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知识分子原罪意识”与民间立场的认同--论鲁迅、托尔斯泰、张承志民粹思想的双重文化心理

“知识分子原罪意识”与民间立场的认同--论鲁迅、托尔斯泰、张承志民粹思想的双重文化心理


“ 会稽乃报仇雪耻之乡, 非藏垢纳污之地! 鲁迅 ’ , ⑤
非常欣赏这句话 , 这大概可以看成绍兴乃至整个 越文化的基因。 鲁迅叙述了绍兴传统戏剧目 莲戏 中“ 一个带复仇性的, 比别的一切鬼魂更美、 更强
种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特有的‘ 负罪感’即如狂人 (
所谓 ‘ 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 ’ 的自省) 和由此
等。启蒙是对现实的超越, 它根源于知识分子本 性的良知, 对现实的超越和积极介人同构于知识 分子的理想中。然而, 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新文 化运动先驱者们以高涨的热情付诸实践的启蒙 运动并没有达到使民众觉醒的理想结果, 启蒙者 抛洒的热血却成了华老栓等愚众们寻觅治病的 良药。“ 五四” 高潮低落后 ,新青年》 《 团体解散, 鲁 迅这时不仅孤独于广大民众 , 而且疏离于曾经坚 守同一理想阵营的知识分子群体 ,他把 自己描 “
抗绝望’ 的人生哲学和对于生命的悲剧性体验’。 , 。
鲁迅 的“ 负罪感 ” 与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 的 “ 忏悔意识”在表达由苦难底蕴生发出来的知识 分子特有的灵魂痛苦达成了精神上的一致。托尔 斯泰的民粹思想具有明显的乌托邦精神。“ 道德 自我完善” 是托尔斯泰的基本思想。托尔斯泰一 生都将这种思想付诸于 自我实践。 他的道德理想 主义源于俄罗斯的宗教文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 的进化造成阶级差距的 自觉认识。 托尔斯泰把《 圣经》 福音书中耶稣的教义作 为道德理想主义的真理引向历史和现实的层面 , 其道德实践由此蕴含了独特而浓重的宗教信仰。 托尔斯泰认为,每个人的身上都存在着两面性 : 动物性和人性。 人是不完善的, 只有不断地反省、 忏悔, 才能去掉自身的兽性, 自我。他认为, 完善 要拯救十九世纪的俄罗斯于水火之中, 首先要使 个人的精神复活,这样才能依此消灭社会罪恶。 托尔斯泰的年代, 东正教成为俄国的国教。东正 教宣传原罪思想, 让人们对 自身及其罪恶进行忏 悔。这种对 自身的忏悔的宗教性质的道德思想 , 使俄国上流社会的知识分子对 自我身份产生了 原罪意识。在托尔斯泰的一系列作品中, 男主人 公都是在反省 、 忏悔中走向成熟的, 反省、 忏悔成 为他作品中的重要主题。《 一个地主的早晨》 中的 聂赫留朵夫、安娜・ 《 卡列尼娜》 中的列文、复活》 《 中的聂赫留朵夫等都是托尔斯泰道德的外化形
中图分类号 : 2 . 17 2 6 文献标识码 : A
社会转型时期现代性 的发生与民粹主义具 有共时同构性。自卢梭创立了与精英主义相对立 的民粹思想之后, 民粹主义思想在俄国与中国社 会转型时期 ,与传统文化结合产生了不同的影 响。“ 知识分子原罪意识” 成为反抗现代性及认同 民间的文化根源。中国传统士文化的集体无意识 使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内心存在着一种负罪感和 自 卑感。“ 五四” 以后 , 民粹主义成为中国一种强 大的社会思潮。 鲁迅的民粹思想是站在精英立场
乡》 中那个曾是月下小英雄的闰土在经过兵、 匪、 官、 税等的剥削和摧残后 , 身心已麻木地无力反
抗 。《 祝福》 中的祥林嫂也经历 了“ 逃跑” “ 、撞香 炉”“ 、捐门槛” 等一系列原始反抗后 , 仍未摆脱精 神恐惧。鲁迅更着意底层民众被压抑状态下的精 神苦难 , 并且直指造成这一苦难的根源— 中国 传统文化的伦理秩序。鲁迅对苦难的揭示着重于 批判和否定。他对个体生命的形上感受和对个体 生存意义的追问是他一生的精神探索。 对底层民 众苦难的认识, 使鲁迅生发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 特有的悲怜情怀 ,启蒙便是这种悲怜的具体实 践。鲁迅的痛苦如荒海中的波涛博大而深沉 , 它 源于作为觉醒者的知识分子改造社会 、 力图挽救 民众苦难的强烈愿望, 这种强烈的愿望又由于被 主流社会排斥和民众的冷漠及不理解而变成了 深沉的孤独和寂寞。孤独感和寂寞感“ 浸透着一
罪感” 和孤独的复仇精神的心理表怔。因此, 启蒙 结果的软弱、新青年》 《 的解散 、左联” “ 的变异都 没有磨灭掉鲁迅对现实的坚韧 , 反而激发出“反 ‘
有浓重的宗教色彩,在对人的‘ ’ “ 肉体 以及由此
引发出来的社会之恶的看法上 ,托尔斯泰与叔本
华的 观点在本质上依然是相似甚至是相同的’。 ,摒 。
权 , 利。 @
对真理的信仰与真理的实践联系在一起 , 这 种充满激情的理想主义 内化到托尔斯泰 的人格 结构中,成为一种超我的情感需要和道德需要。 因此, 托尔斯泰不仅从基督教义的基础上倡导理 想社会的经济关系, 在生活和行为准则上也力求 以宗教信仰作为 自觉 的行动。用基督 的话说就 是 :不要有一件以上的衣裳 , “ 不要有金钱 , 也就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愈加看透这些人面东西的秘密。⑧( ”( 故事新编》
中的《 铸剑》 讲的也是一个悲壮的负仇者的故事。 《 野草》 中的《 复仇》 更是直 白地表达了鲁迅的复
仇心 在“ 理: 广漠的旷 中 野” 俩人“ 裸着全身, 捏着
利刃, 干枯地立着; 以死人似的眼光 , 赏鉴这路人
们的干枯”。鲁迅将他的笔刺向了那些“ ⑨ 吸血吃
层民间,又倾 向于一种对现实的批判性向度 , 表 现出社会转型时期有机知识分子的双重文化心
理和独特的个体精神。
⑩《 故书新评》《 ,新潮》 1 第 卷第 1 号。 ⑩王沉森: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石家庄: 《 , 河北教育出版社, 0 , 3 页。 3 通信》《 2 1第36 [ 0 例《 , 新潮》 1 第 卷第 3
13 5
鲁迅以独特的个体姿态对现存秩序进行决 绝的反抗 , 显示了知识分子特有的个体精神。鲁
迅对下层 民众的关注是通过批判和否定性 的认 识, 对在既定的社会秩序中丧失了主体地位及 自 主意识的弱小人物的否定和同情中, 表达了鲁迅 的民粹思想。在对农民及下层知识分子的悲惨命 运的描述中,鲁迅揭示了造成民众苦难的根源 : 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秩序剥夺了人的主体意识 , 从而更进一步地揭示出民众的国民性问题。《 故
“ 知识分子原罪意识” 与民间立场的认同
论鲁迅、 托尔斯泰、 张承志民粹思想的双重文化心理
王 劲松
(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成都 606 ) 104 摘要 : 现代性在历史转折期生发 , 鲁迅 、 托尔斯泰、 张承志对现代性的感受导致他们具有不同的民粹思 想。 传统文化中的“ 知识分子原罪意识” 又演绎出相同的民间立场, 使他们具有双重文化心理。 知识分子 “ 原罪意识”是产生民粹思想的文化根源。中国传统士文化的负罪感使鲁迅强烈地想借助现代性改良社 会、 启蒙民众 , 以自由意志坚守民间文化立场 ; 同时, 在对封建主义色彩的政权体制又表现出“ 反抗绝望” 的复仇主义姿态。托尔斯泰从“ 忏悔的贵族” “ 到 赎罪的自觉” 都具有浓重的宗教色彩, 表现出在道德范 围内试图解决社会问题的独特的乌托邦精神。张承志带着青春时代红卫兵情结融入底层民间, 强烈的英 雄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使张承志对底层人民的忏悔表现出宗教性质的感恩和礼赞。 关健词: 民粹思想;知识分子原罪意识 ;民间立场;道德理想主义
产生的蕴含丰富的悲剧情绪”①“ 。 负罪感” 源于 中国知识分子对弱者的悲怜的集体无意识, 但这 种集体无意识附表在鲁迅身上表现出与众不同
的行为 : 鲁迅痛恨造成弱者受压迫的一切既定秩 序, 一生都在“ 对隐藏在 ‘ 自然秩序 ’ 中的不平等
的鬼魂”的角色— “ ⑥ 女吊”以此来说明这种地 ,
域文化基因的具体内涵:被压迫者即使没有报 “
弃一切私有欲念成为托尔斯泰“ 道德 自我完善” 的 具体指向, 更为独特的是他将这种道德理想主义 具体外在化。 托尔斯泰认为, 现代社会腐化的弊端就是脱 离劳动的人无偿地享用被压迫阶级的劳动 , 把他 们当作奴隶 , 而劳动是道德原则最普通和最 自然 的运用方式 , 劳动从属于道德 目的。托尔斯泰反 对私有制下人们对个人财富、 荣誉、 权力的欲求 , 正是在这个基本原则上引申出他的最重要的友 爱、 平等和共有的道德理想内容。杨春时学者认 为:民粹主义有两大基本特征, “ 一是主张绕过资 本主义实现现代化 , 二是主张从民间文化和大众
主导性的文化”, ④以自由主义文化团体发出弱者
的声音。参加“ 左联” 便是源于这种主导思想。而 当鲁迅认识到“ 左联” 是以“ 奴隶总管” 的体制运 作时, 他失望了, 并且停止了与“ 左联” 的活动。 这 是一种强调 自由意志的、 代表精英知识分子声音 的不隶属于政权体制的民间立场。鲁迅的文化心 理具有两重性 :既有知识分子原始性的 “ 负罪 感”又有对现存秩序痛苦而孤独的复仇主义。鲁 , 迅在杂文《 女吊》 中引用了明末王思任的两句话 :
期。
⑩《 通信》《 , 新潮》 1 第 卷第3 期。 ⑩《 通信》《 , 新潮》 卷第2 第2 期。 ⑩胡适: 《 胡适全集》2)合肥: (0 , 安徽教育出版社, 0 年, 6-6 页。 23 第 8 9 0
( 责任编辉 张忠平)
万方数据
“ 知识分子原罪意识” 与民间立场的认 同
肉的凶手或其帮闲们” ,痛快淋漓于 “ 无血的大
万方数据
14 5
《 江淮论坛》06 20 年第 4 期
戮 ,而永远沉浸于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
叔本华理论影响。托尔斯泰对“ 体” 。 肉 的否定源于
他将一切私有欲念看成是人类 自身罪恶渊源 , 带
中’。这是一个清醒而冷峻的先觉者痛苦的“ , 。 负
象。 复活》 《 中的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遇到了多年 前被他欺骗的玛丝洛娃 , 玛丝洛娃的苦难命运激
发了他内在的良知。他由不安开始忏悔 , 由忏悔 到赎罪 , 他舍弃一切追随被流放的玛丝洛娃去遥 远的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的“ 补赎” 行为具有个 人 自觉的道德理想色彩 , 他的心灵在忏悔中得到 升华, 从而最终走上心灵的复活。蒋承勇学者认
上, 以自由民主理念的价值取向, 对民间的认同 既有启蒙救助的人道主义, 又有反抗绝望的复仇 主义。 托尔斯泰、 张承志站在反现代性的立场上, 将其道德理想主义与知识分子的自我负罪感 , 底
层民众的现实存在与对终级意义的诉求 内在地
联系 来。 知 起 “ 识分子 原罪意 , 人既 底 识’ 使三 认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