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课时怎么上

第一课时怎么上

《放飞蜻蜓》听后感《放飞蜻蜓》是三年级下册的课文,执教的是常州的李军玲老师,教学为第一课时。

从这堂课中我有些收获,作如下整理。

现在的语文教学强调不要有很明显的课时之分,更不要套用一贯的的模式进行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学情,课文的类型,进行高效的语文教学,这一节语文课我感觉就非常高效。

高效的语文课教学目标一定要明确,作为第一课时,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是必要的,关键是在完成这一目标的同时可以加进很多其他的内容。

这样就不至于教学流程很呆板,并且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

比如在检查读通课文的同时可以相机教学生字,讲解新词的读音,词义,概括小节内容,理清文章脉络等。

往往课文读通顺了,这些知识点也就掌握了。

这一堂语文课是很好的案例。

首先由陶校长的四块糖果这个故事(通过故事可以引导学生初步感受陶校长这个人物)导入:今天我们再学一个关于陶校长的故事:放飞蜻蜓。

直接导入课文。

(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导入过程指导书写蜻蜓这个生词,并且交流有关蜻蜓的知识。

(课文还给我们介绍哪些有关蜻蜓的知识。

)接着进入下一部份梳理文脉,出示自学要求(先读读课后的字词,再读读课文,把有关蜻蜓的语句多读几遍,读正确,读通顺,标号小节。

)我觉得这个要求很细致,明确,合理。

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之后介绍陶行知,两个知识点:生字陶的教学,用换偏旁(生字教学)。

那时候先生的用法(讲解词义)学生大多不能理解。

师提问:课文哪些小节写陶先生和孩子们交流蜻蜓?(2-9小节,梳理文章脉络)写了蜻蜓的哪些方面?(食物、眼睛、尾巴)两个问题抓住文章的关键。

接着分小节朗读,并相机教学生字词读音词义:翠贞、七嘴八舌、孑孓、田埂。

根据介绍蜻蜓的三个方面进行教学,先是食物,指名读(边注意读音,边理解内容)重点是尾巴,有三处写了蜻蜓的尾巴,全都找出先读准。

理解词语:据说、一节节、一截。

通过练读,指名读,齐读达到读通顺的要求。

最后是眼睛部分,指导生字:复。

接着回到第一小节,指名读,说说讲了什么。

概括小标题:捉蜻蜓。

齐读最后一小节讲了什么,概括:放蜻蜓那么默读中间的部分又是讲了什么?引导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这节课堂的流程非常清楚,环节简单,知识点都自然地穿插在课文的讲解中了。

板书也是很清楚,一目了然。

放飞蜻蜓捉食物说蜻蜓尾巴放眼睛感受之一:成功,不是打败对手,而是不断战胜自己。

不管最终的教学是几多成功还是几许遗憾,在我看来,能登上省级赛课舞台的教师至少战胜了自己。

参加赛课的老师有初出茅庐的教坛新秀,也有久经沙场的特级教师。

无论是谁,只有拥有良好心理状态的人才能在偌大的舞台上旁若无人地演绎着自己的课堂,将台下黑压压一片的听课老师抛之脑后。

当然,我们也看到了发挥失常的课,或找不到课感,教学节奏过慢,导致教学内容没有全部完成;或过于紧张,无视学生的存在,一味地强求学生跟上自己的节奏。

要想在高级别的舞台上轻松自然地展示自己的课堂教学,一定要有平时的积淀与锻炼。

要想在校内、集团内的教研活动中崭露头角,自己平时的教学就要多动脑筋,多给自己压力,多研究教材、研究教法与学法。

要将区级课上得精彩,在学校、集团内部的教研课就得重视起来,认真打磨,多次试教,勇于承受。

要想执教市级课,必定要有多次公开教学的经历。

只有在一级一级的平台上不断地打磨,不断地提升,才有可能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才有可能经受得住各种考验。

感受之二:成功的教学一定要展示学生真实自然的学习过程。

纵观这十四节课,被听课教师大都认可、赞赏的课,必定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课堂上由不会到会,由回答不精彩到回答有条有理,由读得疙疙瘩瘩到读得声情并茂,成功的课堂必定要经历这样一个真实完整的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回答如果是老师事先渗透过的,听课的老师一听就甄别出来了,这样的课即便教师的素质多么优秀,其他的教学环节都无懈可击,只要虚假了,必然就会受到别人的质疑。

感受之三:学生永远是决定教学成败的主要因素。

课堂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

这是新课程最基本的理念之一。

公开课需要顺应学生的学习水平,适当地调整自己的教案,而不是按步就班执行预案,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感觉最好的两堂课:一是常州博爱路小学的李军玲老师执教的《放飞蜻蜓》第一课时与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戴年明老师执教的《乡下孩子》第二教时。

两节课均能在学生有疑问的地方适时地展开教学,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课堂精彩迭出。

感悟一:这次语文学科观摩活动,上课的老师课堂教学方向明确,我感觉作秀的少了,实实在在的多了,课堂教学正朝着真实、朴实、扎实的方向发展,充分体现出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具体表现在:1、课前精心备课,充分挖掘教材内涵,利用各种渠道了解、收集教学信息,课堂上充分发挥了教师这个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作用,教师的范读、范写、范演起到很好的示范效应。

2、正确把握了语文教育的特点,充分挖掘文本中的人文内涵,大部分教师能指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脉。

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读演结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3、建立起同等对话的师生关系,能够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倾听学生的问答,灵活处理课堂天生的题目。

积极运用课堂评价策略,或目标激励,或言语表扬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创造性使用教材,突出重点教学,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发现、总结、回纳,巧妙地将语言能力的实践与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在一起。

5、在教学中恰当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创设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感悟二:十四位教师都关注了语文教学到底该教什么?学生该学什么?也就是教语文,学语文,并且要在课堂中实施。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让孩子的语文基本素养逐步形成,逐步发展。

十四节课共同体现出这样几点:1、重视字词教学,方法各不一样,有通过预习识字的;有随文识字的;有随机板书写字识字的等,而且还重视字音、字形、字义的比较。

2、重视句子。

不同句型进行比较;难句引导读;指点帮助读。

3、留意段和篇的教学。

不仅留意段的内容,还留意段和篇的结构、形式。

引领孩子们读懂内容,引领孩子们读懂形式和结构。

4、留意语言表达形式,关注修辞如:拟人、比喻、对比等。

整体把握语文的内容和形式,留意学习这种形式,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理解、感悟语言文字本身就是语文能力。

5、重视朗读。

留意读的方法的指导,先体会语言文字的内涵,再通过朗读来表现,及时给孩子的朗读以平价。

努力把读和想、背诵、讲、说、写结合起来。

重视语感的培养。

感悟三:十四位教师不仅关注“教什么?学什么?”的题目,而且关注“怎么教?怎么学?的题目。

1、整个教学把听说读写贯注始终,十分重视孩子语文基本素养的进步。

教学过程突出两个关键词“经历过程”和“以人为本,以孩子的发展为本”。

袁浩先生说:“孩子的语文素养是怎么发展出来的?必须要经历过程。

教学要以人为本,以孩子的发展为本,学是孩子主动的学,要创设情景,关注课堂上的天生,引导孩子主动地学。

”教师们也都切切实实地这样做了。

2、十四节课体现了课改的语文课,也是语文课改的课。

鼓励孩子在阅读中发现,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如:把内容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方法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把作业的选择权交给学生。

教学中还鼓励孩子质疑。

感悟四:结合这次观摩活动,具体谈谈我特别喜欢的两节课。

先说说《放飞蜻蜓》,这是我们常州市博爱小学的李军玲老师执教的。

这节课下来孩子们脸上都是自信满满的笑脸,专家们也是露出欣喜的微笑,得到了较高的评价。

作为常州人的我也自是有一分骄傲之感。

这节课设计比较精致,衔接过渡自然。

借助课前与学生相互熟悉的机会就给孩子们讲故事《关于陶校长的四颗糖果的故事》,课前只讲一半,课一开始就捉住孩子的好奇心,接着讲后半部故事,然后引进本课――陶校长将再为我们讲一个故事。

把孩子们带进一个急切探知的境界,整个教学就围绕一个故事展开。

这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最让我喜欢,也最让我今后教学可以学习鉴戒的是她随文识字的方法,可谓是多种多样:1、结合生活经历理解字义,记住字形。

如:学习“蜻蜓”一词,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所见到的蜻蜓,再说说自己所了解的蜻蜓,然后随着老师书空,指出是形声字,帮助记住字形。

2、换偏旁学生字,如学:“陶”联想到调皮的淘,葡萄的萄。

3、比较字义,选择字义。

如学习“先生”一词,学生说了很多解释,结过婚的男人,成年男人,老师,有学问的人。

说到这个份上,老师再补充陶行知的资料,学生很自然就理解文章中称陶行知为先生的原因。

4、实物图片识字,如:学习“孑孓”,先出示孑孓的图片,学生观察其形态,再联系字形,学生很快就记住了字形。

5、先让学生试猜字义,再情境模拟理解词义,如:学习“七嘴八舌”生1:就是抢着说。

生2:就是没有规律的说。

生3:就是争先恐后的说。

师:我们现在来再现一下当时的情境,老师做陶行知,请你们扮演当时的孩子们。

(情境再现:陶,蜻蜓到底吃什么?孩子们,苍蝇、孑孓、蚊子)一下子那七嘴八舌的情境就展现在大家眼前,孩子们不仅理解了字义,还了解了课文内容。

6、教师直接讲解指点。

如“翠贞”这个名字的读音。

“田梗”这个词的字义,就是田间的小路。

7,理解“据说”一词,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老师就结合课文,联系语境来理解,问学生课文陶行知讲的远景你见过吗?然后告诉学生老师也没有见过,这个究竟叫什么识字方法,我还没有弄清楚。

总之,李老师的一节课,环环相扣,结构紧凑,学文中识字,识字中推进学文。

学生学的轻松,教师教的潇洒安闲。

当然这肯定与教师扎实的基本功,精准的文本解读密不可分的。

说到结构的精巧,这次活动中还有一节课让我印象特别深刻――《江雪》。

这是昆山教育局教研员潘琰老师执教的。

这是一篇古诗文教学,一直以来我对古诗的教学知之甚少,听了潘老师一节课,我豁然开朗,古诗也可以这样教学,也可以这样有灵性。

整个一节课就是师生共同创作一副画,理解诗意作画,作画推进感悟诗意。

课一开始,潘老师就告诉学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让学生赏画猜诗。

(1、静夜思2、山行3、看庐山瀑布)然后转进本课柳宗元的《江雪》,读读古诗,说说你见到的画面。

假如让你来完成这副画,你想画什么?为什么?整首诗的理解就通过这样一个题目贯串始终,不仅理解了字、词、句的意思,还进一步感悟了诗情。

理解了作者的那份千万孤独之感。

课学完,一副完美的粉笔画也作完。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节课中教师的评价也让我记忆犹新,她对学生的每一次回答,每一次朗读都有比较公道且带鼓励性的评价。

如:朗读“千山鸟飞尽,万径人踪灭”这句时有这样一些评价,“我看到了座座山峰”“看到了条条小路”“作者就是用这样的夸张手法,让我们看到千山万径”再如让学生配乐朗读后,教师这样评价:“我听出了飞鸟尽迹,人迹罕至的境界”“我看见了千山万径,感觉到了千万孤独”。

结合学生朗读的侧重点的不同给予不同的评价。

当然假如评价过程有学生参与,形成生生互动,那效果可能会更好!听完这一节课,我对老师的文本解读还有一点点自己的想法,在诗中固然有作者那种千万分的孤独之感,实在还有那种渴看被朝廷再次启用,再次为国家建功立业,为百姓造福的强烈愿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