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节 物流配送中心的起源和发展.

第二节 物流配送中心的起源和发展.


• 3、道路交通发展的因素
• 道路交通发展的因素,货物运输时间的缩 短,改变了物流结点的布局和规模,小仓 库消失,分布在交通枢纽、城市边缘的设 备先进的配送中心出现。
• 4、追求物流成本降低的因素
• 1)通过效率化的配送来降低物流成本。
• 2)利用物流外包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 3)借助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控制和降低物 流成本。 • 4)加强企业职工的成本管理意识。
• (3)欧洲现代物流配送的发展状况 • 在欧洲许多国家,尤其是德国,物流配送是指按照用 户的订货要求,在物流据点进行分货、配货以后,将配好 的货物送交收货人的活动。德国的物流配送产业是第二次 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现代科技的兴起和经济的高速发展而 逐步发展起来的。特别是近10年来,德国的物流配送已经 摒弃了商品从产地到销地的传统配送模式,基本形成了商 品从产地到集散中心,从集散中心(有时通过不止一个集 散中心)到达最终客户的现代模式。走遍德国,可以说德 国的物流配送已经形成了以最终需求为导向,以现代化交 通和高科技信息网络为桥梁,以合理分布的配送中心为枢 纽的完备的运行系统。图1.3是德国最大的邮购公司—— 万乐(Quelle)的配送中心,其隶属于Karstadt Quelle集 团,是欧洲最大的百货邮购集团公司,设施先进,网络遍 布世界。
• 4)加强企业职工的成本管理意识。
• 把降低成本的工作从物流管理部门扩展到企业的 各个部门,并从产品开发、生产、销售全生命周 期中,进行物流成本管理,使企业员工具有长期 发展的“战略性成本意识”。
• 5)对商品流通的全过程实现供应链管理。使由生 产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销售企业、消费者组 成的供应链的整体化和系统化,实现物流一体化, 使整个供应链利益最大化,从而有效降低企业物 流成本。
• (1)美国现代物流配送的发展状况
• 20世纪初,由于汽车的普及和公路建设的快 速发展,缩短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消 费者有了更大范围的选择。同时实行大规模生产 的制造商已经在美国经济中出现,美国的城市开 始发展,许多农民放弃了农场而加入到城市的工 厂当中,城市化进程加快,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提 高。
第1章 物流配送中心运作管理概述
• 1.1 物流配送中心的概念及功能 1.2 物流配送中心的起源和发展 1.3 物流配送中心与连锁经营 1.4 物流配送中心组织管理体系
第二节 物流配送中心的起源和发展
一、配送中心的发展历史
• 配送中心是在仓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保管 仓库 流通 仓库 配送 中心
• 追溯历史,很多学者认为配送中心是在仓库基础 上发展起来的。仓库的功能,几千年都是作为保 管物品的设施: • 《现代汉语词典》;仓库——“储藏粮食和其他物 资的建筑物”完全是一个静态的功能。 • 《中国物资管理词典》:仓库——①专门集中贮存 各种物资的建筑物和场所;——②专门从事物资 收发保管活动的单位和企业。 • 从收、发两方面赋予了仓库一定的动态功能。但 是,这些定义完全没有包含配送的本质内涵,所 以,有不少学者把配送中心直接解释成仓库显然 是不妥当的。
• 3)借助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控制和降低 物流成本。 • 在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下,企业的成本控 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往往不易也不可能 实现各个环节的最优控制。企业采用信息 系统一方面可使各种物流作业或业务处理 能准确,迅速的进行;另一方面通过信息 系统的数据汇总,进行预测分析,可控制 物流成本发生的可能性。
• 5)对商品流通的全过程实现供应链管理。
• 1)通过效率化的配送来降低物流成本。
Hale Waihona Puke • 企业实现效率化的配送,减少运输次数,提 高装载率及合理安排配车计划,选择最佳的 运送手段,从而降低配送成本。
• 2)利用物流外包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 降低投资成本 企业把物流外包给专业化的 第三方物流公司,可以缩短商品在途时间, 减少商品周转过程的费用和损失。有条件的 企业可以采用第三方物流公司直供上线,实 现零库存,降低成本。
• (2)日本现代物流配送的发展状况

在日本,零售业是首先建立先进物流 系统的行业之一。便利店作为一种新的零 售业迅速成长,现已遍及日本,正影响着 日本其他的零售商业形式。这种新的零售 业需要利用新的物流技术,以保证店内各 种货物的供应顺畅。
• 日本的物流配送具有以下特点: • 第一,分销渠道发达。许多日本批发商过去常常把自己定 位为某特定制造商的专门代理商,只允许经营一家制造商 的产品。为了保证有效地供应商品,日本许多物流公司不 得不对原有的分销渠道进行合理化改造,更好地做到与上 游和下游公司的分销一体化。 • 第二,频繁、小批量进货。日本的物流配送企业的很大一 部分服务需求来自便利店,便利店依靠的是小批量的频繁 进货,只有利用先进的物流系统才有可能发展连锁便利店, 因为它能使小批量的频繁进货得以实现。 • 第三,物流配送体现出共同化、混载化的趋势。共同化、 混载化的货物配送使原来按照不同生产厂、不同商品种类 划分开来的分散的商品物流转变为将不同厂家的产品和不 同种类的商品混合起来配送的聚合商品物流,从而得以发 挥商品物流的批量效益,大大提高了配送车辆的装载率。 • 第四,合作型物流配送。
• 日本“西友”公司是一家实行正规连锁的 综合性大型零售企业,有店铺206座,职工 2万人,为了满足遍及全日本的连锁店铺销 售需要,西友公司建立了八处配送中心, 承担本公司以及邻近地区其他店铺的进货、 集配和送货任务,其中最大的东京府中配 送中心要供应130个店铺。
• 这些配送中心都受公司物流部的直接领导, 拥有常温,低温储藏设施及运输工具,为 本公司连锁店无偿服务,为公司外的店铺 送货要收取费用。通过配送中心向各地店 铺发送的商品分为两类:一部分是基本商 品,包括日常用品,大约占总数的85%。 另一部分是特性商品,如北海道多雪,防 寒及雪上活动的用品需求较多,再如一些 带有历史文化传统特征的商品,大约占总 数的15%。
• 日本国土不大,又具有发达的高速公路网 络,为物流的畅通创造了有利条件。从位 于东京的府中配送中心,用大吨位的集装 箱卡车和冷藏车向各地的分中心送货,除 运离日本本土的冲绳外,其他地区当日都 可到达。 • 各地配送中心为店铺送货就更加方便及时 了。为营业方便起见,运输大都在夜间进 行,将商品送到店铺门前。
二、配送中心兴起的背景
• 大生产、大流通形势的形成; • 市场竞争加剧,大多数商品市场呈现买方市场格局; • 推动式生产和供应向拉动式生产和供应转变,使客 户对服务的内容、时间和服务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 • JIT模式和“零库存”思想对企业经营产生了巨大 的影响,从而产生了对配送中心的需求; • 社会对物流合理化的要求。通过配送中心减轻了对 城市交通、环境和安全的压力。 • 连锁超市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是推动配送发展的最大 动力。
• 在七十年代石油危机之后,为了挖掘物流 过程中的经济潜力,物流过程出现了细分, 再加上市场经济体制造就的普遍的买方市 场环境,以服务来争夺用户的竞争的结果, 企业出现了“营销重心下移”、“贴近顾 客”的营销战略,贴近顾客一段的所谓 “末端物流”便受到了空前的重视,配送 中心就是适应这种新的经济环境,在仓库 不断进化和演变过程中所出现的创新的物 流设施。
• 超市、仓储超市、连锁商业、专卖店等出 现,贴近顾客、低价销售的营销方式使得 配送中心应运而生。
四、国外配送中心发展现状和趋势
•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西欧国家和日本这 些经济发达国家,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商品流通 的物流合理化需要,在仓储、运输、批发等企业 的基础上发展了众多形态各异的配送中心,并逐 渐形成两大模式:一是作为独立的企业而存在并 提供社会化配送服务的,被称为共同配送模式; 另一种是作为企业集团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以 保障集团内部生产和流通业务需求的,被称为集 团内部型模式,如沃尔玛集团高效的配送中心。
• 保管型仓库:多处于生产领域,贮存物资 包括原材料、配件、半成品和产成品,库 存周转率低。 • 流通型仓库:多处于流通领域,如批发商 或分销商仓库,保管物资多为产成品形态, 库存周转率较高
• 配送中心:只具有少量库存,甚至不具有 库存,周转率最高,不仅有物流职能,还 有商流职能;不单单具有保管职能,还有 进货、接受订货并按订单配货、流通加工, 并按用户要求配送上门的功能。

现代社会中产业的复杂性、需求的多样性 和经济总量的空前庞大,作为生产过程的 延续,决定了流通的复杂性及多样性。这 种状况又决定了流通中心复杂性及多样性, 流通中心各有侧重的职能,再加上各个领 域、各个行业自己的习惯用语和相互之间 的用语不规范的缘故,也就决定了出现各 种各样的叫法,如集运中心、配送中心、 存货中心、物流据点、物流基地、物流团 地等等。

在社会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经济的发展,生产总量 的逐渐扩大,仓库功能也在不断地演进和分化。在我国, 早在闻名于世的中华大运河进行自南向北的粮食运转时期, 就已经出现了以转运职能为主的仓库设施,明代出现了有 别于传统的以储存、储备为主要功能的新型仓库,并且冠 以所谓“转搬仓” 之名,其主要职能已经从“保管”转 变为“转运”。在新中国建国以后,服务于计划经济的分 配体制,我国出现了大量以衔接流通为职能的“中转仓 库”。 中转仓库的进一步发展和这种仓库业务能力的增 强,出现了相当规模、相当数量的“储运仓库”。
• 5、城市经济发展的因素
• 城市经济发展的因素,城市经济规模的扩 大需要较大的物流场所与之适应;由于地 价昂贵、交通不畅、环保等原因,城市中 心仓库从市内迁出,配送中心应运而生。
• 6、科学技术发展的因素
• 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物流技术 • 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得配送中心有了技术支 持
• 7、交易形式变化的因素

在外国,仓库的专业分工,形成了仓库的 两大类型,一类是以长期贮藏为主要功能 的“保管仓库”,另一类是以货物的流转 为主要功能的“流通仓库”。
• 流通仓库以保管期短、货物出入库频度高 为主要特征,这和我国的中转仓库有类似 之处,这一功能与传统仓库相比,有很大区 别。货物在流通仓库中处于经常运动的状 态,停留时间较短,有较高的进出库频度。 流通仓库的进一步发展,使仓库和联结仓 库的流通渠道形成了一个整体,起到了对 整个物流渠道的调节作用,为了和仓库进 行区别,越来越多的人便称之为物流中心 或流通中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