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8阿福的新衣——厘米米的认识word教案(1)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8阿福的新衣——厘米米的认识word教案(1)

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我学会
了吗?
教材简析
这节课是在学生对《厘米和米的认识》这一单元的知识已基本掌握的基础上
展开的,该单元的概念少,知识分布比较集中,学生复习时能够清晰、准确的加
以分辨。

只是在如何选择使用工具测量时,稍微有些难度。

因此,本单元专门设
计了“我学会了吗?”测量同学身高的这样一个实践活动,通过这一活动,让学
生自我检测,综合运用本单元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厘米和米的具体含义及进率,能恰当地选择测
量工具、长度单位,会使用工具测量,会用复式单位表示身高。

2、在整理和复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

3、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回忆呈现、块状整理
1、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长度单位,米,厘米,1米=100厘米……)
2、结合学生的回忆,边回忆边整理,用厘米作单位时,一般测量什么样的
物体?厘米用字母怎样表示?你能表示出1厘米大约有多长吗?你能
用厘米说一句话吗?老师想知道课本有多长,该怎么办?
(师板书:较短,厘米,cm,1厘米,小刀的长度大约12厘米,用直尺量。


3、你能仿照厘米的样子,自己整理一下有关米的知识,全班交流。

(师板书:较长,米,m,1米,教室长16米,用米尺量。


4、小练习:
填写合适的单位名称。

①一张床长大约2②一个图钉的长大约是1
③一把小刀大约长12 ④学校的跑道长大约是400
5、师举例:小明的身高是1米20厘米,观察①和②以及这个例子,有什
么不一样?
(师结:当身高不是整米数时,我们一般用几米多少厘米表示。


6、老师想知道同学们的身高怎么办呢?(用卷尺量一量)
[设计意图]:以学生七嘴八舌的形式,激活学生脑海中原有的、零碎的知
识点,达到“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效果,通过回忆整理,让学生主动地
对知识进行整理、沟通,从而达到回顾知识原状,并进行不同程度的系统整理,
让学生把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点,在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串联起来,进行深
入的探索。

]
二、动手操作、深化构建
1、用卷尺怎样量?生介绍方法,生动手小组合作测量。

2、注意:测量时,针对学生的错误量法,指导学生要把脚站平,把卷尺拉
直,把卷尺的开端用脚踩住,把三角板在头顶上放平,看三角板底部对
着卷尺的刻度。

3、教师巡视,发现错误量法,再全班及时纠正,再继续测量,并把正确的
结果记录下来。

(注意指导学生怎样看卷尺上的刻度,每两个数字之间是
10厘米,这两个数字之间每相邻的两条刻度线之间是一厘米)。

4、全班交流。

(×××的身高是1米24厘米……)
5、通过这次测量,你发现了什么?
(最矮的是×××,最高的×××,我的身高和谁一样;同学们的身高一般在1米30厘米到1米40厘米之间……)
6、在今后的生活中应注意什么?才能让自己长得更高呢?
(多锻炼身体,多吃含钙的食物……)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让学生有效地把知识能力转化为操作能力,在测量身高的活动中,遇到问题,自主探究解决的办法,以便找到准确的测量方法,测量出同组成员的身高,这样,就达到了既运用知识,又培养能力的目标。

课后反思:
一、复习课的主体是温故而知新,如何突破以往在复习课中仅有温故而无知新,同时改变学生的被动地位呢?这需要复习的再创造。

因此,在复习本单元的知识时,我鼓励学生自己回忆,根据已有的知识去经历自主整理的过程,用他们自己理解的方式去探索和整理数学知识。

二、构建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是一个探索实践的过程,是一个纠偏再实践的过程,对学生而言,复习不是知识的终结,而是一个新的起点,是经历一次又一次新的创造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生在测量小组同学身高时,先是听同学的建议,积极地去量—发现问题—纠正—再测量。

经历了这样的一个探究的过程、合作的过程,最终追寻到正确的结果,以这个结果为参照物,发现同学们身高的差异,得出一个普通结论,这就是复习的在创造。

学生经历了复习的再创造,在回忆呈现—块状整理—动态操作的过程中,不仅体验到创造性学习的乐趣,还从同学们的镜像效应中督促自己在合作、知识、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发展与提高。

(即墨市第二实验小学苏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