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本科论文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学学号:学习中心:西安奥鹏学习中心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2013 年09月独创性声明本人对本文有以下声明:1.本人所呈交的论文是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已按相关要求及时提交论文稿件,最终形成本文;2.在撰写过程中主动与导师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接受导师的指导;3.本文符合相关格式要求,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的地方外,论文中单篇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不超过800字;4.本人本文成稿过程中不存在他人代写、抄袭或和他人论文雷同的现象。
论文作者签名:杨桢日期:2013 年09 月摘要《红楼梦》是最具影响力的古典文学作品,也是我国长篇小说创作的巅峰。
它的伟大已经被每一位读者肯定,它不仅结构庞大,人物典型生动,语言流利传神,而且具有很高的思想性。
它以情感悲剧为主线,来写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由胜至衰,真实地刻画了封建家庭封建制度的罪恶。
这幅画卷不仅塑造了形态迥异的人物形象,更费尽心力地描绘了其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
悲剧的价值在于矛盾冲突中所表现出来的作家的人生、社会理想。
本文试图对以往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形成一条脉络清晰的线索,以期对小说悲剧问题有进一步的了解和分析。
关键词:《红楼梦》悲剧精神冲突人生悲剧目录序言 (1)一、《红楼梦》悲剧精神概述 (1)(一)、悲剧问题的提出 (2)(二)、悲剧冲突的确立 (2)二、《红楼梦》悲剧精神的三个方面 (3)(一)、《红楼梦》的时代悲剧 (3)1、从封建与反封建看社会悲剧 (3)2、从家庭成员看家族悲剧 (3)(二)、《红楼梦》的爱情悲剧 (4)1、宝玉、黛玉的爱情悲剧 (4)2、宝玉、宝钗的婚姻悲剧 (4)(三)、《红楼梦》的人生悲剧 (5)1、晴雯的人生悲剧 (5)2、王熙凤的人生悲剧 (6)3、贾宝玉的人生悲剧 (7)三、总结 (9)参考文献 (10)序言红楼梦《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曹雪芹著,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因当时社会环境和手抄流传,使仅保存80回,现版本很多,通行本后40回高鹗续(或无名氏),对作者原意篡改极大且对古本进行过修改。
关于红楼梦旨义思想的研究历来众说纷纭,从写作题材的表层意义看,全书是通过贾府兴衰过程及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来写时代悲剧;从写作题材的深层意义看,是通过几个女子的毁灭过程来写文化悲剧;从写作题材的象征意义看,是通过由好到了、由色到空的变迁过程来写人生悲剧。
由此可见,悲剧是人类所追求的美好和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的矛盾。
大凡一部永垂不朽的文学作品,必有精神境界的审美贯穿于其中。
作者所表达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个流于琐碎的故事,而有深刻的哲学意蕴在里面,让人读后对人生有着深沉的思索,并有一种诉说的冲动。
《红楼梦》以封建贵族青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中心线索,通过贾、薛等家族由兴到衰的发展历史,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十八世纪中叶广阔的社会现实,集中地表现了封建社会种种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本质,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中的爱情的独特性,首先是由其男女主人公的独特性而决定的。
其次具有同以往所有的爱情故事不同的内涵。
宝黛爱情悲剧是必然的。
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一方面反映了追求个性自由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与衰朽的封建主义的矛盾,它反映了那个时代最主要的社会问题,是对封建主义的血泪控诉,也是对新的社会理想和生活理想的反映和追求。
然而,在曹雪芹的笔下,宝、黛刻骨铭心的绵绵爱恋之情,不仅毫不涉及风月,更无郎才女貌的俗套。
即使那复杂细微的感情纠葛,也显示了一种真情至性的境界,在读者心中升出情之美感。
一、《红楼梦》悲剧精神概述《红楼梦》描述了一个恋爱不能自由,婚姻不能自主的悲剧,即作者全面深刻的指出了当时社会的根源问题。
一方面,曹雪芹从悲剧主人公思想性格中来揭示那蕴含在深处的真相,从日常生活活动中来揭示多方面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作者铺开了一个有无数有关人物所构成的极其广阔的社会环境,也同时描写了这个步步走向崩溃的贵族统治阶级社会的真实内幕。
(一)、悲剧问题的提出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对于其悲剧性的阐释一直是《红楼梦》艺术研究的重点,相关专著论文很多。
脂砚斋便一再涉及《红楼梦》的感伤基调。
其表现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章节的整体情感蕴于回前或者回后的评语中。
二是以悲感或者慨叹之情渗透于小说行文间。
三是将悲伤的情感借用泪水直接表达出来。
据统计,脂砚斋的评语中出现类似“余为之一哭”的评述近80 处。
总之,脂砚斋的眼泪洒满了整部《红楼梦》,其感伤之情遍布字里行间。
脂砚斋用评点的方式揭示出小说的感伤基调,而未写出成文的资料加以详细阐述。
(二)、悲剧冲突的确立按照叔本华的悲剧学说,认为悲剧有三种: “第一种之悲剧,由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
第二种由于盲目的运命者。
第三种之悲剧”,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
《红楼梦》反映的正是个人对社会力量的冲突和挣扎,这不仅属于第三种悲剧,还应该称得上是“悲剧中的悲剧”。
作品人物都有各自的行为立场,从各自认为正确的立场出发,坚定的目的性使行为具有合理意义。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力量中间原有的和谐就被否定或者消除掉,他们就转到相互对立、相互排斥; 从此每一个动作在具体情况下都要实现一种目的和性格,而这种目的和性格在所说的前提下之下,由于各有独立的定型,就片面孤立化了,这就必然激发对方的对立情致,导致不可避免的冲突”。
《红楼梦》的悲剧性就在于这种冲突中对立的双方各有他那一方面的辩护理由。
至此,小说悲剧美学的地位才正式确立。
悲剧的价值在于作品中显示出来的矛盾冲突,以及在冲突中遭受毁灭的“抗争”意识。
在《红楼梦》百年研究成果中,对造成小说悲剧性的主要矛盾冲突始终争论不休,并由此提出大量不同的主题说。
一方面,观点的多样性与不同时期的社会主流思潮密切相关; 另一方面,对小说矛盾冲突的多样性解释也恰好说明作品自身丰富的艺术内容。
二、《红楼梦》悲剧精神的三个方面(一)、《红楼梦》的时代悲剧如果说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王朝思想钳制造成的精神悲剧的话,那么,曹雪芹通过封建贵族世家盛衰的描写,则较全面地表现了清王朝腐朽没落造成的时代悲剧。
1、从封建与反封建看社会悲剧二十世纪上半叶,部分《红楼梦》研究者从社会根源角度分析悲剧性的,但是他们理解的“社会”乃是一个专制与人权对立的社会,他们对于社会制度、家庭组织等往往不是从经济关系的高度去理解。
而到了二十世纪下半叶,《红楼梦》研究是从马克思主义出发,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所形成的历史角度来具体分析作品。
这一时期,《红楼梦》研究重点是从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去诠释红楼梦的审美意义。
文革初期,毛泽东强调《红楼梦》是政治小说的说法,得到不少学者的拥护。
曹雪芹对封建贵族社会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是对封建没落时期复杂的社会关系、阶级矛盾的深刻剖析。
家族的兴败反映了封建社会残酷的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揭示了“主子与奴隶、贵族与平民、贵族内部之间、卫道和叛逆之间的矛盾”。
与“社会政治矛盾”几乎同时出现的还有另一种观点,即封建家族衰落史。
这种观点虽然也是“阶级矛盾”的理论框架之下,但相对于将小说完全附庸于政治的荒唐举动,还是有其进步意义的,其实质在于将矛盾冲突的核心直接指向封建家族的内部矛盾。
2、从家庭成员看家族悲剧《红楼梦》是通过各种人物的活动,宫廷贵族的勾结与矛盾,各种男女恋爱以及家庭中的日常生活和平凡琐事,生动而又真实地描绘出一幅贵族家庭衰败历史的图卷。
《红楼梦》这一历史悲剧的历史意义与艺术价值,绝不是单纯地建筑在贾宝玉、林黛玉恋爱失败的基础上,而主要的是建筑在揭露贵族家庭的骄奢淫逸上。
由于种种的腐烂与罪恶,使红楼梦在结构上一反旧有小说的大团圆形式,而创造了极高的悲剧美学价值。
在贾府这个庞大的家族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人的自私自利,人与人之间时时刻刻都有可能爆发尖锐的利害冲突。
外表的相亲相爱深深腐蚀着这个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大家族,贾家的灭亡是指日可待的!在贾府这个大观园中亲人之间根本没有什么亲情可言,自私自利的残酷魔爪恶狠狠地掐住了人们的咽喉,难以呼吸,为了利益去算计亲人在大观园中是司空见惯的。
一个庞大的家族事业怎经得起这样的铺张浪费!庞大的家族里亲人之间不惜互相残害,人与人之间感情淡薄冷漠,这都是家族人情的失败。
失去了人心的家族,灭亡是不可避免的。
展眼望去,心生悲叹。
贾府以往的姹紫嫣红、欢歌笑语与衰败后的众芳凋零、人去楼空、花落人亡虽已不复存在,但转眼即逝的时光却向人们展示了历史的进步性与必然性。
(二)、《红楼梦》的爱情悲剧《红楼梦》是一部内涵丰厚的著作,展示了一个多层次,却互相融合的悲剧世界。
而这悲剧世界中最为让人侧目的莫过于爱情悲剧,尤其是宝、黛、钗三人之间的爱情悲剧。
一个是“木石前盟”,一个是“金玉良缘”,明明都是令人缱绻的美好,却偏偏都在封建洪流的冲击、吞噬下消散,徒留一地遗憾。
1、宝玉、黛玉的爱情悲剧宝玉和黛玉爱情的凋零无遗是封建势力摧残的结果。
都说得不到长辈祝福的爱情不幸福,而在那样年代,得不到长辈的祝福的爱情时不会有结果的,更别说是在贾府那样的大家族里。
因而宝黛的爱情注定没有结果。
生在大观园那个华贵的牢笼里,是贾宝玉的幸也是他的不幸,幸的是因着贾府的财力势力,他有过一段“富贵闲人”的生活,不幸的是他身上担负的家族担子更重。
而林黛玉进大观园也是福祸相依的事儿。
福是她在大观园遇到了她可以用生命爱的那个人,祸是她为着她的“情有所钟”而付出了的生命。
他们的相遇很美好,美好到以为就此,可以地久天长。
但接下来的路他们走的太苦。
林黛玉为这段爱情流尽了泪,而贾宝玉为着林黛玉又痴又狂,而两人结局却是林黛玉在贾宝玉的洞房花烛夜时油尽灯枯,结束了其短暂的一生。
这一悲剧确实是遭遇封建势力阻挠的结果,但他们两个当事人也需要负一定的责任,贾宝玉和林黛玉都太乖张,容不得一丝丝瑕疵。
贾宝玉太博爱也太迟钝,他对大观园里的每个女子都是用心去疼的,其中当然包括他的“宝姐姐”,却偏偏有时不懂林妹妹的小心思,致使两人经常闹别扭,错失了好多相处的时光。
而林黛玉太尖锐也太敏感,她容不得别人说一点点她不好的话,也不懂得和别人融洽相处,又太爱吃醋,因而生生多出许多愁,伤心又伤身,早早的耗尽的自己的生命。
最终“木石前盟”也只是“前盟”,带不进今生的现实里。
而他俩的爱情之花也因阴阳相隔,未结果便“零落成泥碾作尘”只留一段余香。
2、宝玉、宝钗的婚姻悲剧薛宝钗作为贾宝玉“金玉良缘”的女主角,在《红楼梦》中也吸引着众多读者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