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Ancylostoma duodenale)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Ancylostoma duodenale)


③钩蚴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乳
移行途径:右心、肺
生活史
宿主 终宿主:人 中间宿主:无,属土源性蠕虫 转续宿主(paratenic, transport host):猪、犬、猴等
迁延移行 ( persisting migrans )
十二指肠钩虫丝状蚴进入人体以后,虫体发育缓慢 或暂停发育,可潜留于某些组织中很长时间,在受到某 些刺激后才陆续到达小肠发育成熟。
3)异嗜症:与缺铁性贫血有关
4)婴儿钩虫病:急性便血性腹泻,病死率高 5)上消化道出血 对来自农村的上消化道出血病人,除了考虑消化性溃疡、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粘膜损害、 胃癌等常见疾 病外,还要注意排除钩虫病。
致病性
钩虫成虫寄生小肠
缺铁性贫血所致的反甲
诊 断
流行病学史:在流行区有赤足下田史等 典型的临床表现:有皮炎史,贫血等
病原学检查:确诊依据
1)粪检虫卵:直接涂片法、饱和盐水漂浮法、定量透明法 2)钩蚴培养法查钩蚴(取粪便)
3)痰检钩蚴
血象: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与EOS增多(>5%) 骨穿:造血旺盛,有助于贫血及其成因的判断 胃镜、钡餐等有助于钩虫病和其它消化道疾病的鉴别诊断
流行 淮河及黄河一线以南流行较为严重,而东北、华北、西北 感染率较低 感染率一般南方高于北方,北方以十二指肠钩虫为主,南 方以美洲钩虫为主,但混合感染较为普遍 旱地耕作较易感染 防治 控制传染源:针对流行区不同特点,采取集体化疗、目标 化疗或选择性化疗。阿苯哒唑400mg,顿服,以及纠正贫血 等其它对症处理 加强粪便管理及无害化处理 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和个人防护,减少感染机会
术中见十二指肠球部后壁有一溃疡约0.8×0.5cm大 小, 溃疡面及周围粘膜均有活动性渗血不止,行BⅡ式胃 大部切除术。术后第9天再次解血便,呕吐鲜血,经非手术 治疗无效, 考虑胃肠吻合口出血,再次剖腹探查,术中见 胃肠吻合口粘膜渗血不止,未发现溃疡,切除吻合口,行 胃空肠Rouxen Y式吻合术,切除吻合口组织送病理 检查。再次术后第2天又发呕血及便血,胃镜检查发现吻合 口远端有散在点状陈旧性出血面。病检报告:(吻合口)肠 粘膜出血并有钩虫。停用止血药,按钩虫病予以驱虫治疗, 呕血及血便停止,治愈出院。随访2年,情况良好,未再发 出血。(广西忻城县人民医院,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0 年,第9卷,第5期) 问题:1)从这个病例中我们应该记取什么经验教训? 2)在患者的整个诊疗过程中医生有什么疏失?
云南大理旋毛虫病暴发流行报道1例
洱源县沙坪北村位于苍山脚下洱海之滨,人口750人,卫生 状况差,有放养猪、牛、羊习惯,饮用井水。1992.4.15-5.3, 村民们因食入含有旋毛虫幼虫囊包的“生皮”而引发旋毛虫 感染,先后共有180人发病,发病率达24%,剩余的猪肉也检疫 出旋毛虫囊包。检查169例可疑病人旋毛虫抗体,阳性100例, 阳性率为59.2%,其中男性58例,女性42例,年龄最大74岁,最 小2岁,各年龄段之间阳性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死亡 1例,系33岁男性农民,因食“生皮”而发病,主要表现为胃 肠道症状,腹泻、腹痛、轻度发热,当地误诊为胃肠炎。病情 加重转到上级医院,仍误诊为胃肠炎,此时病人大量血便、高 热、出汗、肌肉胀痛,面部、四肢浮肿,因重度贫血导致死亡。 与其共食“生皮”的妻及子都有不同程度的症状,取其手臂 肌肉检出旋毛虫囊包。(云南大理州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 实用寄生虫病杂志,2002年,第10卷,第2期)
致病性
致病阶段:幼虫、成虫(主)
幼虫
钩蚴性皮炎:患处红色丘疹,奇痒(打粪毒、土痒疹) 钩蚴性肺炎:咳嗽,血痰,哮喘等
致病性
成 虫 1)贫血:最主要的症状,系钩虫吸血致人体慢性失血引起。 患者表现为头昏、眼花、耳鸣、乏力、劳动后心悸、气促 以及面色蜡黄、粘膜苍白等。严重者可致贫血性心脏病。 2)消化道功能紊乱
形 态
十二指肠钩虫
美洲钩虫
形 态
十二指肠钩虫口囊
美洲钩虫口囊
形 态
钩虫卵
生活史 人 粪 外界(土壤) 人 5-8天 5-7周 虫卵 丝状蚴 成 虫 经皮肤 小肠 入血 食管
成虫 小肠
右心


肺泡
生活史
生活史基本环节 寄生部位:小肠 排出途径:虫卵随粪排出体外 外界发育:土壤 感染途径:丝状蚴经皮肤(主) 丝状蚴经口 ①自口腔或食道粘膜侵入血循环 ②直接在肠腔内发育为成虫 ①直接或间接接触钩蚴 婴儿钩虫病 ②钩蚴经胎盘
旋毛形线虫 Trichinella spiralis
概 况 简称旋毛虫,所引起的旋毛虫病是重要的人兽共患寄 生虫病和食物源性寄生虫病之一 呈世界性分布,欧美发病率较高 我国流行广泛,人群旋毛虫抗体阳性率为3.38%(2004 年);西部地区的旋毛虫感染率比东部地区高69.44% 常有暴发流行,云南发病率最高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Ancylostoma duodenale) 美洲板口线虫(Necator americanus) 概 况
钩虫(hookworm)是钩口科线虫的统称,引起人体钩 虫病。 世界性分布 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1956年) 我国钩虫平均感染率已由92年的 17.17% 降至2004年 的6.12%;感染人数约3930万,仍是目前广大农村地 区较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病 例
患者,女,20岁。5年来反复出现上腹部疼痛伴反酸、 嗳气。出现解黑便及呕血,伴头晕、眼花及乏力2天入院。 体查:体温38.2℃,脉搏126次/分,呼吸22次/分,血压 120/75mmHg,急性重病容,贫血貌,心肺正常,腹平软, 未触及包块,上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肝脾未触及,腹 水征(-),肠鸣音活跃。血红蛋白60g/L,白细胞 13.2×109/L,中性0.80,淋巴0.14,嗜酸性粒细胞0.06。 肝肾功能、电解质等均正常。 诊断: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大出血;②失血性贫血。 因非手术治疗不能控制出血,乃予急诊手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