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性资料的统计描述
(二)强度型指标
例:某企业2003年有2839名职工,该企业每年都对 职工进行体检,这一年新发生高血压病人5 例,2003年的高血压发病率为多少?
(三)相对比型指标
概念:任何两个相关联的指标A,B之比。 计算公式: 口学中的出生性别比例: 男性人口/女性人口= 19456/18340 = 1.06, 即每出生1个女婴,就有1.06个男婴出生。
分母的近似计算
假定当年每位去世者平均活了半年,每位出生 者也平均活了半年,则有: 当年全人口存活的总人年数=年初人口数×1年-去世 人数×0.5+出生人数×0.5 或 当年全人口存活的总人年数=年终人口数×1年 +去世人数×0.5—出生人数×0.5
上面两个等式相加,便有 当年全人口存活的总人年数=(年初人口数+年终人 口数)/2×1年=当年平均人口数×1年 或 当年全人口存活的总人年数=当年年中人口数 × 1年
构成比的特点
1、各构成部分的相对数之和为100%;
2、构成比的各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
二、常用的相对数指标
用频率分布全面反映一个定性变量外,有时也可 用其他相对数指标从某个侧面来描述定性变量。 常用相对数指标大致有三种类型: 频率;强度;相对比
(一)频率型指标
频率型指标:最常见,表示某现象发生 的频率大小。 计算公式:
2、A、B也可以是相对数,如甲、乙两地的恶性肿瘤死亡率
分别是89.2/10万和65.1/10万,
则甲地恶性肿瘤死亡率是乙地的89.2/65.1=1.37(倍)。
3、A、B 可以是性质相同的两个指标,如上例甲、乙两地恶 性肿瘤死亡率相比,
也可以是性质不同的两个指标,如某医院每张病床配备的
医生人数: 368名医生/2800个床位=0.13
实际制:只统计标准时刻某地实际存在的人口数(包括临时在该地的人);
法定制:只统计某地的常住人口数。
从医学的角度看,实际制较好,如传染病的防治及计划生育管理等
实际工作中,有时也用某一时期的平均人口数来 代表人口总数。 理论上:平均人口=各时点人口数相加再除以总时点数 实际中:近似为
平均人口=相邻两年年末人口数相加再除以2
不可将两个频率相加除以2:
有效率≠1/2(40/100+30/90)
应用相对数时应注意的问题 4、注意在比较相对数时应具备可比性。 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观察对象 研究方法 观察时间 同质? 相同? 一致?
第二节 医学人口统计常用指标
一、医学人口统计资料的来源 (一)人口普查资料 人口普查是收集、整理和分析一个国家或一定 地区在某一特定时间的人口、经济和社会资料的全 过程。
我国人口死亡资料主要由公安部门负责收集。 国家规定居民死亡后,必须及时报告并注销户口。 死于医院者,医师应负责填写死亡报告单。
死因依据:国际统计分类第十版中死因分类。
2、常用人口死亡统计指标
1)测量死亡水平的指标 粗死亡率,或称死亡率:某地某年平均每千人口中 的死亡数,它反映居民总的死亡水平。 粗死亡率=同年内死亡人数/当年全人口存活的总人年数 粗死亡率是一个强度型指标
某事物或现象发生的实 际数 率 比例基数 某事物或现象发生的所 有可能数
例:某幼儿园3岁儿童40人,其中,贫血儿童3人,
则贫血发生率?
特点:分子与分母具有相同的单位,分子是分母中的一 部分,无量纲,其值不会超过1。
(二)强度型指标
强度型指标:单位时间内某现象发生的频 率。 计算公式:
强度=某事件发生的观察单位数/ 可能发生某事件的观察单位数×时间
定性资料的统计描述
与定量变量一样,定性变量可以通过频数分布表描述 其分布特征;此外,还可以利用一些常用的相对数指标进 行统计描述和推断。
第一节 定性变量的分布特征
频率分布表:描述分布特征
相对数指标:统计描述和推断
一、定性资料的频数分布
表1 某医院2001年住院死亡病人中5类疾病的分布
疾病种类
恶性肿瘤 呼吸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 循环系统疾病 传染病 合计
“总体”:和该医院“同质”的医院中住院死亡病人的全体;
“样本”:该医院住院病人是“总体”的一份“样本”。
例:儿科医生共检查了210名儿童,发现有抖到乳牙 炎患者136例。
儿童窦道乳牙炎的频率为 不患此病的频率为
136/210=64.8% 1-64.8%=34.2%
二分类变量,用一个频率64.8%就能描述频率分布。
(二)人口构成及其统计指标(表3-4) (三)人口死亡统计 世界卫生组织“死亡”定义: “在出生后的任何时候,全部生命现象永远消失 称为死亡”。 “胎儿死亡”不应包括在生命统计的“死亡”内。
死亡统计资料: 社会卫生状况和居民健康水平的基础资料; 制定卫生工作计划、评价卫生服务效果的依据。
1、人口死亡资料的来源
应用相对数时应注意的问题 1、分析时不能以构成比代替率; 2、计算相对数时分母不能太少;
例:甲医院治疗某类患者100人,40人有效;乙医院 治疗同类患者5人,2人有效,有效率均为40%?
应用相对数时应注意的问题
3、对观察单位数不等的几个率求合计率时,不能将
其直接相加求平均率;
例:甲医院治疗某类患者100人,40有效;乙医院治疗同类 患者90人,30人有效。 合并估计: 有效率=(40+30)/(100+90)
死亡人数
50 30 20 40 10 150
百分比(%)
33.33 20.00 13.33 26.67 6.67 100.00
从日常观点看:表1资料是目前事实的反映,即2001 年在该医院的死亡者中几种疾病的比重,称构成比。
其中一组例数 构成比 100% 各组例数之和
若将上表的资料仅视为一家医院现状的描述,则无法推论到同类医院, 也不便与其它医院进行恰当的比较。 从统计学观点看:
(二)人口抽样调查资料
相对省力,并且能在较短时间内得到调查资料
和研究结果; 可推论总体的相应特征。
(三)日常工作记录
按照常规报告制度所做的原始记录。
出生、死亡、迁移;
孕产妇死亡卡、5岁及以下儿童死亡登记等等。
二、描述人口学特征的常用指标 (一)人口总数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特定时间的人口数。
惯例:7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刻。 国际上两种统计人口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