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思潮异常活跃, 呈现出空前的多样性。

面对社会思潮的发展变化,我们要采取审慎的态度对待,在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同时还要尊重差异,对各种社会思潮科学的加以批判和吸收。

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多元化的社会思潮,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 社会思潮多样性马克思主义一、科学界定当代社会思潮(一)社会思潮的含义20世纪初“思潮”一词就已经在我国相关的学术文章中使用。

五四时期“思潮”一词则更加广范的传播开来。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思潮”一词逐渐成为思想理论界经常使用的词语。

从实际运用看人们日常生活中对思想潮流的认识便是社会思潮。

具体来说“所谓社会思潮是指某一时期内在某一阶段或阶层中反映当时社会政治情况而有较大影响的思想潮流,它是以一定的社会存在为基础以相应的意识形态为理论核心并与某种社会心理发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作用的思想潮流。

”[1]思潮是一种十分重要和复杂的社会意识状态,从社会思潮的变迁中可以看出社会生活的变化,感悟社会思潮对社会发展和人们精神信念产生的影响。

社会思潮是一个社会中大多数人思想的集中表现,社会的变迁决定着社会思潮的发展,可以说,社会思潮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它是社会生活的晴雨表和社会矛盾的指示器。

是人类社会中一种具有广泛性、群众性、能动性的重要社会现象。

另一方面,社会思潮对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特殊的作用。

当代社会思潮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科技等多个学科领域。

正确的社会思潮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同样错误的社会思潮则会给社会带来不良的、甚至破坏性的影响。

(二)社会思潮的分类当代社会思潮从总体上说可以划分为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思潮。

马克思主义思潮具体来说有三种理解。

狭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

恩格斯在《年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发表后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这个概念。

他指出马克思比其他的无产阶级理论大家站得高看得远,用马克思的名字命名这个理论是理所当然的。

广义上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包括了后人对它的研究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因此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包括近百年来各国共产党人根据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对马克思主义丰富和发展。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有时特指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

它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中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此外,当代社会存在许多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包括西方经济思潮、西方科学技术思潮、西方哲学的科学主义思潮、非理性的人本主义思潮、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社会主义异化论和人道主义思潮、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发展主义思潮、“依附论”思潮、“中间道路”思潮等。

在这其中有些错误的思潮是针对马克思主义而来的,它们企图挑战马克思主义的地位,排斥马克思主义。

我们结合社会发展的新实际驳斥了这种思潮的过程,就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

二、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的关系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表明,在推动社会进步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随着生产方式的转变、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思想的进步必然带来广泛的利益分配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会导致利益多元化格局的形成。

物质决定意识,因此可以说随着利益集团的多元化,人们的思想也会逐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社会中多种思潮的存在和碰撞应该说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促进人们思想的进步和包容,有助于推进竞争的思维和意识的形成。

但在这一过程中,如不能很好的加以协调和沟通,又会造成社会成员心理失衡以及价值观的混乱。

从目前的社会实践中可以看出,近年以来许多国家和地区自身价值理念和道德标准在与西方外来思潮的碰撞中陷入了混乱。

一些原本十分确定的传统和主流价值观逐步受到质疑,百姓在价值评价和行为选择上感到迷茫困惑,甚至无所适从。

新的价值体系又不能很好的适合当地的文化传统,这种情况导致理想信念淡化、价值观念混乱、道德水准下降,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

可以说当代社会思潮之间相互激荡,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要使社会思潮尽可能发挥其正面作用,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就需要明确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毛泽东曾说“马克思主义必须在斗争中才能发展,不但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必然是这样。

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

”[2]我们不能对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一味抑制,简单的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唯一的思想意识形态,将其他的社会思潮看成是异端邪说,如果那样整个社会就会失去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活力。

同样我们也不能对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放任自流,如果那样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就会失去其主导作用,社会公众就会失去共同的理想、基本的道德规范和共同的精神支柱,思想道德就会陷入混乱,严重影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总的来说在一个发展和包容的社会中存在多样的多元的社会思潮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事情。

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将它们做客观地合理地分析,不能简单地肯定与否定。

一方面我们要尊重差异、相互弥补,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将其放任自流,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马克思主义引领多元化的社会思潮。

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发展的科学也是一门开放的科学,其建立和发展都离不开各种社会思潮的碰撞,分析社会各个思潮的过程中,针砭社会的弊端,提出推动人类进步的理论和方法论。

当代社会中存在的各样的社会思潮从不同角度反映着当代社会的各种问题及矛盾,尽管这些思潮本身可能存在着问题或错误,但就其提出了某一方面的问题而言,可以促使我们在批判错误的过程中发展真理。

分析、批判、借鉴当代各种社会思潮,也是建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

三、用马克思主义引导当代社会思潮的发展社会思潮是理论形态与人们的社会心理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意识的综合表现。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引导当代社会思潮的发展,推动人们思想意识的包容与进步,推动社会的发展。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政治主张,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符合人民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原则,能够引领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能够在思想文化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有效的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向着符合社会进步的方向发展。

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多元化的社会思潮,还要继续坚持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元指导思想来源于多元社会思潮,多元社会思潮又不断地丰富着一元指导思想。

多元的社会思潮为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在多元思想文化中汲取营养,马克思主义才能与时俱进。

(二)科学全面的辩析各种社会思潮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不能简单的取代或粗暴压制多样化社会思潮,而是要在承认多样化的前提下,坚持主体性的基础上,使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思想得到发展,同时对腐朽的衰败的思想文化进行抵制。

目前社会上存着新自由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宪政改革思潮、普世价值论等思潮,这些社会思潮的出现源自当代社会临着的深刻体制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

面对这些复杂的相互碰撞中的社会思潮,我们要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对落后的错误的内容加以科学批判,对合理的内容加以吸收,最大限度地形成共识凝聚力量。

批判整合各种社会思潮,巩固发展主流社会思潮,包容引导非主流社会思潮,批判化解反主流社会思潮。

“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

”[3]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批判精神,正确分析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对于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流社会思潮推动其广泛传播,对于体现现实社会生活差异性和多样性的非主流社会思潮应给予必要的包容,并加以正确引导,通过对各种社会思潮有效的疏导整合,使各方面的利益诉求能够合理表达,有效吸收借鉴其合理成分。

(三)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因此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理论的实践特色,用通俗化的方式解答人民群众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注重理论宣传形式符合中国文化的传统,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

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增强主流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

理论的传播和影响状况既取决于自身内容、品质的提升和创新,也与传播形式有直接关系。

我们在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过程中,要更加注重理论宣传手段的现代化。

当前我们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等现代信息工具,拓宽原有的宣传教育阵地,建立全方位、多角度的理论传播体系。

借助于现代化的传播手段,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所蕴含的吸引力、亲和力和感染力,占领思想文化传播的制高点,进而有效地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

同时马克思主义在传播宣传的这一过程也保障了对新兴媒体的引领,使新兴媒体更好地发挥积极正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1]梅荣政: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2]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200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