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室外引流管的护理常见并发症及预防消化道出血:是脑出血较常见的并发症。
由于应激性溃疡所致,可使用H2受体阻断剂和质子泵制剂预防和治疗,同时鼓励尽早进行流质饮食,昏迷者应尽早予以鼻饲饮食。
但关键在于及时发现,应密切观察并记录大便的颜色、性质、量及血压变化,胃管鼻饲者密切观察胃管回抽液的颜色。
侧脑室持续外引流并辅以尿激酶注入能及时清除脑室积血,降低颅压,防止脑疝发生,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
侧脑室引流管监测及护理引流管的生理盐水冲洗及尿激酶灌注:全脑室出血病人颅压极高,在引流过程中,开始常有脑脊液喷出,一般不超过10毫升,之后可有血凝块阻塞。
双侧侧脑室引流,可先用生理盐水5毫升从一侧脑室轻轻灌洗3~4次,若灌洗时注射器有阻力,另一侧引流管无冲洗液流出,说明室间孔不通。
此时必须先测颅压,看有无脑疝先兆,然后再谨慎地用3毫升生理盐水溶解尿激酶5000~2万单位灌注。
若颅压高于400毫米水柱,或有脑疝先兆,则暂缓灌注,采用药物降低颅压。
引流液量及颜色的观察:引流液量越大,说明脑脊液循环通路梗阻越严重,若引流量超过450毫升/日,提示循环通路完全梗阻。
经抽吸、灌洗、尿激酶灌注,腰穿放脑脊液。
若引流量减少,提示脑脊液循环通路逐渐再通,引流脑脊液颜色逐渐变浅为正常。
若引流液突然转红或一向通畅,突然血块阻塞或量增多,说明有再出血;引流液一直为红色提示有持续出血;引流液由清变混浊,提示可能有感染,宜留取脑脊液送检。
引流瓶的高度:引流瓶高度及引流量多少是颅压高低的晴雨表。
一般将引流瓶固定于侧脑室水平上180~200 mm ,若颅压高,可有脑脊液滴入引流瓶。
这样,一方面脑室引流后可减少脑脊液中的酸性物质及其它代产物,有利于保护脑细胞,促进脑功能恢复。
另一方面,据每天引流脑脊液的量即可间接反映出颅压的高低,以指导调节临床脱水剂的用量和引流时间。
拔管指征:待脑室积血消失方可拔管。
平均引流72小时,大多数积血可完全排出,脑脊液变清,但脑水肿高峰期未过,侧脑室压力尚高,拔管易致脑疝。
据我们观察:①侧脑室压力不超过200毫米水柱时,引流时间一般5天左右。
②引流量小于50毫升/日,可试夹管24~48小时。
若夹管过程中,神志血压无变化,待撤管夹时测脑脊液压力,并连续观察2小时,压力小于200毫米水柱可拔管,大于200毫米水柱则抬高引流瓶于侧脑室水平之上300毫米,继续观察引流3~5天,再测压考虑能否拔管。
若仍不能拔管,则可能为脑表面蛛网膜粒积血影响脑脊液的吸收,要做永久性脑室分流术。
全脑室铸型与脑积水的关系:据观察,脑室外引流对防止脑疝,控制颅压效果良好,但脑室完全铸型,引流72小时后复查头颅CT仍有三、四脑室大量积血者,易发生梗阻性或交通性脑积水。
妥善固定引流管: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连接引流袋,并妥善固定,引流管开口需高于侧脑室平面10-15cm,以维持正常的颅压,需搬动病人时应将引流管暂时关闭,防止脑脊液反流引起逆行性感染。
引流的速度及量:术后早期应注意控制引流速度,以减弱引流过快过多,可使颅压聚降,导致意外。
早期适当抬高引流袋的位置,以减低流速,待颅压力平衡后再降低引流袋。
每日引流量不超过500ml为宜;颅感染病人因脑脊液分泌过多,引流量可适当增加,但同时应注意补液,避免水电解质失衡。
保持引流通畅:引流管不可受压、扭曲、成角、折叠。
适当限制病人头部活动围,避免牵拉引流管。
注意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若引流管不断有脑脊液流出,管液面随病人呼吸、脉搏上下波动表明引流管通畅;若引流管无脑脊液流出,应查明原因。
可能原因有:①颅压低于120-150mmH2O,证实的方法是将引流袋降低再观察有无脑脊液流出。
②引流管放入脑过深过长,在脑室盘曲成角,可提请医师对照X线片,将引流管缓慢向外抽出至有脑脊液流出,然后重新固定。
③管口吸附于脑室壁,可将引流管轻轻旋转,使管口离开室壁。
④若怀疑引流管被小凝血块或挫碎的脑组织阻塞,可在严格消毒管口后,用无菌注射器轻轻向外抽吸,切不可注入生理盐水冲洗,以免管阻塞物被冲至脑室系统狭窄处,引起日后脑脊液循环受阻。
经上述处理后若无脑脊液流出,必要时更换引流管。
观察并记录脑脊液的颜色、量及性状:正常的脑脊液无色透明,无沉淀。
太后1-2日脑脊液可略呈血性,以后转为橙黄色。
若脑脊液中有大血液或血色逐渐加深,常提示脑室出血,一旦脑室大量出血,需紧急手术止血。
脑室引流时间一般不宜超过5-7日,时间过长可能发生脊骨感染。
感染后的脑脊液浑浊,呈毛玻璃状或有絮状物,病人有脊骨感染的全身及局部表现。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每日定时更换引流袋时,应先关闭引流管以免管脑脊液逆流入脑室,注意保持整个装置无菌,必要时作脑脊液常规检查或细菌培养。
拔管:开颅术后脑室引流管一般放置3-4日,拔管前一天应试行抬高引流袋或夹闭引流管24小时,以了解脊液循环是否通畅,不否颅压再次升高的表现。
若病人出现头痛、呕吐等颅压增高症状,应立即放低引流袋或开放夹闭引流管,并告知医师。
拔管时应先夹闭引流管,以免管液体逆流入脑室引起感染。
拔管后,切口处若有脑脊液漏出,应告知医师处理,以免引起颅感染脑室引流的要点1.引流管的开口需要高出侧脑室平面10-15厘米以维持正常的颅压2.引流速度不易过快过多(伴有脑积水的病人快速引流出大量的脑脊液可使脑室塌陷,导致硬脑膜或颅骨板之间出现负压,形成硬脑膜外血肿;有脑室肿瘤者,一侧脑室压力突然降低,引起脑室系统压力不平衡,可致肿瘤出血;颅后窝占位病变着,突然降低压力可致小脑幕裂孔疝)3.引流量以每天不超过500毫升4.观察脑脊液的性状,正常的为无色透明,无沉淀,术后1-2天可略有血性5.保持引流管通畅6.严格的无菌操作护理术后一般护理绝对卧床休息,床头抬高15°~30°,以利静脉回流,降低颅压。
保持病房清洁卫生及空气流通。
加强对患者的口腔护理、皮肤护理、生活护理及心理护理。
对于小儿、神志不清、躁动的患者应有专人看管,必要时使用约束带。
护理方法妥善做好引流管护理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引流管脱出,保持引流管道密闭,认真做好床头交接班。
严密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脑窒引流管通畅时,引流管的脑脊液平面随心脏跳动而上下波动,如不通畅。
液面即静止不动。
如引流管平面无波动,仔细检查引流管有无受压、折叠及脱落。
如:考虑管腔阻塞,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进行处理。
转移患者时防止牵拉,需先关闭引流管系统,以预防颅压波动过大。
积气或引流液反流人颅,安置妥当后,重新调节后开放,脑室引流室引流装置最高距离脑窒15-20cm,对血肿腔的引流者,引流装置要低于脑室水平。
注意观察引流液的性状一般情况下,24h引流量约200-400ml。
若脑室出血或正常脑室手术后,脑脊液可呈血性,但此颜色应逐渐变浅至清亮。
若引流液的血性程度突然增高。
且速度明显加快。
患者意识障碍加重,可能为脑室再出血,此刻在保持引流通畅的同时,应尽早行CT检查以查清原因。
如引流液混浊有紫状物应考虑脑室感染,应送引流液细菌培养。
术后次日可用生理盐水冲洗血肿腔后用尿溶酶1万单位加生理盐水3ml注入血肿后并闭引流管2h后开放,每日1次,一般2-3次,冲洗时动作要轻稳,严格无菌操作,冲洗的出入量要相等。
加强基础护理杜绝并发症绝对卧床休息,可取仰卧位和侧卧位交替更换。
保持床铺平整、清洁、干燥,每2h翻身一次拍背按摩受压部位。
清醒患者应做好心理护理,交待注意事项,躁动患者应适当约束,限制头部活动;昏迷患者应做好口腔、皮肤、呼吸道和泌尿系统的护理,禁食的患者做好静脉营养支持。
鼻饲者做好鼻饲管的护理,保持大小便通畅,必要时使用缓泻剂,以防止颅压增高引起头痛。
术后指导在病情稳定情况下,患者取良姿位,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每日1-2次肢体被动活动,防止肌肉萎缩或关节强直;经常同患者及家属沟通思想,讲解此病的发病原因。
治疗措施、防病措施,使患者积极主动的配合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早日康体位与环境抬高床头15~30°,减轻脑水肿,以利静脉回流,降低颅压。
术后患者取头偏向患侧,并与水平面呈15°~45°,以保持引流管通畅及呼吸道通畅。
保持颅压在0.98~1.96 kPa之间。
为防止患者拉扯引流管,必要时用约束带约束双手,床旁加床档。
病房室温为18~23℃,湿度为 50%~60%,保持空气新鲜、安静、整洁。
限制探视人员,医务人员进入都要戴口罩、帽子、换鞋。
室每日用紫外线照射30 min。
地面和床栏、床头柜用1∶500消佳净液消毒。
观察生命体体温患者术后即有发烧,体温最高达39℃,给予戴冰帽,在腹股沟、腋窝、颈部等大动脉处冰敷,在物理降温过呈中,每30min测体温1次,并注意观察皮肤颜色及降温效果。
出汗较多时,及时擦干汗液,更换衣,保持床单位清洁干躁。
并予抗炎药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降颅压严格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等颅压增高症状。
患者入院后给予20%甘露醇200ml加压静脉输入Q8h,甘油果糖500ml静脉输入等降颅压,减轻脑水肿。
引流术后的护理术后2—4小时开放穿刺引流管。
协助医生用生理盐水、尿激酶通过引流管冲洗血肿部位,直至冲洗流出液体颜色变淡变清为此。
冲洗过程中要注意进出量平衡,随后用高浓度尿激酶喷洒在血肿腔表面,夹管4小时。
其间若患者意识障碍,烦躁不安,双侧瞳孔忽大忽小至不等大,血压升高,呼吸缓慢不规则,应立即开放封闭的引流管,同时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
另外要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并及时记录。
术后24小时,若引流量在100ml以,引流袋低于头部10—15cm,若引流量超过100ml则调整引流袋于头部同高的位置,即距床面高10—15cm,以便于颅气体排出。
引流期间严禁将引流袋高高提起,防止引流液倒流,尽量避免牵拉引流管而损伤血肿膜。
在给患者翻身、治疗和护理时,应动作轻柔、缓慢,患者头部活动幅度不可过大,并固定好穿刺针,暂夹引流管,防止逆行感染及引流管脱落。
保持引流通畅,随时检查引流管是否受压、扭曲、打折,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血肿引流置管时间为3—10天,置管期间存在着颅感染及穿刺点皮肤感染的危险性。
保持穿刺部位敷料干燥无污染,每天更换敷料1—2次,每天更换引流袋2次。
进行各项治疗必须严格。
执行无菌操作基础护理做好口腔护理、皮肤护理,按时翻身,按摩受压部位,留置导尿管保持通畅,按时进行膀胱冲洗和尿道口消毒,防止并发症发生。
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特别注意每小时尿量变化,若出现进出量不平衡或尿量<25ml/h,应及时报告医生,采取相应治疗错施,防止脱水或补液过多引起心功能不全而加重病情。
保持大便通畅。
患者住院44天,无并发症发生。
饮食护理患者术后即遵医嘱下鼻饲管,可喂流质饮食,如牛奶、豆浆、菜汤等,药品要研成粉末,在鼻饲和注药前后应冲洗管道,以防管道堵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