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楼梦》的悲剧世界摘要:《红楼梦》本名《石头记》,是我国清代的一部白话小说,主要以贾府的种种变迁为主线,贾府内的各种家常琐事穿插其中。
其中的主人公贾宝玉本来是一块女娲没有用于补天的顽石,但他不甘长处“山青埂峰下”的寂寞,空空道人相携来到尘世。
他经历了“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爱情婚姻悲剧,目睹了“金陵十二钗”等女儿的悲惨人生,体验了贵族家庭由盛而衰的巨变,从而对人生和尘世有了独特的感悟。
关键字:封建社会命运悲剧一、悲剧的社会背景故事发生在清代,一个封建的朝代里。
在人们封建的思想里,一撮超越世俗的人的命运注定是悲剧的。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女子的地位是极其低微的,而在家父中的宝二爷去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这种观念是对传统的一个巨大的颠覆,但是一个人毕竟颠。
但是一个人终究是颠覆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
封建的社会背景下,贾宝玉避免不了主子与奴婢之间的等级差别;封建的社会背景下,贾宝玉逃不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封建的社会背景下,贾宝玉逃不掉科举考试的枳楛。
二、以女性为主题的小说,本生就是一个悲剧中国封建的封建的观念中,一直是以男尊女卑,大多的男性,甚至一些上层的女性,都将女子作为一种附庸,可任凭处置。
在《红楼梦》中,香菱便是一个活生生的案例。
从小被拐子骗走,十二三岁又被卖给薛蟠为妾。
在这里,女孩是一种商品,是可以买卖的。
毕竟书中所写,不能完全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即使书中出现了见宝玉这样视女孩为清水的一位公子,但是社会始终是不会承认这样一个观点的。
书中没有出现救世主似的人物,当然就没有就女孩于水火的英雄,于是所有人都被封建的社会所愚弄。
三、男多女少造成的悲剧《红楼梦》将女性作为书中的人物主体,所谓男多女少,并不是指男女比例不均衡,而是真正尊重女性的人太少了。
书中虽有众多的男性角色,只有宝玉一人将女孩定义为“水作的骨肉”,当然能够女孩打成一片的就只有宝玉了。
这便造成了所谓男多女少的尴尬局面。
宝玉生的面容俊俏,很是讨人喜欢,因此不免有女孩子为其争锋吃醋。
最突便是黛玉与宝钗之间的过节。
黛玉深感寄人篱下的苦楚,宝玉与黛玉从小一同长大,感情深厚。
而且黛玉又是一个心机很重的人,一见到宝玉与宝钗亲近,就倍感不悦。
她从来都是身体虚弱,在这样的一次又一次的风波里,自然积怨成疾。
四、贾府内各种人物命运的悲哀(一)宝玉的悲哀宝玉本来不属于这个世界的,它的使命用来补天的,但是女娲并未让其完成她的使命,仿佛是愚弄他似的将他留在了这世界上,而他偏偏又要来尘世体验一番,于是,一个本不属于贾府的人来到了贾府,这必然会引起波澜的。
宝玉的出生也确实奇怪,他衔玉而生,与众不同。
宝玉的出生也暗示了一种文人的才华得不到施展的悲哀。
当一个人失去了他的社会价值的时候,他存在于这个社会上,只会添乱。
整部《红楼梦》便讲的是这样一个多余者的悲哀。
贾府得了这么一个衔玉而生的孩子,在表面上看来是件好事,从哲学的观点来说,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宝玉的本质便是一块顽石,他来贾府是为了寻找一种体验贾府多他的一切关怀都是错爱,贾府并未意识到这个顽石的将会给他们带来的悲剧,直到最后一刻,贾家人还在盼望他的归来,但那时宝玉已经看破世事红尘,他扫兴地离开了。
世事就是这样无常,人们都成了被命运玩弄的对象。
宝玉的一生都是被动的。
他选择不了自己的出生,暂且说他出生在“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是一件幸运的事吧。
但是他终究是没有自主的权利的。
贾宝玉是贾府的继承人,是贾家兴旺的希望所在,他应该走一条科举荣身之路,以便立身扬名,光宗耀祖。
他也应该找一个“德言工貌”俱全的女子作妻子,主持家政,继续家业。
家人对他寄予厚望,故不能给他太多自由。
他不能选择自己的穿戴,他必须按照家长的指使,带上一个玉坠;他还必须应他父亲的要求会见各种各样政界的人物;他没法选择自己的婚姻,他是那么喜欢林妹妹,但是贾家人却并不成人之美,硬是哄骗着让他取了宝钗;在封建的王朝里,他还必须像其他的官宦子弟一样,学习八股文,应付科举考试。
他无法拥有自己的生活,他无法挣传统观念的束缚,他不能阻止大观园的衰败趋势,他无法阻止王夫人将他心爱的丫鬟赶走,他不能阻止家人让姐姐们远嫁他乡,这他没有得到他想要的林妹妹……他能做的就是就忍气吞声,是就尘世生活的真实写照,正是这些重重因素,最终导致的宝玉的出家。
(二)小姐们的悲哀最可悲的是黛玉。
多么美好的女孩啊,仙女一般纯洁。
但是命运却着实捉弄了她一把。
她幼年丧母,后又丧父,十几岁便成了孤儿,只得寄人篱下。
还好大家还很喜欢这个林妹妹。
宝玉与她青梅竹马,又是表兄妹,两人感情非常深厚,按常理说,这两位是郎才女貌,应该走到一起的。
但他两爱情命运同样是悲剧的。
黛玉与宝玉一样,是不属于这个尘世的,来尘世之中只是为了以泪报恩,忧忧郁郁,哭哭啼啼了却一生,这是全书最让人痛彻心扉的。
黛玉无依无靠,身体单薄,天生体弱。
贾家人知道她活不长久,故意不让宝玉与之一结连理。
黛玉深爱着宝玉,她多么希望宝玉能够取了自己,终其一生于贾府。
但现实却有意要拆散他们。
宝玉糊里糊涂地与宝玉成亲的时候,怨恨与绝望正一步步将黛玉推向死亡的深渊,去成了黛玉离别的哀歌。
婚礼的鼓乐,成了她离别的哀歌。
无论她怎样的不舍无论他们是多么的相爱,他们最终还是被命运玩弄于鼓掌之间。
林妹妹走了,哪个多愁善感的潇湘妃子走了,那个结着仇怨的葬花人走了。
留下了一个呆呆的宝玉,与另一个悲剧的女孩——宝钗,继续游荡在这个混沌的尘世中。
捉弄了所有人。
宝玉最总履行了她对黛玉许下的诺言,遁入了空门,完结了自己无奈的前半生。
薛宝钗只好独守空闺,抱恨终身。
(三)宝钗的悲哀宝钗是一个封建社会的典范人物,同时也是一个失去了自我的人物。
她忠诚地信奉封建礼教;特别是强加在妇女身上的奴隶道德。
她也多次向黛玉、湘云进行“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之类的封建说教。
这些都足以说明,在大观园的贵族少女中,她是受封建正统思想、封建道德观念毒害比较深的一个。
她被封建社会磨去了应有的个性锋芒,对所爱的人和事物不敢抱有太强烈的追求,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人和事物有不敢断然决裂。
她的生命处于一种抑制状态。
透过这一形象的毁灭,可以看到封建社会是如何消磨人的个性,蚕食人的个性的。
她挂有一把錾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薛姨妈早就放风说∶“你这金锁要拣有玉的方可配”,在贾母、王夫人等的一手操办下宝玉被迫娶宝钗为妻。
由于双方没有共同的理想与志趣,宝玉又无法忘怀知音黛玉,婚后不久即出家当和尚去了。
薛宝钗只好独守空闺,抱恨终身。
(四)丫鬟们的悲哀虽说宝玉将女孩看做“水一般的纯洁”,但毕竟他在这个家族里是做不了主的,有威望的人,却并不将女孩看的那样重要。
就其中一些丫鬟来说吧,比如金訓,少女长成,必然心理成熟,思想也会开化一些,与宝玉的几句玩笑竟使得王夫人将其定义为一个“淫妇”,一个毒害宝玉的祸根。
被驱逐出门的金訓,受不了这种打击,但是又有谁能替她伸冤呢?一条鲜活的生命,仅仅一些银两就可摆平,可见这种封建等级观念的残酷性。
晴雯很有个性的女孩,是最具叛逆性格的丫鬟。
她面容姣好,活拨开朗,晴雯与宝玉关系很好,经常和宝玉欢笑,王夫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她担心宝玉会被晴雯带坏,于是王夫人在她病得“四五日水米不曾沾牙”的情况下,从炕上拉下来,硬给撵了出去。
从此她便郁郁而死。
(五)四春元春是中国古代思想比较进步的女性,她看透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各派势力之间不择手段地争权夺利的肮脏勾当。
正如她所说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以及把皇宫大内说成是“终无意趣”的“不得见人的去处”的话,劝爹娘“须要退步抽身早”。
迎春是平凡的封建大家族小姐,婚姻由不得自己做主,因为是弱势群体(女性),像“卖”一样嫁了“中山狼”,而女子婚后几乎没有什么社交,天天对着丈夫或守空房,所以迎春是不幸的。
代表着中国古代女子的大多数不幸婚姻和命运。
探春是精明能干的,但骨子里却仍有封建思想。
她推行“改革”“土地承包”都是相对进步的,结局却只能“远嫁”。
她也是封建女子不自由、不幸的代表。
惜春年幼,懂事时贾家就有明显的败落趋势,所以她比她的三个姐姐看到的更多,更冷。
她不希望等到真正败落的那一天,她不想“同流合污”(“我清清白白一个人,为什么叫你们带累了”)。
但她作为同样的封建社会不自由的女性她没有办法脱离这个家,准确的来说是这个社会,便只能“青灯古佛”过一辈子。
(六)其他姑娘的悲哀史湘云:终究是云散高塘,水涸湘江。
王熙凤:机关算计太聪明,枉送了卿卿性命。
李纨:终生守寡,枉为他人作笑谈。
妙玉:终陷淖泥中。
……总结虽说《红楼梦》一开始就暗示它悲剧的收场,但是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其中每一个小的悲剧,都是有根据的,是有合理的因素造成的。
每一个人物都有他独特的生命轨迹,或是曲折,或是直接,但轨迹的尽头都不约而同的是一床泪水与声声叹息。
鲁迅曾经说:“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大观园里的悲剧,是爱情、青春和生命之美被毁灭的悲剧。
《红楼梦》之悲,就在于它的表象是那么的欢乐美好,但每一个美丽的瞬间的背后,都是一个潜在的危机,慢慢的,仿佛又是转瞬之间,所有美好的东西一并消失,让人怅然失措,叹不成声,泣不下泪。
参考文献:百度百科;百度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