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制压力容器焊缝返修和修补工艺规程
1、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焊缝返修和修补的操作工艺要求。
本规程适用于碳素钢、低合金钢、不锈钢制造的压力容器焊缝返修和修补工作。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规程中引用而构成为本规程的条文。
在规程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改,使用本规程的各方面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质技监局锅发[ 1999 ]154号压力容器安全技术检察规程
GB150—1998 钢制压力容器
HG20584—1998 钢制化工容器制造技术要求3、焊缝返修
3.1焊缝经检验后如发现有列不允许存在的缺陷时,允许返修。
3.2焊缝多次返修会降低焊缝质量且增加成本,故力求一次返修合格,同一部位(指焊补的填充金属重叠的部位)的返修次数不宜超过两次,如超过两次,返修前应经制造单位技术总负责人批准。
3.3焊缝的返修工作必须经由锅炉压力容器焊工考试合格,并有经验的焊工担任,返修工艺措施应得到焊接责任工程师的同意,超过2次以上的返修,应将返修的次数、部位、返修后的无损检测结果和技术总负责人批准字样记入压力容器质量证明书的产品制造报告中。
3.4返修前应对缺陷性质、形状和位置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制定方案后才能返修。
3.5返修焊工应根据检验科返修通知单和无损检测测定划出的缺陷位置,在正确无误的情况下才能返修。
3.6返修时采用碳弧气刨或砂轮打磨等方法来清除焊缝缺陷。
磨至金属。
3.9对于不要求抗晶间腐蚀的不锈钢,允许采用碳弧气刨清除缺陷,刨后应打磨去除渗碳层,对于某些不能使用碳弧气刨清除缺陷的不锈钢,应用其它方法清除缺陷。
3.10返修时应选用的焊接材料,焊条烘干温度比原烘干温度适当提高20℃。
3.11有预热要求的产品返修前同样要预热温度适当提高30~50℃。
3.12要求焊后热处理的压力容器,一般应在热处理前进行返修。
如在热处理后返修,返修后应再做热处理。
3.13压力试验后需返修的返修部位必须按原要求经无损检测合格。
由于焊接接头
或接管泄漏而进行返修的,或返修深度大于1/2壁厚的压力容器,还应重新进行压力实验。
3.14焊工在返修时应严格执行工艺参数,认真负责,仔细施焊。
层间应仔细检查,引弧、收弧处必要时可引弧和收弧板。
3.15不锈钢返修时应严格控制层间温度,一般不应超过60℃。
3.16有抗晶间腐蚀要求的奥氏体不锈钢钢制压力容器,返修部位仍需保证原有要求。
3.17返修后,应对返修部位焊缝进行修磨,使其外形与原焊缝基本一致。
3.18焊工应在返修部位规定的位置上打上焊工钢印,对于有防腐要求的不锈钢制压力容器不得在防腐面采用硬印作为焊工的识别标记,只能用色笔写上焊工钢印。
3.19焊缝返修后,经外观检查合格后,必须按原规定进行无损检测。
4、修补
4.1在压力容器上焊接的临时吊耳和拉筋的垫板等割除后的焊疤必须打磨平滑,并应按图样规定进行渗透检测或磁粉检测,确保表面无裂纹等缺陷。
打磨后的厚度应小于该部位的设计厚度。
4.2制造中应避免钢板表面的机械损伤。
对于尖锐伤痕以及不锈钢容器防腐蚀表面的局部伤痕、刻槽等缺陷应予修磨,修磨范围的斜度至少为1:3。
修磨的深度应不大于该部位钢材厚度δ的5%,且不大于2mm,否则应予以焊补。
4.3对于复合板的成形件,其修磨深度不得大于复层厚度的3%。
且不大于1mm 否则应予焊补。
4.4焊缝及其毗邻区域的表面缺陷,包括咬边、裂纹等,应采用砂轮打磨清除。
清除后的剩余截面厚度(不计入焊缝凸起高度)如不小于计算厚度和包括腐蚀裕量在内的必要裕量之和,允许不作焊补,但应打磨平整,与周围焊肉或母材光滑过度,否则应予焊补。
4.5焊补的具体要求和方法按HG20584-1998《钢制化工容器制造技术要求》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