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_张瀛予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_张瀛予

2011年3月刊
改革与开放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张瀛予(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09级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研究生河南鹤壁475004)
摘要:社会思潮有巨大的能动性,对社会发展能起到巨大的冲击作用。

所以,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当代的社会思潮,成为我党理论工作者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要科学界定当代社会思潮,区别对待各种社会思潮。

Abstract:The social ideological trend has the huge activity,can play the huge shock effect to the social development.
Therefore,how to know and the treatment present age social ideological trend correctly,becomes a Our party theorist's important issue,we want the science limits present age society ideological trend,the differential treatment each kind of society ideological trend.
关键词:当代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
key word:Contemporary society ideological trend;Marxism;Non-Marxism
作者简介:张瀛予,1987年1月18日,女,汉族,籍贯:河南省鹤壁市。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09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11)-03-0036-01
一、科学界定当代社会思潮
当代社会思潮,一般是指以一定时代的思想精神状况和有广泛影响的学说为主导和依据的,反映一定阶级或阶层群众利益的思想倾向。

当代社会思潮多样、复杂,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两大类思潮。

有些人对当代社会思潮有一种简单化、极端化的认识,即把当代社会思潮划分为马克思主义思潮,要么就是反马克思主义思潮。

这种划分是不准确的。

毛泽东同志曾经明确指出:“就是在社会主义国家,还是有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存在,也有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存在。

”[1]这里就把概念间的矛盾关系(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同反对关系(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区别开来了。

弄清楚概念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准确表达思想,正确认识当代社会思潮。

二、具体分析当代社会思潮
一,狭义上理解。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一词的正面使用,是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作过专门说明以后开始的。

他在1886年《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明确指出:“我不能否认,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40年,在这以前和在这个期间,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

但是,绝大部分基本指导思想,特别是在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

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理所当然的。

”[2]以马克思命名的马克思主义,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或者说是由这些基本原理构成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至于个别论断,都不免有这样那样的失误,但这些都不属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构成的科学体系。

二,广义上理解。

马克思主义还包括后人对它的发展,主要指各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与各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根据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加以丰富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三,特指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

指的是由马、恩创立的,由列宁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加以丰富和发展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它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还包括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总书记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对于非马克思主义思潮,至少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假马克思主义。

指的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和错误的理解。

二是反马克思主义。

指的是从根本上敌视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思潮。

三是“其他”非马克思主义思潮。

指的是既不公开赞成马克思主义,也不公然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其他”思潮。

三、区别对待当代社会思潮
第一,对待广义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和“其他”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我们应当持理解的态度。

其一,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是与时俱进的。

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别国共产党人也可以根据本国实际和时代特征,对马克思主义加以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

因此,我们对待别国共产党人取得的一些理论成果,应承认他们根据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所作的一些积极探索,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

其二,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本身就是在吸收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包括资产阶级创造的一切有益成果。

第二,对待假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我们应持批判和反对的态度。

其一,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也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确立和巩固的。

毛泽东说:“马克思主义必须在斗争中才能发展,不但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必然是这样。

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

”[3]
其二,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对待当代各种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应“主动挑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深入分析当代社会思潮的理论内容,分析理论的正误,辨明政治的方向,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批判性和革命性。

同时,我们必须坚决捍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的整体走向和意识形态领域的理论指导地位。

参考文献:
[1]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6
--DOI:10.16653/ki.32-1034/f.2011.06.03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