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雷雨》教师版.(答案)

《雷雨》教师版.(答案)

《雷雨》导学案制作人:汤英宇时间:4月29日学习目标:1.掌握有关戏剧常识2.理清戏剧情节,把握戏剧冲突,鉴赏人物形象重点难点:1.体会矛盾冲突的复杂与作用,鉴赏人物形象。

2.反复朗读,进入角色,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体味剧本台词的丰富内涵,品读言外之意预习案【知识链接】:一、戏剧知识关于戏剧: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

它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我们这里讲的戏剧实际上是剧本,它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戏剧离不开戏剧冲突,它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冲突上,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动作。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 (即台词) 和舞台说明。

按照不同的标准,戏剧可以分为不同种类: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为话剧 ( 如《雷雨》) 、歌剧 ( 如《白毛女》) 、舞剧 ( 如《丝路花雨》) ;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为独幕剧、多幕剧 ( 如《雷雨》) ;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为历史剧( 如《屈原》) 、现代剧( 如《雷雨》) ;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为悲剧 ( 如《罗密欧与朱丽叶》) 、喜剧 ( 如《威尼斯商人》) 、正剧 ( 如《白毛女》)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涉及的要素:(1)文学要素:即剧本。

尤其是戏剧中的矛盾冲突和戏剧语言。

(2)音乐要素:包括戏曲、歌剧中的唱腔、曲子;还包括音乐伴奏和音响效果。

(3)美术要素:包括舞台美术设计、布景、灯光。

(4)舞蹈要素:包括演员的形体动作和舞蹈设计。

戏剧是由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因而它要受舞台的制约,要适合演出的需要。

这就决定了它的一些特征:第一,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的冲突和斗争。

第二,故事情节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往往很集中,登场人物也有一定数量的限制。

第三,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主要是通过登场人物的语言来表现。

第四,故事情节。

二、作者简介曹禺:(1910~1996)剧作家、戏剧教育家。

本名万家宝,字小石。

曹禺的作品除代表作《雷雨》《日出》(1935年)外,还有《原野》(1937年)蜕变》(1939年)、《北京人》(1941年)、《家》(1942年,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艳阳天》(1947年,电影剧本)、《明朗的天》(1952年)、《胆剑篇》(1961年)、《王昭君》(1978年)。

此外,曹禺还翻译了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三、写作背景《雷雨》是曹禺的第一部戏剧作品,也是中国话剧史上的一部杰出剧作。

此剧写于1933年。

剧本所反映的时代,大约是从1894年至1924年这段时间。

这个时代,正是中国社会急剧变动的时期。

在帝国主义侵略下,中国社会加速了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过程。

地主兼官僚资产阶级代表着中国最落后、最反动的生产关系,人民革命的浪潮前赴后继,无产阶级日益发展着、壮大着,最终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但是,它毕竟还处在幼年时期,广大的劳动人民依然呻吟在豪绅统治下,暂时处在不可摆脱的悲剧命运之中。

这个时代的低气压虽然是郁闷的,但却呼唤着、预示着大雷雨的到来。

曹禺以其对时代的敏锐感受,把他的感受结晶为深刻的哲理,由此透出时代的精神。

《雷雨》标题的意义:《雷雨》这个剧名,既指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高潮和结局又发生在雷雨之夜;又指剧中人物雷雨般的性格,象征渴求自由,冲决封建罗网的迫切心情。

同时,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

这就深刻地反映了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

四、课文梗概《雷雨》四幕话剧,作于1933年。

是曹禺的第一部剧本,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煤矿公司董事长周朴园出身封建世家,曾留学德国。

三十年前作少爷的时候,为迎娶一位富家小姐,遗弃了为他生下两个儿子的婢女梅侍萍。

长子周萍留在周家,而侍萍怀抱次子大海,投河遇救,后嫁与鲁贵,生下女儿四凤。

周家后来从无锡迁居北方某大城市,周朴园又娶繁漪为妻,生下儿子周冲。

他们与鲁家共居一地。

鲁贵与四凤在周家帮佣,大海在其生父周朴园的煤矿上当工人,但两家各不相知。

周朴园当年在包修哈尔滨江桥时,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了二千二百多名小工。

从死者身上榨取了钱财,后来又不断地破坏工人的罢工运动,并指使警察开枪打死矿工。

他独断专行,压制繁漪的个性,夫妻矛盾尖锐,视同仇人。

繁漪苦闷抑郁,与周萍发生了乱伦关系。

后周萍遗弃繁漪,又和四凤相爱,当繁漪获悉周萍、四凤要相偕出走,在绝望中当众宣布了她和周萍的乱伦关系,周朴园也公布了侍萍的真实身份。

隐秘暴露,真相大白。

四凤无法承受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冒雨冲入花园,触电身亡。

周冲为救四凤,也触电而死。

周萍开枪自杀。

侍萍、繁漪在巨大打击下也先后疯癫。

周朴园孤苦伶仃。

剧作在一天之内集中写了周鲁两家历时三十年的生活史,表现了新旧两种思想斗争和阶级矛盾,揭示了悲剧的根源。

结构严谨,矛盾集中,戏剧性强,形象鲜明,语言性格化。

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雷雨》导学案制作人:汤英宇时间:4月29日学习目标:1.掌握有关戏剧常识2.理清戏剧情节,把握戏剧冲突,鉴赏人物形象重点难点:1.体会矛盾冲突的复杂与作用,鉴赏人物形象。

2.反复朗读,进入角色,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体味剧本台词的丰富内涵,品读言外之意探究案一、了解故事情节二、根据台词分析剧中的人物形象。

(找出剧中能够证明自己观点的句子)1.周朴园周朴园是个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

他残忍、冷酷、自私、贪婪、而又虚伪。

对鲁侍萍始乱终弃,大年三十从家中赶走→冷酷、残忍、自私;故意淹死二千多小工,发昧心才→残忍、奸诈2.陆侍萍侍萍是一个受侮辱,被损害的女子,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正直、善良、刚毅、倔强。

她自己被遗弃以及三十年挣扎的痛苦经历中,认清了周朴园的真面目。

她对周朴园不抱幻想,痛惜自己的女儿又走上了自己的老路,来伺侯周朴园的少爷。

她把这归之于命运的安排,但最后又发誓以后永远不想再见到周朴园,表现了对自己的命运的抗争,对不公平的社会的控诉,从自己痛苦的经历和现实的磨练中坚强起来了,表现了她的自尊与刚强。

3.鲁大海鲁大海与周朴园,从血缘上看,他们是父子;从阶级关系上看,他们是你死我活的敌人在同周朴园的斗争中表现出他是一个觉醒了的工人,代表广大工人群众面对面地同周朴园谈判,斗争。

他义正辞严地揭穿周朴园软硬兼施镇压工人的罢工的阴谋,揭露他制造事故淹死两千三百个小工以发横财的罪恶。

他坚定、勇敢、无私、求实。

他对资本家有着清醒、透彻的认识,资本家的威胁、讹诈、利诱等卑鄙手段在他面前无计可施。

他义无反顾地在反抗斗争的道路上走下去。

(反抗精神、坚强不屈的性格)斗争中显出经验的不足、鲁莽等弱点。

三、周朴园在三十年前抛弃了鲁侍萍,可三十年来周朴园一直用侍萍用过的旧家具。

记着她的生日。

甚至保留着她喜欢关着窗子这样的生活习惯。

小组讨论:周朴园是否爱鲁侍萍?辩论小结:正方:周朴园爱鲁侍萍周朴园是个性格复杂的人物。

一般人认为他冷酷、自私、虚伪,是残酷剥削无产阶级的资本家。

可我方认为就感情方面来讲周朴园也是封建制度下的牺牲品。

他年轻时与侍萍相爱,是感情的真实流露,是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伟大爱情。

他本是一个善良、热情、追求个性解放的阔少爷,但环境的影响逐渐改变了他,为了追逐本阶级的利益,他只能忍痛割爱。

这点可从他后来一直保留旧家具、旧衬衣、旧照片、旧习惯等方面看出来。

所以说,他是封建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下的可悲的牺牲品,三十年来,他一直生活在痛苦中。

因为他内心深处一直还爱着侍萍。

反方:周朴园不爱鲁侍萍正如正方所说,周朴园的确是个极端自私、虚伪、冷酷、无情的形象。

他保留旧家具、旧衬衣、旧习惯等仅仅是做给别人看的,只是时间久了有时连他自己也以为是真的。

一旦侍萍亮明身份后,他的自私、冷酷的本性马上显现出来了。

所以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资本家,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他可以不择手段。

逼迫侍萍投河自尽,想用金钱买断感情等事实足以证明他并不爱。

(点拨:曹禺先生后来曾经说:“周朴园也是一个人,不能认为资本家就没有人性。

为了钱,故意淹死两千多个小工,这是他的人性;爱他所爱的人,在他生活的圈子里需要感情的温暖,这也是他的人性。

”请从人性的角度分析周朴园)答案:周对侍萍的怀念是有真诚的成分的,但他怀念的是30年前的梅小姐,是不会对他的现在构成威胁的梅小姐,从这点看,他又是虚伪的。

现在,现实的利害关系占了上风,侍萍的出现会破坏他的形象,威胁他的名誉、地位。

将他以前的种种罪恶昭然于天下。

《雷雨》导学案制作人:汤英宇时间:4月29日学习目标:1.掌握有关戏剧常识2.理清戏剧情节,把握戏剧冲突,鉴赏人物形象重点难点:1.体会矛盾冲突的复杂与作用,鉴赏人物形象。

2.反复朗读,进入角色,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体味剧本台词的丰富内涵,品读言外之意训练案知识链接:【戏剧答题方法探寻】1.了解主要矛盾冲突理清矛盾冲突的线索(如何产生矛盾冲突——产生了何种性质的矛盾冲突——矛盾冲突发展进程如何),就完整地鉴赏了戏剧文学的主要情节。

2.鉴赏戏剧语言戏剧语言是构建剧本的基础。

主要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

人物语言也称台词,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等,这是人物心理活动与行为动作的外观,由此展开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戏剧主题;舞台说明是一种叙述性质的语言,主要用来说明人物的动作、心理、剧情发展的布景、环境、人物之间的关系等,能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戏剧的情节。

尽管舞台说明是戏剧文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同人物语言相比,它起辅助说明的作用,因此,鉴赏戏剧文学,更要紧的是品味人物语言。

品味人物语言,应关注以下三方面:(1)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因为个性化的语言能准确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所谓个性化,是指受人物的年龄、身份、经历、教养、环境等影响而形成的个性特点。

戏剧文学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尤其重要。

优秀的戏剧人物语言往往三言两语就能把人物个性展示出来。

(2)品味富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即戏剧冲突中人物之间的动作冲突或人物内心活动。

我们常说的“行由心指”“言为心声”,就是说人物的内心世界必定通过言、行表达出来,这种显示动作性的语言,出自人物内心,因而能展示人物丰富的心理境界。

(3)品味人物语言中蕴涵的丰富的潜台词,也就是“言外之意”“话外之音”。

这是话语字面意思以外的一种深层意义。

优秀的台词往往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给人以深广的想象空间,能起到一石多鸟之效。

3.分析人物形象(1)关注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同一个人物的性格是多侧面的,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因此,在欣赏人物形象时,首要的是抓住其主要性格特征。

(2)揣摩人物的语言。

戏剧中人物的语言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最重要载体。

(3)要顺着剧情发展的线索,理清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心路历程。

理清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心路历程,才称得上对戏剧人物形象比较全面的鉴赏拓展阅读剧本《暗算》(节选),回答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