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来源:国家海洋局更新时间:2010-03-052009年,沿海各级政府进一步强化海洋灾害应急管理,有效开展海洋防灾减灾工作。
在对2009年海洋灾害情况调查、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上,国家海洋局编制了《2009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现予以发布。
国家海洋局局长2010年1月北京目录·一、概况·二、风暴潮灾害·三、海浪灾害·四、海冰灾害·五、海啸灾害·六、赤潮灾害·七、浒苔灾害·八、海岸侵蚀·九、海水入侵与土壤盐渍化·十、咸潮入侵一、概况2009年我国累计发生132次风暴潮、海浪和赤潮过程,其中33次造成灾害,各类海洋灾害(含海冰、浒苔等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23亿元,死亡(含失踪)95人。
与1989年以来海洋灾害平均状况相比,2009年的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低于多年平均值,死亡(含失踪)人数也少于多年平均数(见图1)。
图1 1989~2009 年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亿元)和死亡(含失踪)人数2009年灾情最严重的省份为广东省,直接经济损失40.01亿元,死亡(含失踪)23人;直接经济损失较为严重的省份为浙江省和福建省,均超过10亿元。
2009年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海洋灾害损失见表1。
表1 2009年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海洋灾害损失统计本年度我国海洋灾害损失主要由风暴潮(含近岸浪)造成,其中0908“莫拉克”台风风暴潮(含近岸浪)导致江苏省、浙江省和福建省沿海受灾,直接经济损失32.65亿元,死亡(含失踪)7人;0915“巨爵”台风风暴潮(含近岸浪)导致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海南省沿海受灾,直接经济损失24.04亿元,死亡(含失踪)19人。
2009年各类海洋灾害损失见表2。
二、风暴潮灾害(一)总体灾情2009年我国沿海共发生风暴潮过程32次,其中台风风暴潮[1]10次,5次造成灾害;温带风暴潮[2]22次,3次造成灾害。
风暴潮灾害直接经济损失84.97亿元,死亡(含失踪)57人。
2009年风暴潮灾害的特点:一是温带风暴潮灾害发生次数为2005年以来最多;二是台风风暴潮灾害发生地点集中,广东省全年共遭受8次台风风暴潮袭击,其中3次造成灾害。
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风暴潮(含近岸浪)灾害损失见表3。
表3 2009年风暴潮(含近岸浪)灾害损失统计(二)主要风暴潮灾害过程1. 0908“莫拉克”台风风暴潮台风“莫拉克”于8月9日16时20分在福建省霞浦县北壁乡登陆。
受风暴潮和近岸浪的共同影响,福建、浙江和江苏省直接经济损失32.65亿元。
沿海最大风暴增水为232厘米,发生在福建省连江县琯头站;浙江、福建两省沿海共有16个验潮站的增水超过100厘米,其中浙江省8个,福建省8个;沿海共有11个验潮站的最高潮位达到或超过当地警戒潮位,其中福建省长乐市白岩潭站超过当地警戒潮位达88厘米。
福建省受灾人口165万人,农田受淹66060公顷,海洋水产养殖受损7460公顷,其中池塘养殖受损4600公顷,网箱损坏62654个;防波堤损坏9.2公里,护岸受损17.92公里,码头毁坏1167个;船只损毁1152艘。
长乐市外文武海堤外堤受损约35米,防浪墙被摧毁,约10米宽的堤顶被巨浪击碎。
宁德市霞浦县牙城镇洪山海堤损坏,堤内1200亩滩涂养殖受损。
全省直接经济损失19.83亿元。
浙江省池塘养殖受损42209公顷,网箱损坏17474个,海洋水产养殖损失66473吨;防波堤损坏7.73公里,护岸受损6.09公里,码头毁坏100个;船只损毁920艘。
全省直接经济损失11.85亿元。
江苏省水产养殖受损20262公顷(12830吨);防波堤损毁40公里,毁坏码头46个。
全省直接经济损失0.97亿元。
2. 0915“巨爵”台风风暴潮台风“巨爵”于9月15日07时在广东省台山市北陡镇附近登陆。
受风暴潮和近岸浪的共同影响,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海南省直接经济损失24.04亿元。
广东省沿海风暴增水超过100厘米的验潮站有12个,其中最大增水210厘米,出现在珠海市三灶站。
9个验潮站的最高潮位超过当地警戒潮位,其中三灶站超过当地警戒潮位达109厘米。
广东省沿海38个县市331个乡镇受影响,受灾人口167.82万人,死亡13人,失踪6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17439.60公顷;海洋水产养殖损失15900公顷(41000吨);损坏防波堤726处、塘坝624座、护岸768处。
台山市北陡镇部分江海堤被冲毁,大面积禾苗被淹,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水利等方面均受到灾害影响。
珠海市多处低洼地区被淹,堤防设施被冲毁,雷蛛垦区万亩鱼塘被淹。
全省直接经济损失23.93亿元。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钦州和防城港沿海三市受灾人口6.91万人,海洋水产养殖损失283吨,堤防损坏0.42公里,护岸损坏7处。
全省直接经济损失0.10亿元。
海南省损毁船只一艘,直接经济损失20万元。
3. “04·15”温带风暴潮4月15日,渤海沿岸发生一次强温带风暴潮过程,河北省、天津市、山东省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20亿元。
沿海最大风暴增水发生在河北省沧州市黄骅站,为176厘米,最高潮位超过当地警戒潮位34厘米;河北省曹妃甸、京唐港、天津塘沽、山东龙口等多个验潮站风暴增水超过100厘米。
河北省沧州市受灾人口5万人,水产养殖受损7000公顷(1000吨),防波堤损坏3.5公里,护岸受损3处。
全省直接经济损失0.70亿元。
天津市3人死亡,6人失踪,防波堤损坏3.7公里,护坡损坏350平方米,大港油田公司630多口油井停产。
全市直接经济损失2.49亿元。
山东省受灾人口6.5万人,水产养殖受损2270公顷(7000吨),防波堤损坏5.4公里,护岸受损2处,船只损毁24艘。
全省直接经济损失3.01亿元。
2009年风暴潮(含近岸浪)灾害过程及损失见表4。
表4 2009年风暴潮(含近岸浪)灾害过程及损失统计[2] 由温带气旋、冷空气引起的风暴潮称为温带风暴潮。
三、海浪灾害(一)总体灾情2009年我国近海海域共发生灾害性海浪[1]过程32次,其中台风浪12次,冷空气浪和气旋浪[2]20次。
海浪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03亿元,死亡(含失踪)38人。
海浪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多于2008年,死亡(含失踪)人数少于2008年。
受台风浪的影响,台湾海峡及南海沿岸海域遭受的直接经济损失较大,占全部损失的70%以上。
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海浪灾害损失见表5。
(二)主要海浪灾害过程1. 0903“莲花”台风浪0903号热带风暴“莲花”于2009年6月18日14时在南海生成,台湾海峡21日13时至22日11时出现了4.0米到6.0米的巨浪和狂浪;东海南部出现了4.0米到5.5米的巨浪。
福建省崇武站22日11时观测到3.5米的大浪,广东省东部、福建省和浙江省南部沿海多个海洋站观测到2.0米到2.5米的中到大浪。
受其影响,福建沿海海域共损失各类渔船256艘,死亡1人,海水养殖损失12680公顷,防波堤损毁1.76公里,护岸损毁2.18公里。
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36亿元。
2. “10·29”冷空气浪10月29日至11月5日冷空气浪过程影响了我国大部分海域,中国近海出现了4.0米到6.0米的巨浪到狂浪,其中位于黄海的浮标观测到4.0米的巨浪,位于东海的浮标观测到5.5米的巨浪。
本次冷空气浪过程造成辽宁省海水养殖损失400公顷,防波堤、护岸等损毁3.35公里,并造成沿海多处码头、海上工程设施损毁。
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550万元。
2009年海浪灾害过程及损失见表6。
[1]波高大于等于4米的海浪称为灾害性海浪[2]热带气旋引起的海浪称为台风浪;温带气旋引起的海浪称为气旋浪;冷空气引起的海浪称为冷空气浪。
四、海冰灾害2008/2009年度冬季渤海及黄海北部的冰情为常年[1]偏轻。
除莱州湾外,渤海其他海区的初冰期较常年推后20天至30天,终冰期提前10天至20天;冰期较常年缩短30多天,整个冬季的冰情与上一年度大致相同。
2009年1月下旬至2月上旬为本年度冰情最严重时期,海冰覆盖范围见图8。
辽东湾最大浮冰范围出现在2月初,为65海里,一般冰厚为5厘米至15厘米,最大为30厘米;渤海湾最大浮冰范围出现在1月下旬,为18海里,一般冰厚为5厘米至10厘米,最大为20厘米;莱州湾最大浮冰范围出现在1月下旬,为32海里,一般冰厚为5厘米至10厘米,最大为15厘米;黄海北部最大浮冰范围出现在2月初,为20海里,一般冰厚为5厘米至10厘米,最大为30厘米。
海冰对渤海及黄海北部的港口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损失,直接经济损失1700万元。
其中,辽宁省盘锦市1个码头封航120天,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河北省沿岸7个码头封冻共计60多天,水产养殖损失1000万元;山东省昌邑市1个码头封冻滞航,11艘船只受损,直接经济损失200万元。
[1]指1978年至2008年冰情平均状况五、海啸灾害2009年我国未发生海啸灾害。
国家海洋局对29次发生在我国周边及全球大洋其它海域的海底地震发布了海啸信息,这些地震(图9)海啸均未对我国产生影响,沿海验潮站也没有监测到海啸波。
图9 2009年我国发布海啸信息的地震海啸源分布图六、赤潮灾害(一)总体灾情2009年中国沿海共发生赤潮68次,累计面积14102平方公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0.65亿元。
其中,渤海4次,累计面积5279平方公里;黄海13次,累计面积1878平方公里;东海43次,累计面积6554平方公里;南海8次,累计面积391平方公里。
2009年赤潮多发期为4月至8月(图10),高发区为东海(发生次数和累计面积分别占全海域的63.2%和46.5%),大面积赤潮主要发生在渤海湾和浙江沿海海域。
有毒赤潮共发生11次,占全海域的16.2%。
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主要为夜光藻、中肋骨条藻、赤潮异弯藻、米氏凯伦藻等,一些赤潮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赤潮生物共同形成的。
图10 2009年中国近海各月赤潮发生次数与2001年至2008年年均次数和年均面积相比,2009年全海域赤潮发生次数偏少,累计面积变化不大。
渤海、黄海赤潮发生次数略有减少,但累计面积大幅增加。
东海赤潮发生次数和累计面积均有所减少。
南海赤潮发生次数和累计面积变化不大。
与2008年相比,2009年全海域赤潮发生次数没有变化,累计面积增加364平方公里。
渤海、黄海赤潮发生次数增加4次,累计面积增加5549平方公里。
东海赤潮发生次数减少4次,累计面积减少5516平方公里。
南海赤潮发生次数与2008年持平,累计面积增加331平方公里。
(二)主要赤潮过程2009年面积为100平方公里以上的赤潮共发生20次,累计面积为12940 平方公里,分别占全海域赤潮发生次数和累计面积的29.4%和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