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殡葬文化学——殡葬服饰

殡葬文化学——殡葬服饰

第十五章殡葬服饰目的要求:掌握五服、五服制的文化意义、五服制的起源教学重点:五服及五服制的文化意义教学难点:五等丧服制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过程:殡葬服饰,指丧葬活动中的服装、饰物总和。

广义上包括丧服、铭旌,以及今天的白花、黑臂纱,乃至死者所用的装殓服饰等。

不过,这里更多地只从狭义上讨论生者丧期所使用的服饰。

它们历来是有含义的,遵循着一定的文化观念产生和变化,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

第一节殡葬服饰的起源和意义殡葬服饰首先是丧服,其次是一些饰物。

丧服的意义应追溯到原始时代,它首先源于原始人对死者鬼魂的恐惧。

当然,丧服中无疑还有巫术的含义。

再则,原始丧服还可能在表达原始人某种悲痛的感情,并营造一种神秘的气氛。

文明社会的产生,尘世因素愈来愈多,丧葬服饰也就愈益被赋予了社会意义,中国尤其如此。

周礼的殡葬服饰制度给中国后世三千年的殡葬服饰奠定了一个基调。

它们除了上述回避、吓唬鬼神、表悲痛等原始的文化意义外,还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第一,尊重死者。

第二,明亲疏、显贵贱、别等级,如五服、铭旌。

第二节五服(五等丧服制)西周丧礼中,最重要并影响最深远的恐怕莫过于五等丧服制(简称“五服”)了。

它源于西周的宗法制,并旨在巩固这一制度。

所谓五服,就是根据生者与死者的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而穿不同的丧服、服长短各异的丧期的一类规定。

因而,五服既是一类丧服,又是一种居丧制度。

中国古代宗法血缘关系一般只上溯(或下延)五代,由此产生五类血缘亲属关系,并为每一类亲属关系设计一种丧服,故为五等丧服。

中国最早记载五服规定的是儒家经典《仪礼·丧服》, •以及《礼记》四十九篇中的《曾子问》、《丧服小记》、《杂记上》、《杂记下》、《丧大记》、《奔丧》、《问丧》、《服问》、《闲传》、《三年问》、《丧服四则》等十一篇也集中地讨论了这一丧服制度。

现简略地介绍之。

一、斩衰服斩衰服(衰亦作纟梺衰, cuī),五服中最重的一种,它用最粗的生麻布制成。

衰,是披于胸前的麻质布条,左右和下边都不缝边,故曰斩(斩即不缝缉之意),服三年丧者用。

斩衰服的对象是:儿为父,诸侯、臣为天子,妻妾为夫,未嫁女为父(母),为人后者(即继嗣)为嗣父,妇女被休归家后为生父(母)等。

第十五章“居丧守制”所讨论的“三年之丧”即此。

斩衰服的全套服饰装束非常复杂,规定繁多,这里略述。

二、齐衰服齐衰( zī cuī)服用熟麻布制成,因为缝衣边整齐,故曰齐衰。

《礼记·丧服》载,齐衰分四等:甲、齐衰三年;乙、齐衰杖期一年;丙、齐衰不杖期一年;丁、齐衰五月或三月。

这里,杖与不杖表示悲哀的程度不同,表示居丧者须倚杖方能站立。

三年齐衰:用于“父卒为母,继母如母,慈母如母,母为长子”。

这里“慈母”即养母,“母卒,父命她妾养己者。

”一年齐衰杖期:用于“父在为母”,包括继母、慈母;夫为妻;为嫁母、出母(为父亲离异而出)等。

一年齐衰不杖期:用于孙为祖父母;为兄弟;嫁母、出母为其子;妾为嫡妻;出嫁女为亲生父母等。

齐衰五月:为曾祖父母。

齐衰三月:为高祖父母。

三、大功服大功服是九个月的丧服,因其服用大功布所制,故名。

功,本指织布的工作。

麻布经草木灰椎洗,比较细白,曰功布。

因而,大功服就是用较粗一类的细麻布制成。

大功服的对象是:男子为堂兄弟,已嫁的姊妹、姑母等;出嫁女为丈夫的祖父母、伯叔父母、为自己的亲兄弟也是大功。

《仪礼·丧服》中还将大功分为两类:对成年人的大功服, •对未成年者的殇大功服(未成年而死曰“殇”)。

四、小功服小功服是五个月的丧服,其服之缕较大功布更精细,故称小功。

小功服的对象是:男子为从祖祖父(伯祖父、叔祖父)、从祖祖母(伯祖母、叔祖母)、从祖父(堂伯、堂叔)、从祖母(堂伯母、堂叔母)、从祖兄弟(再从兄弟,即共曾祖父的兄弟)、从父姊妹(堂姊妹,未嫁时)、外祖父母及舅姨等都是小功;女子为丈夫的姑母、姊妹,为娣妇、姒妇也是小功。

娣姒即妯娌,兄妻曰姒,弟妻曰娣。

小功服亦分为成人小功服和殇小功服。

五、缌麻服缌麻服为五服中最轻者。

因为其细如丝,正适宜用来做最轻一等的丧服。

缌麻服的对象:男子为族曾祖父(母)、族祖父(母)、族父(母)、族兄弟、外孙(女之子)、曾孙、玄孙、外甥、婿等;妻为夫之曾祖父母、伯叔祖父母、从祖父母、从父兄弟之妻等都是缌麻。

唐朝国家将居丧法制化以来,后世各朝的丧制略有变化,但孝文化和宗法血缘关系的基本精神未变。

上述只择其主要,且以明、清五服制为准。

可参阅《明会典》卷一0二。

五服制中,父母、亲兄弟姊妹的丧服是最基本的,三年斩衰为父母、一年齐衰为亲兄弟姊妹;其它的丧服制度依此推演而来。

第三节九族血缘关系图解不清楚宗法血缘关系及其伦理政治理论,就不可能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及其文化史,其中包括死亡文化。

下面请见书“本宗九族五服内血缘关系图”。

第四节五服制的文化意义西周宗法制度的核心原则有二:一是“亲亲”,二是“尊尊”。

所谓“亲亲”,即亲爱自己亲人。

亲亲是最大的问题。

所谓“尊尊”,即尊重尊贵的人,如子对父、妻对夫、弟对兄、庶对嫡、臣对君、下对上等。

服丧有六个原则。

《礼记 .大传》:“服术有六:一曰亲亲,•二曰尊尊,三曰名,四曰出入,五曰长幼,六曰从服。

”名,即名份,即社会身份。

上述六个原则,其实就是“亲亲”和“尊尊”二个原则,后四者只是“亲亲”和“尊尊”原则的延伸。

于是,五服的文化意义大体如下:“亲亲”在于“收族”,即增强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尊尊”在于建立等级制度。

五服综合地体现了二者,旨在强化人们之间的血缘关系,造成社会对尊者的服从意识,以长统幼、以上统下、以尊统卑,使人们明白自己的社会地位(即“名份”),安份守己,勿犯上作乱,从而有助于社会治理。

通过纵向的本宗九族服丧制,将同一宗族的人联系起来;通过横向的外亲服丧制,将姻亲的人联系起来。

五服就是本宗和姻亲之间在死亡问题上相互享受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一类具体形式,它以本宗九族及其姻亲家族为一个庞大的服丧单位。

其中,本宗是主干,姻亲是旁枝。

血缘关系每隔一层,服丧的权利和义务就依次减一等。

如果没有一个形式将权利和义务固定下来,久之,人们就会淡忘他们之间还存在着亲戚关系,如俗语云“亲戚越走越亲”。

这就是五等服丧制的社会意义所在。

通过下述说明,我们将更能理解五服制中的“亲亲”和“尊尊”原则。

请见书 391页。

第五节五服制的起源我们应当区别:一般意义上的丧服和五等丧服制。

前者起源于原始时代,后者则是某一时代的具体丧服。

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学者们倾向于认为,周承殷制,西周的丧服制度可能是继承了殷人的某些遗制但有所改动,特别在别亲疏、分嫡庶、显等级等方面作了诸多的完善工作,使之与严密的宗法制度相配合。

进而,孔子以后的春秋、战国时期那些具有忧患意识的儒者又对五服制作了整理归纳工作,并予以理想化,严密化,它们都以尧、舜、西周文武王、周公的名义被写进了《仪礼》、《礼记》、《周礼》等先秦儒家经典中。

对于五服丧制,唐.孔颖达在《仪礼·丧服疏》中作了一番溯源。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对东亚、东南亚各国影响很深,尤其是日本。

其中的“亲亲”、“尊尊”原则与中国古代完全相同。

日本人对中国古代文化有很深的感情,日本是古代文化和西方现代科学技术结合得比较成功的国家。

第六节铭旌铭旌,又称“明旌”、“旌铭”,有时简称“铭”。

•旧时办丧事时,大敛后,在堂前西阶(即面对灵枢的左侧)用竹杆挑起的细长的旗幡,用绛(深红色)帛制成,上书死者的姓名、官衔,其长短视死者的官职品位而不同。

殷商时,丧礼便已用铭旌。

周礼承袭,尔后历代相沿。

唐朝制礼,铭旌也列入其中,不同等级者的铭旌长短各异,其杠装饰也不同。

这就为丧事炫耀又提供了一个机会。

后世铭旌与唐制基本相同,只尺寸稍有异。

这说明,唐以后历朝用铭旌无大变化,只是百姓也开始用了。

后世请有身份者题铭旌,以此增加死者的荣耀。

大敛后,立铭旌。

出殡时,以铭旌于前开路。

葬时,去旌杠及题者姓名,以旌加于柩上,随棺入土。

后世用祭幛、横挽及花圈,上书死者的姓名和身份,即古铭旌之遗制。

不同的是,古代的铭旌只有一面,而现在的祭幛、花圈则是多多益善。

第七节殡葬服饰的颜色各民族各时代的死亡文化中,都赋予了殡葬服饰以某一固定的颜色,如中国传统地使用白色,欧洲基督教传统地使用黑色。

丧事用白(或黑)在心理上无疑可以造成悲哀和神秘的气氛。

白色是冷色,素雅,表示淡泊、悲痛,与鲜艳的红、黄等暖色相比,更适用于肃穆的场合。

丧礼上,只见一片白茫茫的丧服、祭幛,人来人往,人们表情严肃,很容易造成并加剧悲痛和神秘的气氛。

不过,要指出,中国古代的殡葬服饰的白色是织出后不经漂染的麻白色(在一些乡下还可以看到这类手工织布),粗糙而质朴,它表示生者的用物不经任何加工和雕琢,自然就没有现在的白布那么白亮,那么入目了。

丧事用白,文化史家们认为与先民们对生命的认识相关。

至于丧事用黑大约与昏天黑地、光明的丧失、鬼魂在夜晚出来活动等认知相关。

中国古代丧事用白,文献记载至少可追溯到周代。

须注意:中国传统殡葬服饰用白色,但铭旌用绛色。

自周礼以来,绛色乃庄重威严之色,古代帝王和军队常用之,如“绛引幡”(帝王仪仗队中的紫红色引路旗)、绛衣(武官服)、绛衣大冠(武官帽)等。

此外,棺材通常被漆成黑色并以大红色修饰边缘和两头,再写一个“福”或“寿”字,民间称“寿器”或“千年屋”。

棺材用紫红色和大红色可视为山顶洞人在死者全身及周围撒赤色铁矿石粉用意之延续。

就是说,生者是在办丧事;但对死者却成了吉事,所谓“寿终正寝”,以吉庆方式处理之。

此即民间称丧事为“白喜事”之文化根源。

同时,丧事若遇战争,在颜色上有“变服”处理。

殡葬服饰一经定型,它在人们的世俗生活中也会成为禁忌,如吉庆节日就不能穿戴它。

思考题:1、什么叫殡葬服饰?它的文化意义何在?并谈谈你所见过的殡葬服饰。

2、简述“五服制”及其文化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