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图解黑格尔逻辑学2

图解黑格尔逻辑学2

图解黑格尔《逻辑学》第二部分解说词1.图解黑格尔的《逻辑学》,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将黑格尔所著的大小逻辑有机结合为一体,同时展开解说的方法。

整体结构以《小逻辑》为主,观点解说则是根据逻辑关系的属性、形式和特点穿插进行。

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剖析黑格尔的动态分析方法——辩证逻辑规则在认识论的各个环节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无论是《逻辑学》还是《小逻辑》,它讲述的内容都与老子的《道德经》有着直接的联系。

因为老子的《道德经》传入西方之后,西方没有“道”的概念,于是将它翻译为“逻辑”。

黑格尔系统阐述了大道的逻辑,将它从讲道理的形式演变成科学理论的形态,由此形成了辩证逻辑自身发展演变的两个阶段:老子的“大道”是隐藏形式的辩证逻辑,黑格尔将它变为显露形式,理论形式。

2.这是《小逻辑》第二篇:本质论的逻辑结构图。

它也体现出本质两分法,形式三分法,本质和形式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动态论述方法。

从逻辑结构图的内容上看,它比存在论要丰富。

方法同一,内容对立。

方法和内容一体,不可分割开的关系。

这就是辩证逻辑规则的特点。

同样的方法,可以论述不同的内容。

3.这是黑格尔《逻辑学》下卷本质论中的第一部分:作为反思自身的本质。

它的逻辑结构图特点是处在认识论的过程中。

基础是存在论,基础上面的环节是现象。

现象之上还有必然性、规律性。

从存在到现象的把握,属于直接认识过程中的三个环节。

为此,我们用双向箭头标注出它的认识深度。

4.这是对黑格尔阐述的认识论过程进行图解:这一运动被设想为知的道路,即从有开始,进而扬弃有,达到一个有了中介的东西,即本质的道路,便似乎是认识的活动;这种活动,对有说来,好像是外在的,并且与有自己的本性不相干。

《逻辑学》下卷P35.黑格尔指出:本质之所以是本质……,不是由于对它说来是外来的否定性,而是由于它自己的运动,即有之无限运动。

它是自在自为之有……。

《逻辑学》下卷P4这里展示出本质运动的两个层次四种形式。

上面一层是具体运动的两种形式,下面一层则是系统运动的两种形式。

注意:运动过程是动态本质的内涵,它是不可见的连续性的变化形式。

6.本质认识的两个层次表现为存在和关系的属性不同。

由此构成逻辑法的基本特征:直接和间接是两个层次的关系。

三个环节是:Ⅰ、作为在本身以内的规定中的单纯的、自在的本质。

Ⅱ、作为实有而出现,或者说,按照其存在和现象而出现。

Ⅲ、作为与其现象合一的本质,即作为现实。

《逻辑学》下卷P67.本质的和非本质的,属于形式逻辑的分类认识。

它的特点是直观反映。

辩证逻辑把握的是动态的变化和客观规律,其中形式变化用映象表述出来,认识过程用反思表述出来。

反思包含三个环节:建立的反思是形成概念的环节,它是理性认识的属性。

概念的运动是从外在的形式进到内在的本质,即外在的反思和进行规定的反思。

它是认识的两种形式。

8.黑格尔指出:造成本质或非本质东西的,是任何一种外在的场合或考察,因此必须把同一内容时而看作是本质的,时而看作是非本质的。

《逻辑学》下卷P99.映象具有三种形式:知性的映象是认识视角不断变化,导致映象内容不同。

理性分为两种形式:可见的运动和不可见的光波声波运动。

这是具有连续性的自我运动。

它与认识视角变化具有截然不同的属性。

黑格尔在本质论中主要强调理性环节的映象。

10.因此,本质中的变,即本质的反思运动,是一种从无到无并从而回到自己本身的运动。

过渡或变在其过渡中便扬弃了自身;在这过渡中变的他物,不是一个有之非有,而是一个无之无,后者必定是一个无的否定,却构成了有。

——有仅仅作为无到无的运动,这样,它就是本质;本质并不在自身中具有这个运动,而就是这个运动,作为绝对的映象本身,即纯否定性,在它以外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否定它,而它则只否定其否定物本身,那个否定物是只在这种否定中才有的。

《逻辑学》下卷P1511.动态的本质即是矛盾,这是毛泽东在《矛盾论》中阐述的矛盾运动示意图。

它属于知性层次把握的矛盾运动形式,其特点是强调斗争性和转化性。

没有理性环节的层次关系。

12.这是理性环节矛盾运动的示意图,它的鲜明特点是将辩证逻辑揭示的两个层次对立统一规律贯穿到矛盾关系内部。

体现出系统矛盾运动的特点:外部现象矛盾是相互分离的对立统一关系,内部本质矛盾是直接性和间接性不可分割开的一体关系。

由此构成现象和本质两个层次的矛盾是一体的,不可分割开的关系。

13.这种纯粹的绝对反思是从无到无的运动,它对自身作了进一步的规定。

它首先是建立的反思;其次,它造成事先建立的直接物的开端,并且这样它就是外在的反思。

但是,第三,它扬弃这种事先建立,并且由于它在扬弃事先建立之中,同时又在进行事先建立,所以它是进行规定的反思。

《逻辑学》下卷P15反思是进到无限环节把握概念、范畴、规律的认识形式。

它的运动形式呈现出一个圆圈的特点。

14.理性环节认识分为本质和极限两个层次。

本质环节是认识论和辩证法,极限环节是逻辑学、工具论。

具体运动是直接抽象把握的两种形式:产生是从无到有,消失是从有到无。

本质运动是间接抽象把握的两种形式:抽象形式是从无到无,具体形式是有和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即从无到有的产生和从有到无的消失。

15.反思首先是无到无的运动,即是与自身消融的否定。

这种与自身的消融总之是与自身的单纯等同,是直接性。

但是这种融合不是否定过渡为与自身的等同像否定之过渡为它的他有那样,而反思则是过渡作为过渡之扬弃;因为反思是否定物与它本身直接的融合;所以这种消融第一是与自身的等同或说直接性;但是,其次,这种直接性又是否定物与自身的等同,即自身否定的等同;直接性自在地是否定物,是它本身的否定物,它是这个它所不是的东西。

《逻辑学》下卷P1616.由于反思是作为回归那样的直接性,它就是建立;这就是说,当前并没有一个他物,既没有反思从那里出来,也没有反思回到那里去的那样一个他物;所以反思只是作为它自己的回归或否定物。

但是还有一点,即这种直接性是扬弃了的否定和扬弃了的自身回归。

《逻辑学》下卷P1717.总之,直接性只是作为回归而出现,并且是那样一个否定物,即开始的映象,而映象则将被回归所否定。

本质的回归因此就是映象自己对自己的排斥。

或者说,自身反思本质上就是某个东西的事先建立,反思从这个东西出来就是回归。

《逻辑学》下卷P1718.反思的外在性因此与直接物对立,被扬弃了;其自身否定的建立就是它与它自己的否定物,即与直接物的消融,而且这种消融基本上就是直接性本身。

这样,当前外在的反思,就并不是外在的,而同样是直接性本身的内在固有的反思;或者说,当前由于建立的反思而有的那个东西就是自在自为之有的本质。

所以,它是进行规定的反思。

《逻辑学》下卷P2019.这是静态环节本质具有的两个层次、两种形式的逻辑图。

20.康德的菱形结构法是把握过程的基本方法。

它体现了“三分法——过程论”的理论观点,逻辑规则是“三位一体的形式——对立统一律的本质”。

21.因此,建立起来的东西是一个他物,但这样却须绝对保持反思与自身的等同;因为建立起来的东西只是作为扬弃了的东西,作为与自身回归的关系。

《逻辑学》下卷P23这里的他物属于抽象的存在形式,不是直观把握的存在物。

这个他物与自身等同,然而,它是作为扬弃了的东西,作为与自身回归的关系形式存在的他物。

可见,他物在知性环节和理性环节具有不同的规定性。

22.这个逻辑图将黑格尔《逻辑学》把握的运动全过程准确描述出来。

实有指的是存在的形式,非有指的是运动中的形式,这是不断变化的他物,即非有的表现形式。

在实有环节,内部包含自身和他物的矛盾关系,表现形式则是有过渡到非有的形式。

作为非有,它是建立起来的有,是观念中的存在形式,属于现实中的非有或他物。

23.本质关系在开端存在环节表现在实有内部自身和他物的矛盾关系中;实有外部是形式变化,自身关系。

这是纯粹的形式之间的对立统一。

运动环节分为变化过程和变化结果两个方面,其中变化过程环节表现在有和非有两种形式紧密结合为一体;变化结果环节表现在否定过程和否定结果的对立统一关系中。

24.最后,反思规定固然具有自身等同的形式,因此与他物无关,也没有对立;但是,正如对它们较仔细观察所得的结果那样,——或者说,正如它们作为同一、差异、对立而即刻很明白的那样,——它们是相互规定的;由于它们的反思形式,它们是不免于过渡和矛盾的。

因此,一些作为绝对的思维规律而提出来的命题,更仔细地看来,便是相互对立、相互矛盾、相互扬弃的。

——假如一切事物都是和自身同一的,那么,它们就没有差异,没有对立,也就没有根据。

《逻辑学》下卷P29同一、差异、对立是运动环节具有的三种表现形式。

其中同一是无矛盾的形式,差异和对立是矛盾的表现形式。

差异属于形式环节的矛盾,对立属于本质环节的矛盾。

25.这个逻辑图将黑格尔在逻辑关系和矛盾关系上存在的片面性揭示出来。

在逻辑关系环节黑格尔强调了辩证逻辑,忽视和违背了形式逻辑的同一律,否认形式逻辑具有的真理性。

在矛盾关系环节,黑格尔在转化关系上坚持了辩证逻辑的矛盾论,在极限环节的自身关系上否认矛盾关系存在,偏离了矛盾论的学说,陷入形式绝对同一的片面性。

26.黑格尔站在辩证逻辑的角度对同一律和矛盾律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指出矛盾律是同一律的否定的形式。

形式逻辑只是列举出同一律和矛盾律,没有深入到它们之间的关系环节。

黑格尔则揭示了同一律和矛盾律之间的关系,认为矛盾律是同一律发展了的形式,在矛盾律中把握了A与非A的关系,在矛盾命题中同一表现为否定之否定,是包含区别在内的同一。

27.黑格尔的圆圈式停留在概念之间具有的形式联系上,列宁则从抽象的形式进到抽象的本质,用螺旋式取代了圆圈式。

我们则将螺旋式进一步具体化,按照康德构建“理性巴布尔塔”的设想,通过两个层次、两种形式这一思维规律的金字塔形式深入到概念之间的本质联系上,这就是知性观点和理性观点具有的本质区别。

28.康德认为系统认识的逻辑模式是金字塔结构,黑格尔认为是大小圆圈环环相套的形式,列宁则提出螺旋式上升的模式。

这里用直观的图像进行对比。

可以看出,金字塔是系统的模式,圆圈是理性的模式,螺旋式是知性的模式。

29.这种区别是自在、自为的区别,绝对的区别,本质的区别。

——它是自在、自为的区别,不是由于一个外在物而来的区别,乃是自身相关的、即单纯的区别。

《逻辑学》下卷P3730.实有内部包含自身和他有的关系,这种关系与实有之间的关系同一,都属于运动环节中的形式变化。

本质中的矛盾关系其鲜明特征是:矛盾双方同时存在。

运动中的形式变化其特点是矛盾双方顺序出现,是主观思维将两种变化形式联系在一起形成的矛盾关系。

31.黑格尔的思辨哲学从存在环节现象中的矛盾关系上升到运动环节的矛盾关系,但是他没有能够深入到运动的本质环节,把握矛盾是否定性的根源,而是停留在否定性的形式上。

32.在黑格尔看来,自身区别包含四种含义:1 自身区别就是自己否定自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