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第二讲
云南历史文化:悠久· 多元
• 历史上,不同渊源的族群从不同地方迁入云南, 在这片得天独厚的土地上,以险峻的高山、深 切的河谷为自然屏障,在相对封闭、有限互动 的环境里创造和使用着以“口耳承传”为特征 的乡土文化。数千年的时光里,孕育出相互包 容、丰富多样、异彩纷呈的云南民族及其文化。 我们可以把云南民族文化的整个历史演进过程 大致分为五个时期:新石器时期、青铜器时期、 汉晋时期、南诏大理国时期、元明清至近代。
• 居住在南亚热带湿热地区的傣、佤、拉 祜、布朗等民族,防止日晒、透气纳凉、 方便生活和生产活动则成为这些民族服 饰的主要功能。傣族服饰是典型代表。 女子上衣下裙,男子上衣下裤(也有穿 裙),裤管较宽大,用料多数选择浅色、 柔软、较薄、透气性能好的布料,喜穿 凉鞋、拖鞋或光脚。人们将傣族服装归 纳为“五无”,即“帽无顶、衣无领、 裙无腰、裤无档、是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土司即原民 族的首领,流官由中央政府委派。 元朝开始实行的土司制度﹐弊病很多﹐土司对 内残暴统治属民﹐对中央叛服不常﹐骚扰与之 接壤的汉民﹐土司之间也不断发生战争。为了 解决日久相沿的土司割据的积弊﹐明清两朝的 统治者大多主张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即在条件 成熟的地方﹐取消土司世袭制度﹐设立府﹑厅 ﹑州﹑县﹐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
秦开五尺道
•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在云 南设置郡县,开“五尺道”,从四川宜 宾至云南曲靖附近,因路宽仅五尺,故 称“五尺道”。五尺道的开辟沟通了首 都咸阳经四川与云南东部的联系,并委 派官吏入滇治理,使其成为秦帝国组成 部份。
庄蹻入滇
• 据《史记· 西南夷列传》载:“始楚威王 时,使将军庄蹻将兵循江上,略巴、 (蜀)黔中以西。庄蹻者,故楚庄王 苗裔也。蹻至滇池,地方三百里,旁 平地,肥饶数千里。以兵威定属楚。 欲归报,会秦击夺楚巴、黔中郡,道 塞不通,因还,以其众王滇,从其俗, 以长之。”
羊甫双鹿穿鞏铜斧
羊甫曲柄曲援铜戈
羊甫铜鼎 羊甫双耳铜斧
羊甫铜壶
羊甫遗址出土古玉珠
李家山虎牛铜案
动 物 储 贝 器
狩猎铜鼓
青铜储贝器
祭祀场景
汉晋时期
•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征服滇池地区设置益州 郡。从此,云南和内地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 联系越来越密切,汉文化也越来越多地传到了 云南。汉武帝在云南设立郡县以后,有组织的 移民、征戍屯边的将士纷纷进入云南。东汉时 期又在云南西部地区设立永昌郡,在滇池地区 和滇东北地区开设学校;蜀汉时期对南中地区 的平定和开发;隋文帝派史万岁率大兵入滇; 唐初对云南各部的平定或招抚。这些事件都对 云南社会历史的演变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南诏大理国时期
• 公元8世纪初到13世纪中叶,云南境内先 后出现了南诏、大理国两个主要政权。其 强盛时,疆域“东据爨,东南属交趾,西 摩伽陀,西北与吐蕃接,南女王,西南骠, 北抵益州,东北际黔巫”。南诏由乌蛮、 白蛮建立,大理国由白族先民建立,但其 境内却有多种部族,还有汉族。南诏、大 理国统治者认可各民族、部族首领的特权, 吸收他们参与政务,并联姻。
新石器时期
• 元谋人化石的发现,证明云南是人类最早的起源 地之一。新石器时期是云南文化的一个大发展时 期,迄今考古工作者已在30多个县市100多个地 点发现了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考古学界一般把 云南新石器文化分为八个地区八种文化类型: • 滇池地区——石寨山类型;滇东北地区——昭通 闸心场类型;滇东南地区——麻栗坡小河洞类型: 滇南、西双版纳类型——曼蚌囡类型;金沙江中 游地区——元谋大墩子类型;洱海地区——大理 马龙类型;澜沧江中游地区——云县忙怀类型; 滇西北地区——维西戈登类型。
• 同一种民族,居住在山地的与居住在坝区的民族 服饰有明显差别。山区全年气温比坝区低,偏于 冷凉,气候变化大。例如,常见白族服装只适合 坝区气候,住在海拔较高的洱源西山白族,为抵 御寒冷,身上常年披羊皮。大理山区高海拔地带 的彝族,绝大多数人都常年披着整张羊皮做成的 羊皮褂,女的还有一个既作为护腰又当做饰物的 圆形绣花白团毡。楚雄也有相似的情况,住在坝 区的汉族、回族、白族等民族,服装用料和款式 同昆明、大理坝区的民族近似;住在山区的彝族 身上必须有一件羊皮褂或一张首尾俱全的羊皮。
• 云南海拔最高达6740米,最低只有76.4米。从西北向 东南分为横断山脉区、云南高原区和滇南山间盆地区。
• 横断山脉区高山大河依次展开为:高黎贡山、怒江、碧 罗雪山、澜沧江、大雪山、金沙江、玉龙山。谷底一般 1500至2000米,山岭则常高达4000多米。北纬26度 以南,滇南帚形山系:雪山、帮马山、无量山和哀牢山; 其间河流有:怒江、澜沧江、把边江、元江。 • 哀牢山和元江河谷以东为云南高原,大部分地面海拔在 1400—2200米,向南渐低。 • 云南最南部,东起富宁西至芒市、盈江为滇南山间盆地 区。海拔多在1500以下。元江、澜沧江、怒江、及龙 川江谷地海拔多不到800米,下游多在300—500米。
腊玛古猿
元谋人
• 大约170万年前,原始人群时期的人类 就生活在中国大地上。云南元谋人是我 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猿人。 到新石器时代,居住在滇池、洱海附近 的人们,已能使用石斧之类简单的生产 工具,从事原始的农业生产,有些地方 的人还会建造简易木结构房,并逐渐形 成较大的村落。
青铜器时期
益州郡
• 元封二年(前109年),汉武帝发巴蜀兵,以 郭昌、卫广两将军统率,击灭劳浸、靡莫, 兵临滇池,滇王降服,归顺汉朝,汉在滇 池地区设益州郡。“赐滇王王印,复长其 民。” • 益州郡治在滇池县(今晋宁),下设24个县。
滇 王 之 印
诸葛亮平定南中
• 刘备死后,南部益州大姓雍闿、孟获等杀太 守反蜀投吴。在其煽动下,牂牁太守、越巂夷王 皆起兵响应。建兴三年(225年)春,诸葛亮率兵 南征,诸葛亮自率主力由西路奔击越巂。此时, 由益州来援的雍闿为越巂部属杀死,孟获代其为 王。诸葛亮乘其内部矛盾,一举攻下越巂,孟获 南逃。诸葛亮渡过泸水,跟踪追击。俘虏孟获后, 又复纵之,再战再俘,终使其诚心归降。南中益 州、永昌、越巂、牂牁四郡俱平。诸葛亮任命孟 获等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官吏,使其向朝廷贡献 金银、耕牛、马匹等,并征调善弩勇士为军。
• 云南青铜器时期云南文化得到高度发展。经测 定,海门口文化距今约3100多年。海门口遗 址标志着古代云南进入了文明时代。云南青铜 文化的消歇以晋宁石寨山古墓群第四类型墓的 年代为代表,相当于西汉晚期。云南青铜文化 遗址分布广泛,突出的有:剑川海门口、楚雄 万家坝、祥云大波那、剑川鳌凤山、江川李家 山、安宁太极山、晋宁石寨山、昆明官渡羊甫 头等文化遗址。迄今,在全省八十多个县、二 百二十多地点发现青铜器文化遗址。
• 这里既是“植物王国”、“动物王国”, 又是“有色金属王国”。多样的气候、丰 富的物产和众多的高山河谷,云南自古以 来就是人类生息繁衍之地,民族迁徙的走 廊。
云南地理与民族服饰景观
• 首先,地理环境使民族服饰景观呈现出 多样性特点。由于所处的生态环境差异 较大,使云南省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民 族呈现出不同的服饰景观。各个少数民 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服饰,不同的服 饰具有不同的外观特征。总的来说,高 寒山区的民族服饰以厚实、粗糙为特征; 坝区与河谷的民族服饰则以轻盈、秀美 为基调。
墓地总面积4万余平方米, 发掘面积10700平方米, 清理滇文化墓葬488座, 东汉时期墓葬36座。滇文 化墓葬分大、中、小三种, 均为竖穴土坑墓,多腰坑, 部分有脚窝,生、熟土二 层台。大、中型墓均有棺 椁。叠葬最多达五层,另 有合葬、丛葬及殉葬。随 葬品有青铜工具、兵器、 农具和大量漆木器、玉石 器、金银器等4千余件。
• 再次,地理环境对民族服饰的功能也有 影响。例如滇西北地区气候寒冷,御寒 保暖成为这些地区民族服饰的主要功能。 俗语道:“身穿万件,不如腰系一线”, 衣服上普遍都系一根带子。藏族、傈僳 族的衣服长、大、厚实;相邻而居的白 族、普米族、纳西族、彝族,穿棉、麻 布衣的同时,也普遍用自织的毛褐做上 衣或外褂,外面再披羊皮或羊毛毡;普 米族、纳西族腰部系牛肋巴花毛织腰带, 既防寒又增加美感。
• 云南高原地形复杂,气候千差万别,俗话 说“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
• 滇西北地区位置偏北,海拔较高,全年偏 于寒冷;滇中、滇东、滇西地区纬度和地 势适中,气候较温和;滇南、滇东南地区 纬度和海拔都较低,气候偏于炎热。就具 体地域来说:山顶积雪严寒,山腰冷凉; 山麓温和,坝子偏暖,江河谷底炎热。
• 在气候较温和的滇中、滇东和滇西部分地 区,冬季较短,全年多数时间为气候宜人 的春秋季,因而居住在这些地区的坝区民 族衣着一般比较简洁,上衣下裤,外加坎 肩,多用棉、麻布料,住在山区偏冷地带 的民族则加披羊皮或毡。典型者如大理白 族。白族环洱海而居,四季温和。白族女 子一般穿右衽姊妹装,外罩一件坎肩,系 围腰,下穿长裤,头饰扎染巾和白毛巾, 用长辫缠绕压住。一年中大多数时间都如 此穿戴,冬天才需增加一定的御寒装备。
云南地理历史文化 与民族服饰
教学目标
• • • • 认识云南自然地理的边缘性及多元性特征; 掌握云南自然地理与民族服饰之间的关系; 认识云南历史文化的悠久性及多元性特征; 掌握云南历史文化与民族服饰之间的关系。
云南自然地理:边缘· 多元
•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横跨864.9公里, 纵长990公里。土地面积39.4万平方公里, 总人口3989.63万人。东与贵州省、广西 壮族自治区为邻;东北面以金沙江为界, 与四川省隔江相望;西北紧靠西藏自治区; 西面与缅甸接壤;南部和老挝、越南毗邻。 国境线4061公里,是全国陆地边界线最长 的省份之一。
• 其次,地理环境对服饰的用料和形制产生 直接的影响。各民族选择的服饰面料和款 式都与所处的生态环境相适应。滇西北畜 牧业较发达,能确保羊皮和羊毛、耗牛毛 用于人们衣装的需求,衣服加工基本由各 家自己完成。其他地区各民族以麻、棉等 天然纤维布、织锦、土布来缝制衣服。西 双版纳等热带地方,至今尚有利用天然植 物制作的树皮衣,一般用棕树和箭毒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