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脑室引流管的护理_幻灯片

脑室引流管的护理_幻灯片


(9) 拔管:开颅术后脑室引流管一般放置3-4 日,此时脑水肿期已过,颅内压开始逐渐降低。 拔管前一天应试行抬高引流袋或夹闭引流管24小 时,以了解脑脊液循环是否通畅,有否颅内压再 升高的表现。若病人出现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 高的症状,应立即放低引流袋或开放夹闭的引流 管,并告知医师。拔管时应先夹闭引流管,以免 管内液体逆流入脑室引起感染。拔管后,切口处 若有脑脊液漏出,也应告知医师妥为处理,以免 引起颅内感染。
(5)保持引流通畅: 引流管不可受压,扭曲,成角,折叠,应适当 限制病人头部活动范围,活动及翻身时应避免牵 拉引流管。注意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若引流管 不断有脑脊液流出,管内的液面随病人呼吸,脉 搏等上下波动多表明引流管通畅;若引流管无脑 脊液流出,应查明原因,且通知医生。
(6)观察并记录脑脊液的颜色,量及性状:正常脑 脊液无色透明,无沉淀,术后1-2天脑脊液可呈血 性,以后转为橙黄色,若脑脊液中有大量血液, 或血性脑脊液的颜色逐渐加深,常提示有脑室内 出血。一旦脑室内大量出血。需紧急手术止血。 脑室引流时间一般不超过5-7日,时间过长有可能 发生颅内感染。感染后的脑脊液浑浊,呈毛玻璃 或有絮状物,病人有颅内感染的全身及局部表现。
术前准备及护理
(3)协助医师进行操作,患者仰卧,固定患者头部, 躁动患者约束上下肢。 (4)穿刺时要密切观察患者头痛、呕吐情况及神志、 瞳孔的变化,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生手 术抢救。
脑室引流管术后护理
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a 脑室引流高度b
引流速度及量的控制c
观察引流物性状d
保持引流管的通畅e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引流管周围敷料应保持干燥无菌,如敷料被湿透,应查明 原因及时更换。 (5)引流期间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引流时间不宜过长,一般 为5~7天,如引流超期应更换穿刺部位 (6) 严密观察患者一般情况及神经系统变化,观察脑脊液的 颜色和量,注意脑脊液有无浑浊、沉淀,及时送检。如患 者出现体温升高、头痛、呕吐、颈项强直、脑膜刺激征等 颅内感染征象时,及时通知医师,联合应用大剂量抗生素 治疗,患者高热时,给予药物或物理降温,寒战时予以保 温(预防烫伤)。此时患者消耗大,应给予高营养、高热量 (3 kcal/d)、易消化饮食,抽搐时应用抗癫痫药物。
c 防止引流管脱出是脑室引流成功的关键,对于 清醒者应向其解释与指导取得主动合作,对于意 识障碍者可用布制约束带在其胸部或四肢适当加 以约束。引流管穿出头皮堵塞处要用缝线固定1~ 2针且松紧适宜,过紧会影响引流,过松则易脱出。 局部覆盖的敷料也应用胶布牢靠固定,勿将引流 管固定在床头,以免头部转动时引流管拔出。一 旦引流管脱出切不可将其插回脑室内,应立即用 无菌敷料覆盖创口并协助医生处理。若为连接管 接头处脱开,应及时关闭引流管上端,在无菌操 作下迅速更换一套脑室引流装置。
(三)颅内出血 发生原因 穿刺不力,穿刺针固定不牢,在颅内 活动引起脑组织脉络丛血管损伤而导致脑室内出 血,或因颅内压降得过低,脑组织塌陷,使桥静 脉撕裂,造成硬膜下血肿。
预防及护理措施 (1)引流管位置要妥善固定,预防脱落,对儿童及躁 动患者应加强头部及引流系统的固定和保护,防 止坠床;变换体位时,头部和引流管的方向保持一 致,以免引起脑组织和血管损伤而出血。 (2)做好颅内压监护,预防低颅压,观察脑脊液的颜 色和量,若出现大量鲜红色脑脊液,可能为脑室 出血,应保持引流通畅,必要时用止血药;同时要 特别注意观察患者的神志变化,防止有大量出血 形成血肿,引起脑疝,必要时立即复查CT并做好 清除血肿的准备。
(3)保持引流管通畅,勿使引流管受压、曲折, 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可按下列方法:有无自流 现象;脉搏性波动随着脉搏的跳动,液面可上下波 动2 mm左右,呼吸性波动每3~4 s一次;将引流袋 放低,看是否有脑脊液流出,再将引流袋提高, 液面将恢复原位;捏一下引流管,将波动柱内的脑 脊液引出后,看波动柱内的液面是否恢复原位, 如引流管不畅,而外接管正常,可能是颅内部分 阻塞或脱出脑室,立即通知医师。
(二) 脑疝 发生原因 因引流袋位置过低或变化体位时, 接头脱落,使脑脊液流出过多、过快,颅内压力 突然降低,引起脑脊液动力浮上的巨大变化,使 脑干上移而发生小脑疝;也可因引流不畅,高颅压 得不到纠正,而发生枕骨大孔疝。
预防措施 (1)调节引流袋的高度,使颅内压逐渐下降到正常水 平,第1天应保持颅内压不低于原高压水平的 30%~50%,以后逐渐降至100~150 mm H2O, 一般引流袋波动柱上口距脑室水平的高度应在20 cm左右。 (2)更换引流袋和调节引流袋高度时,应避免大幅度 升降。
脑室穿刺持续引流的护理
1
概 部 目
述 位 的
2
3
4
护 理
1


脑室穿刺 脑室穿刺是指在头 颅额部钻孔或锥孔, 将硅胶引流管置于脑 室额角,脑脊液或血 液经引流管流出,以 缓解颅内压增高的应 急性手术。
2


常选择半球额角或枕角进行穿刺。
标记额部距眉间7-9cm旁开中线 2.5cm的A点为 脑室外引流穿刺点, 旁开中线3.5-4.5cm的B-C点之间 为基底节区血肿腔穿刺点。
拔管后可见额部发际 内3个缝合一针的创口
患者引流过程中 (拔管前,可见引 流液明显清晰)
3


1. 常用于脑外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颅内压的 监护。 2.脑室持续引流可有效地缓解颅内高压,改善病 情。
4
护 理
术前准备及护理
护理
术后护理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术前准备及护理
(1)常规术前备皮:包括备皮、药物过敏试验等。 (2)心理准备: 由于患者对疾病缺乏了解,对手术有恐惧感, 护理人员要耐心解释疾病的性质及危害性,手术 的必要性,使患者对手术有一定的信任和安全感。 同时要向患者家属说明手术的危险及预后,使之 主动配合我们的治疗。
(四) 气颅 气颅原因:治疗脑室内出血有时需行双侧脑室外 引流,当双侧引流装置压力不平衡时,空气可由 引流管进入脑室,形成气颅。 引流护理中应加强对两侧引流管液面情况的观察, 最好采用两侧引流管交替开放的办法。
谢谢!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一)颅内感染 很少发生,可因操作中无菌观念不强、穿刺器 械及引流装置消毒不严、穿刺部位有炎症或感染, 持续引流时间过长等引起。
预防措施 (1)保持病室清洁,定时消毒,最好将患者安置在单 人房间。 (2)进行各种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要求,整个 引流系统应保持密闭和无菌,不可任意拆卸或在 引流袋上穿刺,引流袋每天更换一次。 (3) 预防脑脊液倒流,更换引流袋时应先夹紧引流管, 引流袋应悬挂于床头,不可过高或过低,引流不 畅时,及时查清原因并通知医生。
拔管护理f
术后护理 (1)休息:患者绝对卧床,床头抬高15°~30°,便于 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及减轻脑水肿。 (2)引流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神志、血压、脉搏、呼 吸及病情变化,每小时测量并记录一次,注意肢 体活动情况,如发现颅内压继续增高,应及时检 查引流管是否通畅或适当将引流袋高度降低,若 患者病情有异常改变,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7)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每日定时更换引流袋 时,应先夹闭引流管以免管内脑脊液逆流入脑室, 注意保持整个装置无菌,必要时作脑脊液常规检 查或细菌培养。
(8) 脑室持续引流中的故障处理 a 防止引流管曲折,护士应随时检查并保持引流 管位置正确,尤其在翻身或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后 均应仔细检查,如发现曲折应及时纠正。 b 防止引流管阻塞,若引流管被血凝块或沉淀物 阻塞,应用双手顺行捏挤至引流管通畅。
标记基底节血肿在颞部的 体表投影,O点为中心点标 记自穿刺点至血肿前后壁 及中心的范围线,用以术 中判断穿刺方向。由于基 底节区血肿中心和脑室额 角多在同一冠状面上,因 此实际穿刺过程中指向 双侧外耳道的假想连线 即可。
标线消毒铺单后状态
以4mm电钻钻颅过程
置入引流管后可见暗 红色液态血肿抽出
估计血肿量的1/3,即 15ml液态血肿被抽出
(3)引流管的位置:严格保持引流袋无菌,引流袋 悬挂于床头,高于脑室10~15 cm处或遵医嘱,切 不可随意移动引流袋的高度,位置过高影响脑脊 液引流,使颅内压增高,过低使脑脊液流失,导 致颅内压低。
(4) 引流速度及量:术后早期尤其要注意控制引流 速度,若引流过快过多,可使颅内压骤然降低, 导致意外发生。因此,术后早期应适当将引流袋 挂高,以减低流速,待颅内压力平衡后再放低。 此外,因正常脑脊液每日分泌400-500ml,故每日 引流量不超过500ml为宜;颅内感染病人因脑脊 液分泌过多,引流量可适当增加,但同时应注意 补液,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