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旋转半脱位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在 1907 年由 Corner 首先报道, 1968 年 Wortzman 正式命名为“寰枢关节旋转 -固定。
”国内至 1981年才提及此病。
目前诊断标准仍不够统一和全面。
一、解剖、功能特点寰椎无椎体,由前弓和后弓组成,呈环状,其两侧的前后弓交界部较肥厚,称为侧块。
寰椎横韧带附着于两侧块内面的结节上,把寰椎孔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有枢椎的齿突,后部有脊髓。
寰枢关节为一复合关节,由两个关节组成:①寰枢外侧关节,由左右寰椎下关节面和枢椎上关节面构成,关节囊的后部及内侧有韧带加强;②齿状突前后关节,由齿状突前缘和寰椎前弓后缘构成寰齿前关节,齿状突后缘与寰椎横韧带之间的滑液囊构成寰齿后关节。
寰椎横韧带肥厚而坚韧,连接寰椎左右侧块及内侧面,并与寰椎前弓共同构成骨纤维结构。
该韧带分为前小后大两部分,前部容纳齿状突,后部容纳脊髓与包膜,包绕并限制齿状突的过分活动,与翼状韧带共同限制头过度前屈和旋转,保持寰枢椎稳定。
寰椎横韧带是维持寰枢椎稳定性的最重要结构,是防止寰枢椎前方半脱位的最重要因素。
寰椎横韧带的作用在于使寰齿前间隙保持在正常范围之内(成人不超过 3 mm ,儿童不超过 4 mm )。
寰枢关节的轴向旋转由双侧翼状韧带限制,翼状韧带功能丧失将意味着寰枢关节存在着潜在旋转不稳,翼状韧带和环状纤维共同作用使寰枢关节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旋转自如,并防止寰枢关节发生侧方脱位。
另外,寰椎的基底部有横突孔,其位置不在枢椎横突孔的正上方,而是偏于外后侧,其中有椎动脉、椎静脉和交感神经穿过;寰枢关节的错位可使本来不在一条直线上的横突孔进一步错离,使椎动脉发生扭曲、挤压或牵拉压迫,致使椎动脉血流不畅,椎 -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
寰椎后弓的下方,两侧各有浅沟相合形成椎间孔,第2对颈脊神经分别由此孔穿出,寰枢椎的错位可使其后的椎间孔变形,容积变小,压迫或刺激第 2对颈脊神经,C↓2脊神经的分支和 C ↓1脊神经的分支构成枕大神经。
支配头皮后外侧并向前延伸至额眶上部,当 C ↓2神经受到刺激时,可引起枕项部感觉异常,牵涉及前额部时,可致同侧眼眶胀痛、视物不清。
寰椎进一步向前错位,可致局限性椎管狭窄,压迫颈髓,出现四肢无力、步态不稳等。
二、病因(1)寰枢关节周围由于炎症,如咽部与上呼吸道的感染、类风湿等,滑膜产生充血水肿和渗出,使韧带发生充血性脱钙,引起韧带松弛而脱位;炎症又可使韧带形成皱襞而影响旋转后的复位,形成旋转绞锁固定。
(2) 创伤可以直接造成横韧带、翼状韧带发生撕裂或引起滑囊、韧带的炎症水肿,造成寰枢关节旋转不稳并脱位;寰椎骨折、枢椎齿状突骨折可直接造成寰枢椎脱位。
(3)发育对称的寰枢两上关节面,受力均衡,关节比较稳定,当寰枢两上关节面不对称(即倾斜度不等大、节面不等长) 时,关节面则受力不均衡,倾斜度大的一侧剪力大,对侧小,使关节处于不稳定状态,易发生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
三、临床表现(1)旋转绞锁固定症,即特发性斜颈,颈部僵直、疼痛,活动受限,尤以旋转活动受限为明显。
(2)椎-基底动脉缺血症状,即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3)C↓2 脊神经受刺激症状,即枕项部感觉异常,颈部疼痛,活动受限,个别出现眼眶胀痛、视物不清。
颈髓受压症状,即四肢无力、步态不稳等。
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的诊断应有上述临床症状中的任意一条, X 线改变是本病重要诊断依据。
四、X 线诊断(一)颈椎开口正位片 1.正常人寰椎两侧块等大,齿状突与侧块间隙相等。
当头向右转动时,寰椎左侧侧块靠近齿突,其间隙变小,同时寰椎左侧侧块变宽清楚,右侧变窄模糊。
另外,左侧寰枢关节间隙变宽,右侧变窄。
头向左旋转,则出现相反变化。
当寰齿间隙差值大于 3 mm 时对寰枢关节半脱位的诊断有重要意义,但不是诊断本病的唯一依据,结合同时头部各向左右旋转15°摄左右开口斜位片,如寰椎侧块与齿状突的差值始终保持不变,可明确诊断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除外因投照体位不正所致寰齿间隙不对称改变。
2.正常枢椎两上关节面对称,其延长线相交于齿突中轴线上,两侧关节间隙对称,随着寰椎的旋转脱位,寰枢关节面的错动逐渐加大。
3.正常时枢椎棘突不偏离中线,当旋转超过正常范围50% 时,枢椎棘突偏离中线,提示寰枢关节旋转脱位。
(二)颈椎侧位片以寰齿间距 ADI 为常用,即寰椎前弓后缘与齿状突前缘之间的距离。
当成人 ADI ≥4 mm 时可诊断寰枢椎不稳,≥ mm 时应高度怀疑寰枢椎不稳,需结合临床其他检查方法方可确诊。
小儿寰枢椎不稳的标准为 ADI ≥5 mm 。
(三)颈椎过伸过屈侧位片可以显示 ADI 异常增大,更好地观察齿状突前间隙的变化,但一般仅适合于无神经损害及无意识障碍病例。
张口正位片寰齿侧间隙不对称不能作为诊断依据,必须在寰齿侧间隙两侧差值成人 >3 m m、儿童 >5 mm 时,加照左右双斜 15 °开口正位片。
如寰齿侧间隙差值仍存在,同时寰枢关节面有错动,方可确诊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
(四)CT 扫描对寰枢关节半脱位的诊断有一定的优势,可以克服组织结构的前后重叠,使寰枢椎旋转半脱位解剖关系显示很清晰,可以观察到骨性椎管的大小,间接推测脊髓受压的情况。
五、治疗请参阅寰枢椎不稳和脱位的治疗。
参考文献[1] 张彦彩,李盛华.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的诊断进展[J].中国骨伤, 2005 ,18 (6): 383-384.[2]张佐伦,王得杰,赵安仁,等.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的解剖变化及X 线诊断 [J].中华骨科杂志, 1990 , 10 (1): 24-26.[3]裴仁和.第二颈椎与颈椎病 [J].中国骨伤, 1994 , 7(1) :33.[4]戴力扬.寰齿间隙的放射学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1996 ,14 (2): 212 -213.寰枢椎半脱位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名称及明确的概念。
寰枢椎解剖结构变异较大,同时影像学的改变程度与病情轻重无直接关系,仅靠影像来诊断易误诊。
有关的基础研究相对落后。
在临床康复方面,牵引时间、体位和重量的使用上存在随意性大的缺点,极不规范;手法的选择和应用也存在较大争议,固定时间的长短等问题都没有统一的标准。
这些问题都影响着本病的治疗效果。
因此,有关本病的基础研究应予加强。
1 概念什么是寰枢椎半脱位?寰枢椎半脱位与脱位一样吗?寰枢椎半脱位与寰枢椎错缝是一个概念吗?寰枢椎半脱位是一个病呢,还是一组症候群?这些问题至今都没有明确的答案。
确切来说,寰枢椎半脱位的临床表现并不象一般的脱位那么简单。
它既有局部疼痛,功能障碍的一般表现,也有复杂的颈部血管、神经刺激等脱位表现。
它的概念内涵应是:构成寰枢关节的两个外侧关节及齿突前后关节在感染、外伤、劳损等因素的作用下任何部分发生移位而不能自行复位,并产生局部或相关的一组血管、神经等刺激症状,即称为寰枢椎半脱位。
至于它的命名,自 1908 年 Wortzmam 等正式定名为寰枢关节旋转脱位以来,临床上有很多名称:旋转性脱位、旋转性移位、旋转性畸形、旋转性固定、自发性脱位、充血性半脱位及固定性寰枢椎旋转性半脱位等。
由于名称不统一,这样给临床及科研带来了不便。
从目前的文献来看,寰枢椎脱位与寰枢椎半脱位不是一个概念,两者只能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要清晰地把两者划分开来很难。
当然关节脱位异于关节错缝,前者有明确的影像学改变,后者则没有,这两个概念不易混淆,但是西医没有关节错缝这一概念。
2 流行病学〖 KH*2/3 [HT]Sullivan 提出, 76. 8% 的寰椎半脱位为 13岁以下儿童或幼儿,多由于颈部器官感染所致。
国内文献资料显示:患病年龄最小为 2 岁,最大为 65 岁,多见于 6~13 岁儿童。
但目前国内推拿界临床报道相当多的是治疗成年人寰枢椎半脱位。
儿童多伴有感染性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慢性咽喉炎、颈部淋巴结炎、中耳炎及乳突炎等。
成人多由劳损或外伤引起。
3 解剖正常的解剖结构是研究本病的基础,异常的解剖结构并非全是病变的象征。
解剖结构的变异往往是临床误诊的孪生兄弟。
对于一个骨科医生来说,不但要掌握正常解剖,同时也要掌握解剖结构的变异。
寰枢关节由三个关节组成:左右两个寰枢外侧关节,齿状突前、后关节关节。
其中齿状突前面与寰椎前弓齿相关节,齿状突后面的关节面和横韧带相关节,有两个滑膜腔。
寰枢关节周围有寰枢后膜、寰枢前膜、寰椎横韧带、覆膜、翼状韧带、齿尖韧带等加强。
其主要功能是完成 50% 的颈椎的旋转运动。
寰枢椎间没有椎间盘。
第二颈脊神经从寰椎后弓与枢椎弓板之间穿出,有异于其他颈脊神经从宽阔的椎间孔穿出。
椎动脉管壁有丰富的交感神经纤维环绕,并随其分支而分布。
椎动脉于寰枢椎之间有四个近乎 90 °的弯曲。
枢椎至寰椎横突段的变异较大,有的呈直状,有的呈 C 型或 L 型。
儿童椎管和脊髓的发育是不同步的,椎管在脊柱、脊髓生长发育停止之前即已发育成熟,所以儿童的椎管相对较大。
此外,在C 1水平,椎孔由 3部分组成:齿状突、脊髓和“自由空间” 各占1/3 ,一般情况下,脊髓处于被保护状态。
4 病因病理引起寰枢椎半脱位的病因主要有三种:感染、外伤及劳损。
4.1感染: Bell 最先描述了颈部与上呼吸道感染可诱发本病。
目前认为感染是引起寰枢椎半脱位的一个主要因素。
感染主要有上呼吸道感染、颈部淋巴结炎、中耳炎及乳突炎等疾患,由于小儿上段颈椎的淋巴相互交通,以及扁桃体及颈深淋巴结环绕颈椎上段的前方及两侧,局部的感染很容易浸润寰枢关节。
普遍认为,感染可致颈椎关节囊松弛,颈部肌肉挛缩,其长时间不能恢复正常解剖对位可导致脱位。
或骨周围软组织感染造成骨充血性脱钙,使横韧带附着处松脱,齿突后移而脱位。
Welinder 研究发现,本病的发病机理是颈部软组织炎性水肿的扩散导致寰枢间韧带的扩张而非为韧带的松弛。
总之,感染可以使寰枢关节的稳定性遭到破坏,从而引起脱位。
4.2劳损:多见于成年人。
颈椎的稳定一面要靠颈的骨性结构,另一方面要靠颈椎周围多肌肉及韧带来维持。
平时肌肉处于生理性张力状态,加之颈椎本身的曲度,故颈椎常处于稍前屈的休息状态。
如果患者长时间在不正确姿势下工作,便会改变颈椎的生理曲度,使椎旁的肌肉处于紧张状态。
特别是颈椎前屈或侧屈时间过长,超过了肌肉的张力限度,可造成肌肉血管痉挛,导致肌筋膜炎和颈椎本身结构改变,从而使颈椎失稳。
那么,寰枢关节就易在不经意的活动或受轻微的外力作用下出现改变,使齿状突向一侧移位 ,造成寰枢椎半脱位。
4.3外伤:各个年龄段都会出现。
主要是在暴力作用下引起,多为患者从高处坠下,以头撞地而引起,重者引起截瘫,轻者则可出现寰枢椎脱位。
外伤性寰枢椎半脱位则常伴颅脑损伤而被忽略。
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