功利无非是一个人给予另一个人求福避祸的那种特性,或外物给当事人带来的求福避祸的特性,该外物自身趋向于产生福泽、利益、快乐、善或幸福,或者是防止了对利益攸关的当事人的祸害、恶或不幸之事。

功利就与快乐和幸福有着密切的关系,功利与幸福和快乐成正比关系的,个人的苦乐及幸福就构成了功利主义的基石。

在苦乐原理方面,边泌提出了个体道德理论,他的个体道德理论是以经验主义人性论为基础的,他将作为道德标准的体验归结为快乐和痛苦,发挥了经验主义伦理学家关于个人的趋乐避苦本性的描述,以苦乐原理作为其伦理理论的基石,确立了苦乐在人的行为中的支配地位(4)。

这种个体道德的目的就明确地规定了道德的目的性,发现了道德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性,得出了道德的真正的起源。

这有利于避免道德起源上的神秘主义与蒙昧主义。

因而只有在清楚地知道了道德的真正本质,同时明白道德是为了让一个人成为一个道德的主体,我们才能够去发挥道德的作用性,从而防止空谈道德上的至上主义和教条主义。

人们也只有很好地掌握了道德的终极标准,才可以在几种道德规范发生冲突或是没有统一的道德规范的支配下进行合宜的选择(5)。

这对于在社会的变革时期新旧道德发生冲突的时把握正确的选择。

就在当时的情况下,功利主义的伦理思想或道德原则就对于基督教的禁欲主义伦理思想进行了一个有力的批判,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各方面的变革。

换句话说,边泌的道德理论是人类主体当作了道德的主体,充分发挥道德主体的作用,这就有利于遵从人的价值,防止对于道德的空谈和陷入教条主义和基督教的禁欲主义的思维模式里。

在道德的评价上,边泌主张后果论,也就是看行为的效果是增进他人的快乐还是减少他人的快乐来下定论,将快乐理解为一种善。

行为的善恶与否就看的不是行为的动机,而是行为的结果,在结果上来断定是增进他人的快乐而获得善,还是减少了他人的快乐而具有恶性(6)。

这对于效果论思想及其发展具有了很高的价值性。

而边泌功利主义伦理思想的最高的成就当然就是对于功利理论的提出和功利原则的确立。

具体的内容包括对于功利定义的说明,对于功利原则的说明和对于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的说明。

何谓功利,指的是在任何行动中导向幸福的趋向性我们称之为功利,而其中的背离的倾向则称之为祸害(7)。

功利实际上就是人类行为的导向幸福的趋向性。

功利的原则,指的就是当我们对任何一种行为予以赞成或不赞成的时候,我们是看该行为是增多还是减少当事者的幸福。

最大幸福原则,指的就是利益攸关的人们所能得到的最大的幸福,而这种幸福成为了人类追求的最普遍的目标。

而这三种理论即功利的定义、功利的原则和最大幸福原则的提出,就标志着功利主义理论或功利主义伦理思想的最终确立。

从而也奠定了功利主义在思想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具有了很高的价值和很大的历史意义。

二、强调法律与道德的调节性边沁主张人类的福利体系应建立在理性和法律的力量的基础上,良好的法律或立法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最大幸福原则的实现。

而人类建立法律的作用在于防止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的发生,同时有利于限制人们对于快乐的利己主义的追求,从而拥有着一种合理的利己主义或按照合理的利己主义行事。

在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上,边泌明确地主张,法律是人类调节伦理关系或辅佐道德调节伦理关系的方式、控制社会秩序的手段(8)。

这同时也是对于道德的另外的一种保障。

边泌的法律体系实际上是以苦乐原理为基点的,在其思想中明确地表示,凡是能够增进某人的快乐和减轻某人的痛苦,这种行为在道德上就是善良的,在政治上具有优越性,而在法律上就拥有着权利性或话语权。

在具体的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上,边泌认为道德理论和立法理论是密切相关的,立法理论在广义上是从属于道德理论的,因为道德在广义的角度讲的是以普遍的行为规范,其自身就具有内在善良的价值(9)。

立法理论是要以广义的道德理论为基础,其立法的程序、理论的建立才是符合人类及其的行为的需要的。

但是法律一旦建立,它又有利于人们对于法律的尊崇。

善良的公民在边泌看来,就是“严正地服从,自由地批判”(10)。

边泌的目的是要发现基于客观行为科学上的道德与立法艺术,道德微积分对于快乐与痛苦的计算最终只能是一种假设,并不能在实践中严格的执行,边泌自己也只是希望人们能够在行动之前或多或少的考虑一下行为结果的功效,他相信自己已经在功利原则中发现了一个所有人都能同意的简单而有效的原则,根据这个原则就可以按照系统的计划改革社会。

但是也有人批评边泌以抽象的概念模式来构建的立法科学,认为边泌忽视了事实上的复杂性,边泌对于简单方法的过分追求使得他所展示的社会景象已经变得畸形了。

即边泌的目的是发现科学上的道德与立法艺术的内在的关系性,但在论证道德方法上采取的是快乐和痛苦的计算,注重计算的结果性对于法律艺术的影响,而这虽然遭到了很多的批判,但对于立法的程序来说也当然具有了很高的参考价值性。

应当肯定的是,道德理论和立法理论密切相关联,有其积极的意义。

道德与立法虽然是两个不同的社会规范调节领域,但是将二者结合起来无疑有助于促进实现社会调节功能。

在道德领域中的立法往往使某些最具有社会必要性的道德规范得到普遍的遵守,而道德调节的辅助则会使法律的条文得到更有效的实施(11)。

即边泌将道德理论与立法理论密切地结合起来,二者相互地贯通,道德体现为一种应当,法律体现为一种普遍必要性的东西,使得法律的制定和遵守需要道德的作用,反过来,法律也有利于人们对于道德底线和社会底线的遵守,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

这就是边泌的立法理论所具有的价值所在,也是他的功利主义伦理思想的价值之所在。

三、边沁功利主义伦理思想的缺陷边泌的功利主义伦理思想具有很高的价值性的同时,同时也具有一些明显的不足性。

其不足性体现在片面地强调个体的苦乐性和忽视快乐在质和量上的区别和联系性。

第一方面,主要是将人的本性仅仅理解为趋乐避苦,片面强调苦乐对于道德的作用性;第二方面,其实就是边泌没有将快乐在质和量上加以区别开来,也就是没有将快乐和幸福加以很好地区分开来。

边泌在其苦乐原理里,明确地指出趋乐避苦是人类的本性,就把苦乐理论当作了伦理理论的基石,也当作了个体道德的理论基石。

边泌以他的这个理论来建构了自己的苦乐体系,突出强调个人苦乐对于人的道德行为的作用性。

一个人尽管在口头上不承认苦乐理论对于我们行为的作用性,但在事实上苦乐原理始终是个人行为的指导和行动的基础。

在边泌看来,个体如果去掉了快乐和痛苦的因素对于人的作用,不仅幸福一词变得毫无意义,而且像正义、责任、义务和德性之类的词对于人也将失去它原本具有的意义和价值。

快乐和痛苦就事实上决定了个体如何去行为的问题,求乐避苦就成为了人们行为的唯一的动机和最终的目的(12)。

边泌对于个体的苦乐论思想的提出,与以往的功利主义思想相比当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性,但依人的实际上看来,求乐避苦只是属于人性的一个部分,而并不是人性为的最终的目的或唯一的目标,这就具有很大的片面性。

就快乐和痛苦的本身来说,它们是属于人所要追求的一个目标,人由于其物质性的存在,要维持人的存在,身心的健康就必然需要对于快乐的追求和对于痛苦的回避。

边泌只说对了人的这一个较低的层面的问题,而且它也不是人所要追求的最高的目标。

人作为一个社会存在者,拥有着理性和对于事物的判别的能力,人在理性恶作用下,就会做出比快乐更高尚的行为,如人们对于真正幸福的追求,对于善的追求,对于正当、正义的追求,这些都远远地超越了人们对于简单的快乐和痛苦的追求,而且比简单的快乐和幸福的追求更高尚,更加适合于人生存的目的性和存在的价值性(13)。

由此看出边泌的苦乐理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注重的是个人的求乐避苦的道德作用性。

边泌在提出苦乐原理和个体的道德理论以后,对于快乐和痛苦的分类和计算的方式进行了一个阐述。

他把简单的快乐分为了 14种,即感官的快乐、财富的快乐、技能的快乐、和睦友好的快乐、权力的快乐、虔诚的快乐、仁慈的快乐、恶意的快乐、回忆的快乐、想象力的快乐、期望的快乐、联想的快乐、好名声的快乐和放松的快乐;简单的痛苦分为了 12种,即匮乏的痛苦、感官的痛苦、笨拙的痛苦、敌意的痛苦、恶名的痛苦、虔诚的痛苦、仁慈的痛苦、恶意的痛苦、回忆的痛苦、想象力的痛苦、期望的痛苦、联想的痛苦。

一般地,复杂的快乐等于几种简单的快乐之和,复杂的痛苦等于几种简单的痛苦的之和。

在快乐的计算的方法上,边泌提出了 7个计算的因子,包括强度,即行为所带来的快乐的感觉的强度程度;持久性,即快乐感觉的时间延续性;确定性;远近性;繁殖性;纯洁性和广延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