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9767 基础教育概论

29767 基础教育概论

1、掌握教育的含义及其定义方法;分析学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的定义区分为三种——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

规定性定义:“创制的”定义,是作者自己所下地定义,要求这个被界说的术语在后面的讨论中,始终表示这种规定的意义。

描述性定义:是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说。

纲领性定义:是说教育应该怎样,是描述性定义和规定性定义的混合。

从广义上说,凡是以教与学为活动形式,有意识的促进人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

从狭义上说,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身心得到发展的活动。

主要指学校教育,也包括函授教育、刊授教育等。

2、分析教育的构成要素和形态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包括目的、内容、方法、手段、组织形式、环境)教育的形态: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划分: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依据实施教育的机构划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职业组织教育、文化组织教育、社区教育3、教育的语言主要由三种形式构成:教育术语、教育口号、教育隐喻教育口号是“主情”的,教育术语是“主知”的,教育隐喻是介于两者之间的。

教育口号的特点:简约性、情绪化、导向性、明显的价值倾向教育含义的隐喻举例:塑造、雕琢接生(苏格拉底)、生长(杜威)第二章1、理解教育起源的不同观点:勒图尔诺“生物起源论”,孟禄“心理模仿说”,恩格斯“劳动起源论”教育产生的条件:人类自觉意识的形成、语言的产生、必须具有一定的经验、在大脑中建立起对一系列事物的联系、集体活动的出现2、明确陈述学校的历史发展进程;一、学校的萌芽——“青年之家”(母系氏族社会)二、学校的产生(中国夏商时期设立“校”“”“序”,世界范围内最早的是苏美尔学校)三、学校的发展(17世纪,文科中学的出现,现代意义上的学校已经形成,以古典人文主义教育为特征,忽视自然学科,18世纪初,与文科中学相对的实科中学出现,它注重自然科学和现代语文的教学,是贫民化的学校。

18世纪后,学校形成相对完整的系统,19世纪下半期,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系统在西方基本形成。

)学校应该具备下列条件:1、严格的入学规定;2修业年限的规定;3分年级教学;4、有明确的课程方面的要求;5、有严密的管理制度;6、有较为固定的专职教学人员;7、有较为固定的教学场所.3、思考学校未来发展的趋势。

学习网络:学习资料、设施、设备的网络;有技能的人员相互交流的网络;选择学习伙伴的网络;教育专家的网络“非学校化理论”教育思潮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其代表人物是伊里奇《非学校化社会》《非学校化以后是什么》、赖默《学校已经死亡》2、教育传统与文化传统之间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两者是交织在一起的。

文化传统差异是教育传统差异的根源,而教育传统又使得文化传统间的差异继续存在或强化。

3、我国教育传统的主导性思想是儒家的思想。

4、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

5、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学以致用”并不是指实际的功用,或实利上的追求,而更多的是指个人的修养,即将所学的伦理规范运用于生活实际,将修身的要求落到实处。

6、博雅教育史西方文化中最早的教育学说。

它源于古希腊。

也称自由教育、普通教育、文雅教育。

7、七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文法、修辞、辩证法东西方教育传统存在许多共同之处,比如在古代教育中,都过多地使用惩罚,将惩罚特别是体罚作为促使受教育者听命的主要手段。

第四章1、教育理论中的两条基本规律:一是教育受人的发展所制约,二是教育受社会发展所制约。

前者反映教育的心理基础问题,后者反映教育的社会基础问题。

2、育受人的心理发展包括两点:一、教育受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所制约,表现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共性(一般性),二、教育受人的发展的差异性所制约,表现为人的身心发展的个性(特殊性)。

3、亚里士多德曾把人的灵魂区分为植物灵魂、动物灵魂、理性灵魂。

4、关于人的发展阶段的理论,有3个最为著名。

一是皮亚杰的发展认识论,二是埃里克森的精神分析理论,格赛尔的成熟理论,此外还有赞科夫的“教育与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㈠皮亚杰区分的儿童认知发展的四阶段:(0-2)感知运动阶段,(2-7)前运算阶段,此阶段儿童在思维上有不可逆性的特点,(7-11)具体运算阶段,这阶段出现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

思维具有可逆性。

(11-15)形式运算阶段。

㈡埃里克森的精神分析理论是建立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基础上的,但他更为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强调社会环境和社会文化遗产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0-1)信任对不信任(2-3)自主对羞怯、怀疑(4-5)主动对内疚(6-11)勤奋感对自卑感(12-18)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㈢格赛尔的成熟理论研究表明在儿童还没有达到明显的成熟准备之前,经验的训练是收效甚微的。

5、心理发展阶段的理论意义:第一,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的接受能力;第二,教育要依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过程循序渐进;第三,要抓住受教育者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适时施教;第四,教育要给学生的心理发展以积极的支持6、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认知发展的个别差异;认知风格的个别差异;智力上的差异;7、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因素分析,心理学界的分析有:1、遗传决定论(英*高尔顿);环境决定论(华生);会合论(斯通);相互作用论(皮亚杰等);8、教育在人的心理发展中的作用:1、定向;2、强化;3、加速第五章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特点有三:第一,在活动的目的上,教育是以培养人、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指向的;第二,在活动的形式上,教育是以教与学为外在表现形式的;第三,在活动的诶荣上,教育是以传递知识经验等为载体的。

2排,任用各级行政与教学人员;学校内部由校长、教导主任、教师、职工及学生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他们在各自的群体中,占据着一定的职位,享有这一定的权利,并担负着一定的义务。

3、班级是一种严整的社会体系帕森斯的观点认为,任何社会体系必须具备四个基本条件:适应、目标达到、整合、潜在的模式维持盖兹尔的班级社会体系模式指出,在社会体系中表现社会行为,受两个因素影响,一为制度方面的因素,一为个人方面的因素,前者属于团体规范层面,后者数以个人情意层面。

4、教育的社会属性的各种论争:生产力说,上层建筑说,双重属性说,多重属性说,社会实践说,特殊范畴说等等。

其中特殊范畴说别具特色,力图从更为广阔的视角来分析问题,提出了一些令人深思的观点。

5、论述教育与社会的基本关系:教育受社会形态制约,教育受社会阶级制约。

鲍尔斯和金蒂斯的《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对应原则”伯恩斯坦的中产阶级的儿童“精制的语言规则”,工人阶级的儿童“限制的语言规则”爱格斯顿分析,研究范式分为三类:前社会范式,主流社会范式,新范式第六章1、分析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在《我的教育信条》《民主主义与教育》等一系列著作中,杜威阐述了他的教育主张,他认为,真正觉得真正的教育是与儿童的生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育不是吧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或青年去吸收,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

教育既然就是儿童生长本身,就是儿童的本能展开和经验的改造、改组过程,所以也就没有什么目的可言了。

缺陷:第一,把教育活动所产生的效果与教育目的混同起来。

第二,把教育过程与教育目的混同起来。

第三,把生长与进步混同起来。

2、教育目的的特定:抽象性(一般性)、预期性(理想型)、终极性(不可及性)3、良好教育目的的特征:一、教育目的应能与实际的教育情境紧密相联二、教育目的的确定应能与社会所要求的人才培养标准紧密相联三、教育目的要具有在教育活动中的得到检验的可能性4注重使受教育者怎样生活;一边,注重的是社会伦理的一方面要、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的人5、区分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培养目标、教育方针教育目的: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一般包括素质和职司教育目标:指教育过程中的一系列发展目标体系,这一层次的目标,按照学生身心发展顺序加以组合,是实现培养目标的直接依据和评价标准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育方针:对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所提出的要求6、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一、教育目标的分类: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

认知领域包括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情感领域包括接受、反应、价值化、组织、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动作技能领域包括知觉、定向、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二、教育目标的编制程序选择、分类、分析、具体化三、教育目标的要求第一,教育目标陈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反应的是学生在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行为变化;第二,教育目标的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尽量避免用含糊的不切实际的语言第三,教育目标的陈述应反应学习结果的层次性第七章1、掌握中西方教育制度的历史沿革;西方教育制度的历史沿革:一、初始阶段(18世纪中—19世纪中)英、德、美“贝尔——兰卡斯特制”:教师传习导生以知识,再以导生分组进行教学,解决了师资匮乏的问题,但教育质量难以保证二、形成阶段(19世纪中—第二次世界大战):摆脱宗教控制,进一步向符合社会实际就业需要的实用、功利的方向发展,职业教育范围扩大,种类增多欧洲:双轨制,一轨是供贵族等有闲阶级享用,发展自上而下;一轨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美国:单轨制,有利于教育逐级普及苏联:分支制,介于前两者之间三、高度制度化阶段(二战后至今)欧洲高等教育形成了独特的“二元制”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历史沿革:第一阶段:现代学校的产生(1862年,京师同文馆最早创办的外国语学堂和采西方教学制度的现代学校)第二阶段:现代学制的厘定1902年,壬寅学制未施行1904年,癸卯学制标志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标志中国教育开始向现代化迈进1922年,壬戌学制又陈六三三学制,我国教育走上现代化的发展轨道2、分析义务教育的特征与问题;义务教育:是国家根据法律规定,对所有一定年龄范围内的儿童,免费实施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特性:强制性,普遍性问题:一、有关法规贯彻不力,法规体系不完备;二、教育投入总量不足,义务教育资金严重短缺;三、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四、义务教育师资队伍质量不高3、德国是推行义务教育最早的国家。

4、理解终身教育的含义与实施。

20世纪60年代以来,终身教育是最有影响的教育思潮。

终身教育的含义:是人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个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

终身教育产生的背景:社会变化加速、科学知识和技术进步、人口的增长、闲暇时间的增多终身教育的特定:民主性、形式多样性、连贯性、自主性终身教育必须确定五个关键问题:一、对象是谁二、由谁来进行三、内容是什么四、目的是什么五怎样实施终身教育的目的:一、鼓励受教育者的自我发展,培养他们的自治能力二、养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学习的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