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的社会思潮与舆论传播特点及对高校学生的影响B101020徐文杰(工商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回顾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一路充满了艰辛和曲折。
从最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始,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经过不断对中国现状和世界局势分析和探索,摆脱了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社会思潮的影响,到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此后,其并四处奔波讲授,由此才拉开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宣传的第一页。
而如今,在网络环境下,信息和知识的共享、传播和交流显得如此方便轻松。
诸葛亮之“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在今天看来已经不再让人惊讶。
诚然,信息时代大大方便了社会思潮和舆论的传播,但于此同时也会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
知识更新加快,舆论观点满天飞,对个人来说会增加处理这些信息的工作,同时对于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会产生影响。
特别是对于未接触社会的高校学生。
对于种种社会思潮,采取如何的态度面对,如何形成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人生观,如何面对各方面的压力等都值得进一步探索。
高校学生具有充足的基础知识储备,对当今社会思潮具有一定的评价能力。
但由于长期在校,远离社会,对一些特定的社会思潮的认识也只有肤浅的认识。
同时,社会思潮对其精神世界具有相当大的引导作用,高校学生处于自己人生观,价值观的嬗变和形成关键时期,容易受到外界思想的影响和干扰。
正因如此,对信息时代的社会思潮的影响要给予重视,能够正确分析和评价当今众多社会思潮和社会舆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信息时代的社会思潮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全面分析和掌握其产生、传播和影响的特性,进而有助于分析其对高校学生的具体影响。
一、信息时代社会思潮和舆论的主要特点社会思潮是指某一时期内在某一阶级或阶层中反映当时社会政治情况而有较大影响的思想潮流,它以一定的社会存在为基础,以相应的意识形态为理论核心,并与某种社会心理发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作用[1]。
社会舆论则显得形式上比较随意,通常是一部分人,一个阶层的人对某一关系社会民生或是阶层利益的问题的讨论和意见。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乃至政治体制都已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巨大的社会变迁自然也反映到中国人的精神领域,对中国人尤其是对年轻一代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代社会思潮的主要新特点为[2]:(1)来源复杂多元性。
信息工具帮助人们开拓了视野,对世界不同国家的变化都能及时报告。
同时,也提供了一种观点表达的工具。
人们希望能从不同观点、不同视角、全面系统的认识同一个问题,同时将自己的观点让跟多的人所了解。
由于不同国家、民族和不同阶层的人们思想的碰撞,导致不同社会思潮层出不穷,社会思潮因此异常复杂多元。
舆论的形成,有两个相反相成的过程。
一是来源于群众自发,二是来源于有目的引导。
信息时代有目的的引导方式导致的舆论增多。
(2)传播手段多样化。
信息化时代的传播除了书籍、报纸、大学讲坛等传统渠道,电视广播、互联网、手机等现代科技手段也被得到广泛应用。
传播的范围也基本覆盖各个地方,消灭了过去的信息孤岛。
使得各种社会思潮在短时间内就可被大范围的人群了解。
每一种信息载体又有许多不同的具体传播方式,以互联网为例,传播的方法可以使论坛帖子、微薄、邮箱等等。
(3)观点竞争性。
复杂多样的社会思潮,是对社会发展、变革的不同角度的分析与理解,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意识形态、历史传统、价值观念、理想目标的不同,必然会造成对同一社会问题,有差异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解释,这也就造成了当今各种社会思潮的竞争与冲突。
在提供正确舆论监督作用的同时,有些人会利用网络,造谣并鼓动不明真像人对某一事件或组织、个人进行恶意的攻击。
(4)趋势善意性。
当今社会思潮,虽然复杂多元,有好有坏,更有甚者,一些腐朽落后的社会思潮广泛传播,影响恶劣。
但由于人自我修养的提高以及知识量的增加,对于负面不积极思想能够正确判断和自觉抵制,并同时号召其他网友进行支持。
在这种情况下,还可以利用法律、法规、政策等手段,对社会思潮的传播方式、发展方向、社会功能进行引领与约束,引领社会思潮的发展与进步。
并积极弘扬那些符合时代旋律、人民利益的社会思潮。
让片面的,带有政治意图或其他不良意图的思想难以取得大众的信任。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进程中,要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主旋律的社会思潮,引导其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5)利益现实性。
当前社会思潮,都是通过对理论的研究,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引导人们作出一定的行为,进而解决社会问题。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越来越多的社会思潮开始直面社会上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各种社会思潮期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视野、不同的理论给社会问题一个应有的符合理论的解释,也希望通过不同方式、不同渠道、不同途径对社会问题加以解决。
信息化技术提供了一个人人可言的平台,对现实问题的反映皆可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全社会,甚至是全世界的呼吁。
另一方面,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经济全球化正以不可逆转的方向发展,而在这一发展的进程中,贫富差距、环境污染、种族歧视等问题困扰着整个世界,于是,越来越多的社会思潮,开始关注人类共同的未来,共同的家园。
他们希望通过不同的角度,解释政治经济制度的缺陷。
通过不同方法,解决人类面对的共同社会问题。
二、信息时代的社会思潮与舆论对高校生的影响(1)积极影响信息时代的社会思潮与社会舆论对高校大学生带来的积极影响有:1、扩大了知识广度信息时代给予人们的好比是通向知识宝库的高速公路。
通过互联网、数据库技术,高校生可以迅速的掌握专业知识的发展情况以及世界各国的社会动态。
对于处于强烈求知阶段的高校学生来说,通过信息技术快速的继承和掌握一些知识可以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提高看待问题的全面性,有助于促进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以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身只读圣贤书”的现象大大减少。
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甚至是思辨增多。
除过学业知识,讨论社会热点问题也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重要活动。
由此,对于身处校园的学生来说,增强了对社会的了解,对提高毕业后的适应能力大有益处。
2、提升了分析问题能力复杂多元的社会思潮同时以不同的途径影响大学生的思维,而大学生正是在这种多元竞争冲突中,通过自身的独立思考、系统分析,确定各种社会思潮的科学性所在,这对于提升高校大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系统分析问题、科学解决问题,以更好地完善自身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不同的社会思潮,都希望通过解决社会存在问题,而争得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而大学生在接受不同的社会思潮时,通过分析鉴别,又认识到党的各项科学理论,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顺应人民利益的。
深刻的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就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3、提高思维创新能力在多种社会思潮的共同影响下,高校大学生可以充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同时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
知识的积累,使得大学生们具有了更加理性的思考,对各种社会问题形成了自己合理见解。
通过信息技术,在了解他人观点的同时,让自己的思维得以传播,从而影响社会上的一部分人。
并且对于舶来的信息有了自己的甄选、加工能力,形成自己的创新理论。
(二)消极影响1、世界观转变信息时代在带来诸多益处的同时,也夹杂了一些消极元素于其中。
据有关专家统计, 有5%的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学说,不赞同老提马克思主义,没什么用,这说明一定的大学生动摇了对共产主义信仰。
另外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谁更优越?”一题中,有4.8%的大学生认为,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3]。
此外,伴随经济全球化,文化交流频繁,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流更加深入和广泛。
改革开放以来,全球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传入我国[4]。
由于国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长期工业化发展,在经济基础条件上优于社会主义中国,很多人就产生了种种怀疑和抱怨,对社会主义,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尽满意。
特别是受到境外民族分裂主义的影响,将不满演变成暴力事件。
高校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不多,常常成为被利用对象。
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利用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制造各种游行、示威等扰乱社会秩序现象。
2、人生观扭曲西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社会思潮。
基于对社会问题虚幻的认识,以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屡次爆发的金融危机和社会危机的失望情绪,大肆宣扬所谓的世界虚无、人生没有意义等消极出世的社会情绪,而这种情绪又恰恰符合一部分大学生因学业、生活、情感等问题造成的失望情绪。
所以这种消极的情绪在社会上广泛传播。
很多大学生认为生命的真正意义就是这种消极处世的社会思潮,他们自我封闭,不与人沟通造成长期的自闭,心理上的压抑得不到应有的释放。
在答案中有1.6%的大学生认为现阶段社会越来越不像社会主义了,应该优先考虑公平,优先照顾弱势全体,学习欧洲福利国家。
以上思潮的影响下,他们往往不认真反思自己的错误,而却把问题诉诸于社会制度的不公平、社会成员的冷漠与淡泊等等,因此产生对社会、对他人的错误认识。
消极厌世,或沉迷网络,不求上进;或消极悲观,甚至结束生命。
这些错误的行为都来源于对世界核对他人不正确的认识。
3、价值观扭曲:过分强调个人利益、集体主义价值观日益淡薄;产生于商业社会会的西方资本主义思潮,过于强调个人利益,而往往忽视甚至于不承认集体利益,他们宣称“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口号。
过分的强调个人利益,而当今在校的高校学生又往往是从小就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他们缺乏群体生活的经验,书里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也往往只是理论上,而不能深刻地实践,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西方社会思潮宣扬的自我主义、个人主义思想。
所以,当今大学生过分地强调一己的利益,而忽视集体利益。
三、关于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现状的路径选择陆昊同志在讲话中指出:“引导青年的总目标很明确,就是引导广大青年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根据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以及青年成长发展的特点,我们把引导青年的总目标具体化为三个方面的分目标:一是把坚持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三者有机统一起来,这是最核心的一条,本质上是要引导广大青年熟悉和理解中国近代社会进步发展的历史逻辑。
二是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本质上是要让青年更好地理解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迅速发展的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三是把个人的成长与社会责任有机结合起来,本质上是要让青年在迅速发展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以上每一个重大分目标之下,还可以确定若干的具体目标。
在实践中,针对一个个具体目标的工作相互叠加,就构成了实现总目标的工作基础。
”这启示我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一)、充分发挥高校各级团组织的教育核心作用,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注重实效。
一是坚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坚持不懈地引导广大青年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