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教师编制心理学复习精华完整版

2019年教师编制心理学复习精华完整版

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1.论述: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确定心理事实,揭示心理规律,揭示心理机制,揭示心理本质。

)2.心理现象及结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感觉、直觉、思维、想象、记忆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意志行动(“注意”:不是心理过程,而是心理状态)—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倾向性:(内在动力)需要、信念理想个性心理特征:(最稳定)能力、性格、气质(个性心理特征差异表现)(二)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1. 有助于教师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 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 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

4. 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三)心理学的历史背景: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1879年冯特“心理学之父”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用实验的手段来研究心理现象,被公认是心理科学独立的标志,(四)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1.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钠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

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

2.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斯创立杜威安吉尔研究意识,把意识看成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

强调对意识作用和功能的研究。

3.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试验方法进行客观研究。

4.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反对把心理作为一个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组织的意义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也不等于全体;整体先与部分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5.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依德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

6.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

7.现代认知心理学奈赛尔皮亚杰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信息加工系统,由感官搜集的信息,经过分析、存储、转换,然后加以利用(五)心理学的实质:1)心理是脑的机能1、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2、神经系统的结构(1)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2)神经元一般分为细胞体、树突和轴突。

(3)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大脑分为四叶,包括额叶、顶叶、枕叶、颞叶。

额叶:使活动服从于坚定意图和动机;顶叶:调节机体触、温、动感觉等;枕叶:视觉中枢;颞叶:对听觉进行加工。

大脑左半球是抽象逻辑思维和语言中枢的优势半球,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运算和推理等;大脑右半球是形象思维和高度空间知觉的优势半球,主要处理的信息是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情感、欣赏音乐和艺术等。

延髓被称为“生命中枢”。

3、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1)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实现反射活动的生理结构是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2)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又叫信号反射。

巴普洛夫把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叫作第一信号系统,如:望梅生津;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作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类特有的,如:谈虎色变、望梅止渴。

(3)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a.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b.兴奋和抑制相互诱导。

由兴奋过程引起或加强抑制过程是负诱导,由抑制过程引起或加强兴奋过程是正诱导,互相诱导可能是同时性的,也可能是相继的。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a.客观性—客观现实(社会实践)决定人的心理,“狼孩”b.主观性—心理是人脑对现实的主管映像,“仁者见仁”c.能动性—心理是人脑对现实的能动反映,“改变世界”第二章认知发展与教育感知觉一、感知觉概述1、概念(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是最简单的心理现象,认知的起点(2)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对直接作用在感觉器官事物的整体属性(3)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观察力是指人迅速、敏锐地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

2、感觉的种类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感觉机体觉——内脏感觉:饿、胀、渴、窒息、恶心、疼痛内部感觉:平衡觉——姿势感觉或静觉、晕车运动觉——关节肌肉的感觉根据人脑反映对象的不同,可以把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空间知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距离)知觉、方位知觉物体知觉时间知觉:事物运动的速度、延续性、顺序性运动知觉:真正的运动知觉知觉似动知觉:动景运动(电影、动画片、霓虹灯)、诱导运动(月动云静)、运动后效(瀑布)自主运动(暗室内静止的烟头光点在动)社会知觉:社会刻板印象(群体特征归属每个人,无视个体差异)晕轮效应(某人有某特征时,对其他特征相似判断;一白遮百丑)首因效应(最初效应;第一印象)近因效应(新近获得信息影响最大;最近效应)投射效应(以己度人,以小人之心)角色效应错觉:对事物必然产生的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

知觉的特殊情况。

(错误的知觉,不可克服)种类:大小、形状和方向、时间、倾斜“视崖实验”证明了儿童的深度知觉二、感知觉的一般规律1、感觉的规律感觉规律—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感受性:对刺激的感觉能力(特征)感觉阈限:引起人感觉的刺激范围(数值)两者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最小刺激的觉察能力;最小刺激量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最小差异刺激的感觉能力;最小差异量,最小可觉差明适应(5分钟,时间短)感受性下降(1)感觉的相互作用视觉暗(亮-暗)适应(30-40分钟,时间长)感觉适应听觉嗅觉“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痛觉同时对比“月明星稀”,黑人牙齿很白感觉对比继时对比正后像(前后一样)感觉后效:视觉后效(像)负后像(前后不一样)彩色视觉一般是负后像相互影响:任何一种感受器的感受性,都会因同时或继时发生作用的其他感受器的影响而有所变化②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相互补偿:感觉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由其他感觉系统机能来弥补。

如:聋哑人能“以目代耳”。

联觉: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叫联觉。

“红色热烈、温暖。

”“蓝色看起来清凉”知觉的基本特征: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规律(特征)—选择性:自动将刺激分为对象和背景;影响因素:(客观)刺激物绝对强度、独特性,对象背景差别性、活动性(主观)知觉目的、已有体验,动机爱好、情绪理解性:知识经验为基础,再加工,“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整体性:根据知识经验,把各部分属性综合,整体把握事物;恒常性:事物本身不变,知觉条件变化,知觉映像相对不变;大小、形状、颜色、亮度、声音三、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1、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答:①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②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观察的重要条件。

③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④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

⑤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四、记忆概述1、记忆及其品质(1)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2)记忆的品质:敏捷性(速度、过目成诵)、持久性(保持时间)、准确性、准备性(提取应用,前面三种综合体现)2、记忆的分类根据信息从输入到提取所经过的时间、信息编码方式和记忆阶段短时记忆≤1min形象记忆(感知过的事物形象)记忆情景记忆(亲身经历,有时空关系)根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语义记忆(语词逻辑记忆,知识类的,概念公式等)情绪记忆(曾体验过的情绪,紧张害怕等,十年怕井绳)动作记忆(做过的运动动作)根据记忆的意识参与的程度外显记忆(主动收集经验)内隐记忆(已有经验自动表现)根据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陈述性记忆(what,事实事件)、程序性记忆(how)五、记忆过程及其规律1、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现三个环节。

2、识记的分类无意识记根据识记有无目的性有意识记识记机械识记根据实际材料的性质和识记方法意义识记3、保持及其规律(1)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环节。

(2)保持的规律:①保持在数量上的变化一般表现为减少甚至遗忘;保持在数量上的变化还表现为记忆恢复。

(记忆恢复<记忆回涨>是指实际某种材料,经过一段时间后测得的保持量大于实际后及时测得的保持量。

)②保持在质的方面的变化,一方面记忆内容中不重要的细节部分趋于消失,而主要内容及显著特征能较好地保持,从儿时记忆内容简略、概括和合理;另一方面,记忆内容中的某些特点和线索有选择地被保留下来,同时增添某些特征,使内容成为较易理解的“事物”。

4、遗忘及其规律(1)遗忘是与保持相反的心理过程,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2)艾宾浩斯遗忘规律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且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遗忘了。

(2)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有哪些?①学习材料的性质;②系列位置效应;(该效应是指接近开头和末尾的记忆材料的记忆效果好于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的趋势。

)(近因效应:最后呈现的材料最易回忆,遗忘最少;首因效应:最先呈现的材料较易回忆,遗忘较少)③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实验证明:过度学习达到50%,即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学习的效果最好。

过度学习是指学习达到恰能背诵之后再继续学习。

)④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⑤识记的方法;⑥时间因素;⑦情绪和动机。

(3)遗忘的原因① 退说;记忆痕迹逐渐衰弱至消失②干扰说;(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称为倒摄抑制。

)③压抑说;(弗洛伊德)情绪压抑作用引起的主动遗忘、情绪紧张引起(考试)④提取失败说;(“话到嘴边现象”“舌尖现象”)缺乏提取线索⑤同化说/认知结构说。

(奥苏贝尔)记住轮廓,忘记细节;组织和认知结构简化5、再认:是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再度呈现(选择题时);6、回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

事物不在面前重新呈现(问答题)六、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1、如何依据记忆规律有效组织复习?(1)复习时机要得当①及时复习②合理分配复习时间③间隔复习④循环复习(2)复习方法要合理①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②复习方法多样化③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④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3)复习次数要适宜(4)重视对记忆品质的培养(5)注意用脑卫生七、表象概述1、表象:是事物不在前面时,在头脑出现事物的形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