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外汉语教材的生词注释研究

对外汉语教材的生词注释研究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12(3):336-338Journal of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10-05,12(3):336-338对外汉语教材的生词注释研究吴艳(沈阳工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辽宁沈阳110023)摘要:生词注释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判断一本对外汉语教材是否合格或是否适用的标准之一,词汇教学则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环节,科学的生词注释方法则是取得预期教学效果的基础。

在对汉语教材的生词注释现状及问题加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注释的基本原则及教学建议,以推动对外汉语教材及教学的科学化进程。

在汉语学习初级阶段,只注释基本义以帮助理解;考虑到教学重点和特点,不选脱离课文语境的义项注释;从语用的角度释义,既注释词素也注释词;可以使用直译和意译同时注释的方法。

关键词:对外汉语;生词注释;教材;生词;注释中图分类号:H195.3;H136.1;G64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9713(2010)03-0336-03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以及中国在世界上地位的提高,中国和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越来越密切,汉语将越来越成为世界强势语言。

在汉语走向国际的过程中,人们认识到对外汉语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搞好学科理论建设是该学科健康发展的核心。

那么学习者首先面对的教材就是他们学习的起点,教材研究成为学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不论是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不论是汉语程度比较高的学生还是汉语水平比较低的学生,生词都是留学生首先遇到而又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

因此,词语释义法的研究作为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首要任务,就成为对外汉语教材研究的课题之一。

一、目前教材中生词注释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常的汉语教材为了让第二语言学习者更容易学习,大部分对外汉语教材都采用了汉语之外的语言来注释汉语词汇,其中绝大部分是用英语来解释的。

比较新的教材如《发展汉语》的初、中级阶段教材也是如此,采取了英语释义法。

这对于欧美国家的学生来说是科学有效的,但如果汉语学习者是来自非英语国家和地区的话,全部用英语来解释生词不但不利于学习者理解,反而大大增加了他们学习的难度。

许多教材对生词进行英文注释时,往往或是用英文把该词语的所有义项都罗列出来,或是相反,只注明该词语的基本义项。

这两种做法都不能让学生逐层深入地掌握词语不同义项和用法,很不利于学生的系统学习,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往往教师觉得已经讲得很清楚、学生也认为明白了的词,在学生使用该词进行表达时才发现他们对词语的理解是有偏差的。

据实际调查,绝大多数留学生都主张用汉语释义汉语生词,他们认为这种方法可以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

《高级汉语》在这方面作了改进,采用汉语释义汉语的方法,我们认为这种释义法是合理的。

一般来说,高级阶段的学习者己经掌握了三千左右的汉语单词,有一定的汉语基础,可以读懂看懂基本的词汇和语句。

这时用已经学过的词语来释义生词,不但有利于激活学生储存在记忆中的词语,而且可以使这些词语从短时记忆库渐渐转移到长时记忆库中。

这样,学过的词语得到了巩固,同时也为生词重现提供了途径,能使学习者更好地掌握汉语词汇,对汉语的学习效率也有很大的提高。

当然,也有部分学生主张英、汉双语释义,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应该用其他语言释义,比如用他们的本国语言。

母语注释之所以是可行的,是因为人类生存在同一个世界,人类所面对的社会生活也有许多相同相通的方面,认知能力和思维发展的水平也大体相同,这就使得以概念为基础的词义有相当大的共同性,这种共同性的集中体现在各种语言的基本词汇上,不同民族语言的词义系统因此而有相同或相近的一面。

这种相同或相近,就构成了用学生母语注释汉语词语的基础。

有了这个基础,对初学者来说,用母语来注释生词,帮助、引导学生收稿日期:2010-02-10作者简介:吴艳(1967-),女,沈阳工业大学讲师,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

第3期更有效地理解和使用汉语词语,对他们能更快的掌握生词有很大的帮助。

目前针对不同国别或不同母语背景的教材不断涌现,使对外汉语教材呈现出多元文化的特点。

比如,石慧敏和金子真编著出版的《走向中国》就是针对日本学生特点的;针对韩国学生的学习,李明晶编著出版了《对韩汉语口语教程》;徐霄鹰、周小兵编著出版的《泰国人学汉语》是针对泰国学生的;针对阿拉伯国家的学生,李芳杰则编著出版了《汉语100》。

这些教材都是在详细研究学习者母语的基础上编写的,这样有针对性的教材比为不同母语背景学习者共同编写的通用教材更有针对性。

词是用来交际使用的,词义随其出现的语境不同而变化,在学生能够接受的情况下,要适当多给一些注释。

但是注释时有很多问题应该引起重视:用英语注释时,有些词语的汉英语义差别很大,用英语注释能否充分说明其意义,是否会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困扰;在进行词语注释时如何借助课文中的语境对词义进行注释,如何在词义可能出现的众多注释中进行适当的选择;有些词在课文中出现的是其本义,那么生词在注释时该不该注上引申义;有些词有多个词性和意义,但课文中只出现了一个,这时相关的其他词性和意义是否需要加以注释;哪些义项和用法应该安排到哪个教学阶段中或哪本教材中等等,这些问题都是目前教材中词汇注释工作中函待解决的,需要在编录对外汉语教材词汇时认真仔细地考虑,以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二、生词注释容易出现偏差的原因(一)词义的动态性变化大,造成词语注释产生偏误词汇系统作为语言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语言中变动最大、最频繁的一部分,其根本的存在形态是动态的。

在具体的语境中,词汇表现出来的意义往往是单一的。

而进入具体的句子中后,就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语义的具体化。

使用学生母语释义,在词语展示及释义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词语不等值,因为注解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转变的过程,很难做到理解的准确无误,这就很容易产生将目的语的词汇同其母语的词汇作不恰当的比附,从而产生词语偏误。

(二)词语的文化背景知识不同,同语言的搭配关系不同各民族由于各自不同的生存环境、文化传统,往往会形成独特的文化意象,对应词因各自的附加色彩不同其象征含义甚至大相径庭。

一个完整的词义不仅有表面的概念意义,而且还包含一整套相对潜在的附加色彩,这是不易为外国人所体会和了解的。

母语和目的语的对应词因各自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表达习惯,对应词之间尽管概念意义相同,但是它们各自的词语搭配习惯不同。

学习者不了解这种情况,便把母语的搭配关系套用到目的语中而造成偏误。

而且有些词汇用母语来注释,表达起来也不够准确,同一词汇在两种语言中并不能完全对应,由此致使学生误解词义、误用词语,对他们的汉语学习也是不利的。

(三)语法规则的不对应、词语结构不同和词语项的缺位不同的语言有各自不同的语法规则系统,概念意义相同的对应词,在不同语言的结构系统中可能用法完全不同。

对应词语的概念分类范畴不同,各自语法用途不同都会造成偏误。

不同语种的词语构成是不同的,语义差别也很大,对应词之间在词义上互有交叉也会造成偏误,教材设计不同也会产生理解的困难。

另外,某些事物可能是一个民族所独有的,不能在别的民族语言中找到对等的解释形式,这样便产生了词语的缺位,很容易造成理解的错误。

另外,汉语自身的复杂性还表现在,在初级阶段教学中原本可以一对一的形式词汇用法,因为中高级阶段学习中语义成分的增加而变得模糊起来;同时简单化、概括化的授课方式,也不再适合中高级的学生。

因此,教材编写者在对词汇意义进行注释和讲解时,要先对汉语词汇的层级及其之间的教学衔接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样才能使词义注释和教学进一步系统化、科学化。

三、注释的基本原则及教学建议(一)在学习汉语的初级阶段只注释基本义以帮助理解初级词语的意义一般比较单纯,学生的母语干扰现象比较严重,所以,这时没有必要对词做过多的注释,只吴艳:对外汉语教材的生词注释研究337··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2卷把最基本的意义注明即可,没有必要给学生罗列那些目前还用不到的义项。

教学中结合汉字的特点,建议利用语素释义,讲清楚某个语素的形、音、义和构词方式,学生不但能猜出整个词的意思,还能训练学生的汉语思维;多使用同义词、近义词比较和反义词对比的形式,帮助学生找出词语的共性与个性,理解和接受就比较快。

但到了中高级阶段,随着教学的推进和学习的深入,由母语干扰引起的词汇错误比例逐渐下降,而由汉语自身的复杂性引起的错误比例逐渐上升。

这时我们可以在注释时,多注释几个义项,这样既可以对了解的义项进行复习,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考虑到教学重点和特点,不选脱离课文语境的义项注释在介绍词语时要把握分寸,不宜一下子把生词的所有的义项都给学生。

最好只介绍生词在课文语境中的义项的概念义。

这样不但突出了重点,而且因为课文里有例句和语境,也便于学生掌握。

但如果课文里出现生词的义项不是该词语的基本义项的话,应该把基本义项也一起介绍,因为其他义项往往是从基本义项引申出来的。

掌握了词汇的基本义项,有助于对词语构成的理解,也有助于触类旁通。

对留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实际运用语言,所以教学中使他们了解词语的使用条件和语用环境,而且注意分清褒贬,准确表达感情;外语教学也是一种跨文化传播活动,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许多文化因素,文化因素处理得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教学效果的好坏。

词语对所存在的语言文化环境有着更大的依赖性,文化语境包含诸多因素,如地理环境、社会历史、政治经济、风俗民情等,清楚地传达原文化中的意象也是避免出现滥用和失误的前提条件。

(三)从语用的角度释义,既注释词素也注释词中高级教材的词语注释要帮助学生理解目的词语的非概念义,包括词语的引申意义、感情色彩及语用环境、使用范围,词语间的搭配和造句功能,并且能够适当和恰当地使用这些词语。

对于固定词语及常用句法格式,在注释其中生词的同时,也应注释整个词语,否则在交际中就难以避免失误而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两种语言间的注释可以是在语篇层面上的,也可以是在句子、段落或者词语层面上的。

教材的注释,是为了学生掌握词语,自然就是在词语的层面上。

汉语的词由词素组成,这些词素大多数又是有意义的。

在词素义有助于理解目的词语意义的时候,可以同时注释词素和词,这样既能帮助学生了解词义的构成,又能避免把语素当作独立的词来运用。

(四)可以使用直译和意译同时注释的方法对于只有部分义项对应的词语,不但注释时对其词义要加以限定,讲解时利用实例说明,提高对词汇的认知和理解,以免造成误解。

不同语言间注释时要达到意义上的相通,形态上难免不一样;要在形态上相近,意义上又难免有不通顺的地方,在教材的注释中要注意解决这个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