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来源:国家海洋局更新时间:2007-01-262006年,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强了海洋灾害的监测预警工作,为各级政府提供决策依据, 有效开展了防灾减灾工作。
在对2006年海洋灾害情况调查、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上,国家海洋局编制了《2006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现予以发布。
国家海洋局局长:2007年1月北京目录·1. 概况·2.风暴潮灾害·3.海浪灾害·4. 海冰灾害·5. 赤潮灾害·6. 海啸灾害1.概况2006年,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强了海洋灾害的监测预警工作,为各级政府提供决策依据, 有效开展了防灾减灾工作。
在对2006年海洋灾害情况调查、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上,国家海洋局编制了《2006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现予以发布。
1. 概况2006年为我国海洋灾害的重灾年,风暴潮、海浪、海冰、赤潮和海啸等灾害性海洋过程共发生179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18.45亿元,死亡(含失踪)492人(见表1)。
风暴潮灾害(含近岸台风浪)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217.11亿元,死亡(含失踪)327人,为2006年的主要海洋灾害;海浪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1.34亿元,死亡(含失踪)165人;海啸事件未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表1 2006年主要灾害性海洋过程损失统计自1989年以来,历年海洋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死亡(含失踪)人数统计见图1和图2。
图1 1989~2006年海洋灾害经济损失图2 1989~2006年海洋灾害死亡(含失踪)人数2.风暴潮灾害2006年我国沿海共发生9次台风风暴潮过程,其中4次造成灾害。
本年度台风风暴潮灾害的特点是:发生时间早(5月),灾害时间集中(7、8月),受灾地段主要集中在福建省和广东省沿海,灾害损失严重(见表2)。
2006年我国沿海共发生19次温带风暴潮过程,其中1次造成灾害。
表2 2006年风暴潮灾害(含近岸浪灾害)损失统计2.1台风风暴潮灾害“珍珠”(Chanchu)、“碧利斯”(Bilis)、“派比安”(Prapiroon)、“桑美”(Saomai)等4次台风风暴潮过程给福建、浙江、广东、广西沿海省(自治区)造成严重损失。
●“珍珠”风暴潮台风“珍珠”(0601)于5月18日凌晨2时15分在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和饶平县交界地区登陆。
受“珍珠”风暴潮与台风浪的共同影响,广东省海洋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12.3亿元。
沿海最大增水出现在广东海门,达181厘米,超过当地警戒潮位8厘米;另外还有5个验潮站最大增水超过100厘米。
广东省受灾人口778.12万人,紧急转移32.7万人。
农田受淹21.19万公顷,水产养殖损失94.49千公顷,堤防损毁1,675处,144.89公里,沉没损毁渔船1,518艘。
●“碧利斯”风暴潮强热带风暴“碧利斯”(0604)于7月14日12时50分在福建省霞浦县北壁镇登陆,受“碧利斯”风暴潮与台风浪的共同影响,福建、浙江两省直接经济损失57.55亿元。
沿海增水超过100厘米的验潮站有12个,最大增水发生在浙江海门,达182厘米。
浙江、福建两省有13个验潮站潮位超过当地警戒潮位,福建琯头潮位超过当地警戒潮位108厘米(图3)。
福建省57个县市、591个乡镇受灾,5个县级城区受淹,受灾人口402.81万人,紧急转移51.9万人。
农田受灾面积175.97千公顷、成灾82.0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50.62亿元。
图3 “碧利斯”风暴潮分布图浙江省受灾人口107.7万人,紧急转移26.8万人,22542艘船只回港避风。
农田受灾面积34.61千公顷,堤防决口153处、4.7公里,损坏堤防267处、48.2公里,损毁护岸505处,冲毁塘坝58座,水产养殖损失4.6千公顷,船只损毁354艘,沿海养殖与渔船损毁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6.93亿元。
●“派比安”风暴潮台风“派比安”(0606)于8月3日19时20分,在广东省阳西县和电白县交界处沿海登陆。
受“派比安”风暴潮与台风浪的共同影响,广东和广西两省直接经济损失77.06亿元。
沿岸增水超过100厘米的验潮站有6个,最大增水发生在广东北津,达220厘米。
广东省61个县市的473.49万人受灾,紧急转移28.18万人,农田受淹33.9万公顷,沉没损毁船只508艘,损毁房屋2.49万间,直接经济损失70.02亿元。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市受灾人口167.75万人,死亡1人,海洋水产养殖损失5.7千公顷,损毁海堤35.735公里,直接经济损失7.037亿元。
●“桑美”风暴潮超强台风“桑美”(0608)于8月10日17时25分在浙江省苍南县马站镇登陆。
“桑美”是近50年来登陆我国强度最强的台风,登陆时适逢天文大潮期,造成了浙江、福建沿海的特大风暴潮灾害,福建、浙江两省共损失70.17亿元,死亡230人,失踪96人。
图4 “桑美”风暴潮分布沿海增水超过100厘米的验潮站有6个,最大增水发生在浙江鳌江,达401厘米。
6个验潮站的最高潮位超过当地警戒潮位(图4),浙江瑞安潮位超过当地警戒潮位62厘米。
浙江省台州、温州、丽水等地受灾人口345.6万人,死亡2人,农田受淹103.2千公顷,堤防决口674处、81.1公里,损坏堤防5,180处、396.4公里,损毁护岸1,833处,冲毁塘坝678座,海洋水产养殖损失10.6千公顷、水产品2万吨(图5),渔船沉没1003艘(其中小船899艘),受损1153艘,养殖和渔船损毁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6.3亿元。
图5 浙江省南麂岛被损毁的深海养殖网箱福建全省有14个县市、164个乡镇受灾,受灾人口145.52万人,其中228人死亡、96人失踪,农作物受灾68.8千公顷,成灾44.23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63.87亿元。
2.2温带风暴潮2006年共发生19次温带风暴潮过程,其中4月17日的温带风暴潮造成大连市海洋水产养殖损失5,160吨,直接经济损失310万元。
3.海浪灾害2006年我国近海海域发生波高4米以上的海浪过程38次,其中冷空气与气旋浪过程23次,台风浪过程15次。
海浪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34亿元,死亡(含失踪)165人。
3.1台风浪灾害2006年我国近海海域共发生波高4米以上台风浪过程15次,其中4次造成严重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和死亡(含失踪)人数统计在风暴潮灾害中(见表2)。
●“珍珠”台风浪受“珍珠”台风影响,5月13日~18日南海中部、北部海面形成9米~12米的台风浪。
国家海洋局南海19号海洋观测浮标(21.29°N,114°E)实测最大波高7.9米;遮浪海洋监测站实测最大波高7.5米;南澳海洋监测站实测最大波高5.0米。
受“珍珠”台风浪影响,广东省沿海部分海堤与渔船损毁严重(见图6),海洋水产养殖损失惨重。
图6 “珍珠”台风浪造成海堤损毁、港内的渔船碰撞● “杰拉华”台风浪“杰拉华”热带风暴于6月27日~29日在南海形成4米~6米的台风浪。
● “艾云尼”台风浪的台风浪,青岛市沿海也受到本次台风浪过程的影响。
● “碧利斯”台风浪“碧利斯” 强热带风暴于7月12日~16日在台湾省以东洋面、东海、台湾海峡、南海和黄海形成6米~8米的台风浪(见图7)。
图7 浙江省玉环县遭受“碧利斯”台风浪的袭击● “格美”台风浪“格美”台风于7月23日~25日在台湾省以东洋面、东海、台湾海峡和南海形成6米~8米的台风浪。
● “派比安”台风浪“派比安”台风于8月1日~4日在南海形成6米~8米的台风浪。
● “桑美”台风浪米的台风浪(见图8)。
国家海洋局温州海洋预报台洞头浮标实测最大波高5.3米;东海18号浮标(27.5°N,122.53°E)实测最大波高8.6米(见图9)。
图8 “桑美”台风在南麂岛引起的狂涛巨浪图9 国家海洋局东海18号浮标记录到的“桑美”台风浪过程受“桑美”台风浪影响,在福建省沙埕港避风渔船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沉没船只多达952艘,损坏1,139艘(见图10)。
图10 “桑美”台风浪造成福建沙埕港重大损失● “宝霞”台风浪“宝霞”热带风暴于8月8日~10日在台湾省以东洋面、台湾海峡和南海东北部海面形成4米~6米的台风浪。
● “悟空”台风浪“悟空”热带风暴于8月16日~19日在东海、黄海海面形成4米~6米的台风浪。
● “珊珊”台风浪“珊珊”强台风于9月15日~19日在台湾省以东洋面、台湾海峡、东海和黄海海面形成8米~10米的台风浪。
● “象神”台风浪“象神”超强台风于9月28日~10月1日在南海形成10米~12米的台风浪。
● “西马仑”台风浪“西马仑”超强台风于10月29日~11月4日在南海形成6米~12米的台风浪。
● “飞燕”台风浪“飞燕”超强台风于11月11日~14日在南海形成6米~9米的台风浪。
● “榴莲”台风浪“榴莲”热带风暴于12月1日~4日在南海形成6米~8米的台风浪。
● “尤特”台风浪“尤特”台风于12月10日~14日在南海形成6米~10米的台风浪。
13日20时西沙海洋监测站实测波高7.0米。
12月13日“琼海05098”号渔船在西沙浪花礁附近被大浪击毁,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0万元,1人失踪。
“尤特”台风浪造成海南省直接经济损失620.4万元。
3.2冷空气与气旋浪灾害2006年,我国近海共发生55次因冷空气与气旋浪造成的海浪灾害,死亡165人,直接经济损失1.34亿元(见表3)。
表3 2006年冷空气与气旋浪引起的海浪灾害统计4.海冰灾害4.1海冰冰情2005/2006年冬季渤海及黄海北部的冰情为常年偏轻(2.5级),局部地区出现严重冰情。
2006年2月上旬辽东湾、渤海湾和黄海北部的浮冰外缘线达到最大(见图11):辽东湾最大浮冰外缘线77海里,一般冰厚10厘米~20厘米,最大冰厚40厘米;渤海湾最大浮冰外缘线14海里,一般冰厚5厘米~10厘米,最大冰厚25厘米;黄海北部最大浮冰外缘线26海里,一般冰厚10厘米~15厘米,最大冰厚30厘米。
2006年1月上旬莱州湾浮冰外缘线达到最大,约20海里,一般冰厚5厘米~10厘米,最大冰厚25厘米。
图11 2月8日渤海和黄海北部海冰分布的卫星图片4.2海冰灾情2005/2006年冬季莱州湾海域的冰情为近25年来最为严重的一年,特别是2005年12月份的冰情为历史同期罕见。
莱州湾近海一般冰厚10厘~20厘米,最大冰厚40厘米,岸边堆积冰冰厚高达1米。
在此期间,莱州湾沿岸多个港口处于瘫痪状态,冰情给海上交通运输、海岸工程和沿海水产养殖等行业造成严重危害和较大经济损失。
2005年12月15日~22日山东省莱州市芙蓉岛外海有20艘渔船被海冰包围(见图12),53名船员被困,当地渔业、公安和渔政等有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使遇险渔船和船员安全获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