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书院介绍书院定义中文名称:书院英文名称:ancient college定义:专指历史上设立的供人读书或讲学的处所。
书院是宋代的地方教育组织。
书院之名始见于唐代,但发展于宋代。
最初,书院为民办的学馆。
原由富室、学者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或置学田收租,以充经费。
当时,著名的书院有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衡阳石鼓山的石鼓书院、河南登封太室山的嵩阳书院等。
后由朝廷赐敕额、书籍,并委派教官、调拨田亩和经费等,逐步变为半民半官性质的地方教育组织。
仁宗庆历年间,各地州府皆建官学,一些书院与官学合并。
神宗时,朝廷将书院的钱、粮一律拨归州学,书院一度衰落。
基本介绍书院,是东亚古代教育制度有别於官学的另一种教育系统。
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
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
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中国最早的官办书院开始于唐朝,为开元六年(718年)唐玄宗所创设的丽正修书院。
宋代书院的兴起是始于范仲淹执掌南都府学,特别是庆历新政之後,在北宋盛极一时。
这时候出现了四大书院的说法。
到了南宋更盛,各延大儒主持,成为理学书院。
元朝时书院制度更为兴盛,专讲程朱之学,并供祀两宋理学家。
明朝初年书院转衰,直到王阳明出,书院再度兴盛。
随後书院因批评时政,遭当道之忌,明世宗、张居正皆曾毁书院,尤其是东林书院事件,魏忠贤尽毁天下书院,书院乃大没落。
满清入主中国,对书院所保存的元气,犹有馀悸,继续抑制书院。
雍正十一年(1733年),正式明令各省建书院,改采鼓励态度,书院渐兴;惟不分官立私立,皆受政府监督,不复宋元时的讲学自由。
直到戊戌变法,中国的书院全部消失。
自民国年代起在香港、台湾均有不同学校称作「书院」,但已与古代的书院有所出入。
①、中央官府设立,用于收藏、校勘和整理图书的机构。
②、民间设立,供个人读书治学的地方。
从宋朝开始,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正式形成。
③、也有叫书屋的,如鲁迅笔下的三味书屋。
1. 唐代:中书省修书或侍讲的机构。
玄宗开元六年,乾元院改号丽正修书院,十三年改丽正修书院为集贤殿书院,置学士、直学士、侍读学士、修撰官,掌刊辑经籍、搜求遗书、辨明典章,以备顾问应对。
(参阅宋·王溥《唐会要》卷六四,《新唐书·艺文志一》、《百官志二》、《张说传》。
)2. 宋至清:私人或官府设立的供人读书、讲学的处所,有专人主持。
宋代书院以讲论经籍为主,其中最有名的有白鹿、石鼓(一说为嵩阳)、应天、岳麓四大书院;元代书院遍及各路、州、府;明清书院更多,但多为习举业而设。
清光绪二十七年后,改全国省、县书院为学堂,书院之名遂废。
(参阅宋·王应麟《玉海·宋朝四书院》、宋·洪迈《容斋三笔·州郡书院》、《元史·选举志一》、《清史稿·选举志一》。
)发展历史唐末至五代期间,战乱频繁,官学衰败,许多读书人避居山林,遂模仿佛教禅林讲经制度创立书院,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
书院是实施藏书、教学与研究三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
书院制度萌芽于唐,完备与宋,废止于清,前后千余年的历史,对中国封建社会教育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北宋时,以讲学为主的书院日渐增多。
南宋时随理学的发展,书院逐渐成为学派活动的场所。
宋代最著名的有四大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
书院大多是自筹经费,建造校舍。
教学采取自学、共同讲习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以自学为主。
它的特点就是为了教育、培养人的学问和德性,而不是为了应试获取功名。
明代书院发展到一千两百多所,但其中有些是官办书院。
一些私立书院自由讲学,抨击时弊,成为思想舆论和政治活动场所。
最著名的有江苏无锡东林书院。
明朝统制阶级曾先后4次毁禁书院,然而书院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多次毁而不绝,在严酷的政治压迫下,书院师生宁死不屈。
东林书院的对联写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清代书院达2000余所,但官学化也达到了极点,大部分书院与官学无异,如张之洞在武昌建立的两湖书院、广州越秀书院等等。
到了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诏令各省的书院改为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的书院改为中学堂,各州县的书院改为小学堂。
至此,书院退出了历史舞台。
历史沿革唐代书院书院之名始于唐代,分官私两类。
私人书院最初为私人读书的书房,唐贞观九年(635)设在遂宁县的张九宗书院,为较早的私人书院。
官立书院初为官方修书、校书或偶尔为皇帝讲经的场所。
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将乾元院改名为丽正修书院。
十三年又改为集贤殿书院。
真正具有聚徒讲学性质的书院于五代末期基本形成,主要培养学生参加科举考试。
宋代书院北宋初年,私人讲学的书院大量产生。
陆续出现白鹿洞、岳麓、睢阳(应天府)、嵩阳、石鼓、茅山、象山等书院。
其中白鹿洞、岳麓、睢阳(应天府)、嵩阳书院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
到仁宗末年,北宋前期较有影响的书院全部消失。
熙宁四年(1071)朝廷直接向州学派出教授,以削弱书院和县学。
七年将有教授的州中书院并入州学。
南宋初期,张栻、朱熹、吕祖谦、陆九渊等学者开始修复书院,并成为学派活动基地及讲学的场所。
理宗(1224~1264)即位后,将理学定为正统学说,书院教育成为朱熹等理学大师的遗产被官府继承。
景定元年(1260)起,正式通过科举考试或从太学毕业的官员才能成为每个州的书院山长,朝廷借此控制书院。
元代书院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元世祖首次下令广设书院,民间有自愿出钱出粮赞助建学的,也立为书院。
后多次颁布法令保护书院和庙学,并将书院等视为官学,书院山长也定为学官,是书院官学化的开始。
元代将书院和理学推广到北方地区,缩短了南北文化的差距,并创建书院296所,加上修复唐宋旧院,总数达到408所。
但受官方控制甚严,无书院争鸣辩论的讲学特色。
明代书院明初时,宋元留存的书院,多被改建为地方学校和社学。
成化、弘治以后书院逐渐兴复。
嘉靖十六年(1537)明世宗以书院倡邪学下令毁天下私创书院。
十七年以书院耗费财物、影响官学教育再次禁毁书院。
到嘉靖末年,内阁首辅徐阶提倡书院讲学,书院得以恢复。
万历七年(1579)张居正掌权,在统一思想的名义下下令禁毁全国书院。
其去世后,书院又开始盛行。
天启五年(1625)魏忠贤下令拆毁天下书院,造成了“东林书院事件”。
崇祯帝即位后书院陆续恢复。
期间书院总数达到2000所左右,其中新创建的有1699所,出现了陈献章、王守仁等学派。
明朝的书院分为两类:一种重授课、考试的考课式书院,同于官学;另一种是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各学派在此互相讲会、问难、论辩的讲会式书院。
后者多为统治者所禁毁。
清代书院清初统治者抑制书院发展,使之官学化。
顺治九年(1652)明令禁止私创书院。
雍正十一年(1733)各省城设置书院,后各府、州、县相继创建书院。
乾隆年间,官立书院剧增。
绝大多数书院成为以考课为中心的科举预备学校。
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则令书院改为学堂,书院就此结束。
清代书院分为三类:其一中式义理与经世之学;其二以考科举为主,主要学习八股文制艺;其三以扑学精神倡导学术研究。
书院藏书书院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源于唐,盛于宋,衰亡于清末,历时千载,中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上独具特色,它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学术文化的发展,人才的培养,曾起过巨大的推进作用。
藏书、供祭和讲学是构成书院的“三大事业”。
由于藏书是古代书院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书院藏书也因此成为我国古代藏书中的一种重要类型,与官府藏书、私人藏书、寺院藏书一起,并称为我国古代藏书事业的四大支柱。
书院藏书的起源书院与书有着密不可分的紧密联系。
宋代学者王应麟的《玉海》曾经对书院作过解释:“院者,垣也”。
书院是指用一圈矮墙将建筑物围起来而形成的藏书之所,似乎就是古代的图书馆,今人常将“图书馆”三个字缩写成一个方框,里面填个“书”字,可能就是沿用此意。
书院的萌芽可以追溯到汉代,与汉代的“精舍”、“精庐”有一定的承继关系。
“精舍”与“精庐”为汉代聚集生徒、私家讲学之所。
《后汉书·包咸传》载:包咸“少为诸生,受业长安,师事博士右师细君,习《鲁诗》、《论语》。
后住东海,立精舍讲授。
”《三国志·魏武帝纪》载:“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
”《后汉书·儒林传论》载:“精庐暂建,赢粮动有千百。
”不过汉代的“精舍”、“精庐”,私家讲学皆由口授,限于当时的出版技术水平,尚不具备藏书条件,将它们当作书院的前身未尝不可,但还不能算作真正的书院。
书院这个名称始于唐代。
随着纸张的大量使用和雕版印刷术的发展,书籍越来越多,必须建造较大的院子来安置藏书,以方便读书人,于是就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书院”。
元代欧阳玄在《贞文书院记》中说:“唐宋之世,或因朝廷赐名士之书,或以故家积书之多,学者就其书之所在而读之,因号为书院。
及有司设官以治之,其制遂视学校……”书院根据主办者的不同,也随之形成了官办与私办两类。
唐代最初设立的官办书院是丽正书院和集贤书院。
私办书院有张九宗书院、义门书院等处。
早期的官办书院是唐王朝修书、侍讲的地方。
经过多年的战乱,大唐王朝立国时百废待兴,为统一思想,繁荣文化,经籍更亟待收集、校勘和整理。
唐玄宗开元年间,在全国征集收藏于民间的图书,共收集到图书三千六十部,五万一千八百五十二卷,尚不包括佛经、道经等,不仅大大超过了前代,也是唐代藏书最丰富的时期。
为了更好地整理图书,除在国家藏书机关兼校书机关“秘书省”、“弘文馆”、“崇文馆”等处藏书、校书外,还专门设置了“书院”这一机构开展此工作。
开元六年(公元718年)设丽正修书院,十三年改称集贤殿书院。
清代诗人袁枚在《随园随笔》中写道:“书院之名,起于唐玄宗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皆建于朝省,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肄业之所也。
”当时,在书院中设置了学士、直学士、侍读学士、修撰官等,掌管校刊经籍、征集遗书、辨明典章诸事务,主要的任务是备皇帝垂询。
唐代还兴起了许多私人创建的书院。
《全唐诗》中提到了11所,见于地方志的有17所。
如张九宗书院,据记载,该书院“在(四川)遂宁县,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建”,比官办的集贤书院还早90年。
这些书院多半只是读书人自己读书治学的地方,不过也有一些书院有教学活动,并有数量可观的藏书。
《九江府志》记载义门书院“唐义门陈衮即居左建立,聚书千卷,以资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