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先秦诸子散文上

先秦诸子散文上

先秦诸子散文上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的变革,政权文化下移,百家争鸣出现。

《老子》的深邃,《论语》的雍容,《墨子》的质朴,《孟子》的雄辩,都对后世文学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第一节老子与《老子》老子的生平。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春秋时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

生卒年不详,约与孔子同时代。

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曾任东周王室管理藏书的官吏。

《老子》是道家经典,亦称《道德经》,凡81章。

相传为老聃所著,实出于战国时期,内容基本是老子的思想。

世传《老子》道经在前,德经在后,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德经在前,道经在后。

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老子》被认为是最早的版本。

《老子》较早的重要注本是三国魏王弼的《老子道德经注》。

自汉魏以来,注释《老子》之多,仅次于《论语》。

今人陈鼓应有《老子今注今译》。

《老子》的思想。

首次阐述“道”的学说,认为道是宇宙之本,万物之源,是人类社所必须遵循的准则。

概括出最高实体的道,对前人是一个突破,标志着人类理性思维的进步。

阐释虚玄模糊,没有区分精神和物质,导致后世学者向唯物和唯心两端发展。

其朴素辩证法认为事物相互依存,对立统一,具有相对性。

万物归结于矛盾的两极,相辅相成。

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祸福相倚,正复为奇。

柔弱胜刚强,以消极退避的表象掩盖积极进取的实质。

无为而治的“小国寡民”理想社会,反映了战乱中人们对宁静生活的渴望,却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揭露和抨击当权者的残酷剥削,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

《老子》的文风。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一格,文章简洁精练,寓理于形,情思深邃。

文体属于语录体,没有对话的痕迹,只述论点,略去论据,适应采用整齐的句式说理。

韵散结合,某些章节全用韵语,大多随文成韵,并无一定程式,但音调和谐,富于节奏感,呈现为形式精美的哲理诗。

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阐明抽象的哲理。

语句凝练,精警深邃,善于对复杂事物作抽象的概括,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具有格言的特性,警句广为流传。

孔子的生平。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人尊为“圣人”。

孔子的祖先为宋国贵族,出生于鲁国,做过管理仓库和牧场的小吏,曾任鲁国的中都宰、司空和司寇,短期行摄相事。

孔子周游列国,传播自己的政治主张。

他的主张违反历史发展的趋势,始终不得用事之机。

暮年回到鲁国,整理过《诗》、《书》、《易》等,根据鲁国的史料修订《春秋》。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为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论语》的概况。

《论语》是孔门弟子和再传弟子所编撰,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行,后为儒家经典。

汉代有《古论语》、《齐论语》和《鲁论语》三种版本。

《古论语》和《齐论语》失传,流传至今的《论语》凡20篇500余章,是经过融合的《鲁论语》。

《论语》通行注本有《十三经注疏》中的《论语注疏》,用三国魏人何晏集解,宋代邢昺疏。

宋代朱熹《四书集注》有《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父子有《论语正义》,今人杨伯峻有《论语译注》。

《论语》的思想。

核心思想是“仁”,仁是由家庭关系出发的有等级差别的爱。

仁由礼和乐相辅相成,礼区别人与人之间的等级,乐调节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教育思想:首开私学,有教无类。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等。

文艺思想:重视文艺的社会功能,认为《诗》具有“兴观群怨”的社会功用事父事君的伦理教化作用。

审美情趣:辞达而已。

绘事后素。

文质彬彬。

《论语》的文学性。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章幅短小,篇章之间一般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能以题概篇。

篇名取首章首句的关键词,章名一般取首句。

文学性不因语录体而削弱,《论语》的文学性高出诸子。

一是刻画出孔子和孔门著名弟子及其他人物的形象。

描绘出人物的仪态举止、神情口吻和音容笑貌,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二是语言风格言简意赅,雍容和雅,朴实含蓄,生动传神,明白易懂,含义深永,具有概括性,富于哲理性,不乏个性化,传世成语特别多。

墨子的生平。

墨子(约前468——约前376年)名翟,鲁国人,一说宋国人,墨学家派的创始人,战国初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墨儒并称显学。

墨子死后墨家分裂,一派著《墨辩》,发展逻辑思想,一派推行宗教,演变为游侠。

墨家到战国末期已经衰微,汉代以后后继无人,销声匿迹。

《墨子》的概况。

《墨子》原有71篇,今存53篇。

或为墨子本人所著,或为弟子记录整理而成,或为墨家后学所写。

《墨子》历来不受重视,少有人研究,因为墨家宣扬平等,封建统治不接受;墨文不讲文采,封建文人不欣赏。

司马迁将墨传附于《孟荀列传》末尾,仅二十四字:“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

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

”清代孙诒让是作《墨子间诂》。

《墨子》的思想。

十大主张: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

“兼爱”是《墨子》的核心思想,是提倡人与人之间无差等的爱,与儒家强调等级差别相对。

“兼爱”用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就是“非攻”,即反对攻伐性战争。

但支持、参与并且擅长防御性的战争。

“尚贤”即任人唯贤,以反对贵族世袭制度,“尚同”是“尚贤”的发展,倡导国家政治和道德标准的统一,这两大主张与儒、法诸家相近似。

“节用”、“节葬”是指节约活人的用度和死人的丧葬。

墨家信鬼神,不同于诸子用神话传说说理。

“天志”:掌握自然规律。

(有一说法为天子代天行政,并借由上同的观念推论出人民以天的意志而行事。

) “明鬼”:尊重前人智慧和经验。

(有一说法认为墨家说鬼所为并非迷信,而是希望以神鬼之说使人民警惕,不行邪恶。

)“非命”:通过努力奋斗掌握自己的命运。

“非乐”:摆脱划分等级的礼乐束缚,废除繁琐奢靡的编钟制造和演奏。

(古代音乐费时耗事,花费甚大,于国家并无生产的行为,乃无用之事。

)《墨子》的文风。

《墨子》产生于战国前期,但成书很晚,因而体例较复杂。

有早期的对话语录体,有论辩文,也有后来完整的专题论文,多数文章能够以题概篇。

《墨子》散文在先秦诸子中独具一格,特色鲜明。

一是文章的体例有因革,从对话语录体到专题论说文,反映了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历程。

二是逻辑推理很严谨,明确三表法(“三表法”是墨子提出的立言、著文的原则和标准。

墨子《非命》篇中提出“言有三表”——“本、原、用”的主张。

所谓“本”,即“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是指言必有据,以古代圣王言行为准则。

所谓“原”即“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是说立言要从社会实际出发,以百姓的实际生活体检为依据。

所谓“用”即“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强调立言著文要考虑客观上对于政治的指导性和实际效果。

在“三表法”中,“用”是立论的基础,“本”和“原”是为“用”服务的。

墨子强调著文立说的指导性和实用价值,在古代文论诸家中独树一帜。

然而,“三表法”也有不足之处,它过于重视实际经验,有重实际轻理论的偏向,因而在理论上稍显肤浅。

)、类推法,具有很强的说服力,首创中国古代形式逻辑的运用和阐述,同时首开论辩散文之先河。

三是朴实无华,不加修饰,尚实尚质,通俗流畅,说理透彻,体现了墨家特有的审美情趣。

第四节孟子与《孟子》孟子的生平。

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中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散文家,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大师,被后人尊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是鲁国孟孙氏的后裔,但家道衰落,家境贫困,他的成长得力于母亲培养。

《荀子·非十二子》将子思与孟子相联系,《史记·孟荀列传》载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故世称“思孟学派”。

孟子学成后曾游事齐宣王、梁惠王,游历宋、薛、鲁、滕各国。

政见不合于当时连横合纵、攻伐为右的形势,故未能为各国君主所采纳,于是退而授徒,著书立说。

《孟子》的概况。

《孟子》记载孟子及时人的言论,是继《论语》之后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

《史记·孟荀列传》记载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汉书·艺文志》载“《孟子》十一篇”,东汉的赵岐认为外篇四篇是赝品,不作注释,于是亡佚。

七篇各分为上下篇,篇内分为若干章,篇章之间一般没有必然的联系。

篇名取首句的关键词,章名一般取首句,仍然是语录体,但章幅一般比《论语》的长得多。

《孟子》的通行注本有《十三经注疏》中的《孟子注疏》,保存东汉赵岐注,采用宋代孙奭疏。

南宋朱熹《四书集注》中有《孟子集注》,清代焦循在东汉赵岐注的基础上作《孟子正义》,今人杨伯峻有《孟子译注》。

《孟子》的思想。

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王道仁政”,是对孔子“仁爱”的继承和发展。

提倡王道,则反对霸道;提倡仁政,则反对暴政。

揭露和批判统治者的贪婪残暴,包含浓厚的民本思想。

“仁政”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性善论是对孔子“性相近”的继承和发展。

孟子认为如同人人有四肢,所有的人都先天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四心分别是仁、义、礼、智的萌芽。

文艺观主张:“知人论世”,将作品与作者及社会背景联系考察,以求正解。

理解作品“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即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正确探求作者的本义,而不至于望文生义,穿凿附会。

《孟子》的文风。

《孟子》散文尚未脱尽语录体,但不同于《论语》中气度雍容的坐而论道,而是以论辩为特色,是为论辩文。

其特点一是感情强烈,气势逼人;二是善设机巧,欲擒先纵;三是长于譬喻,说理生动。

感情和气势来源于内在的浩然之气和外在的铺排手法,技巧和擒纵体现在掌握论辩的主动权,娴熟地运用逻辑推理,往往造成对方的自相矛盾。

譬喻不见堆砌现象,用得恰到好处。

此外,作品通过对话的过程和表情,展示出孟子的个性:傲岸梗直,坚持原则,聪明机智,能言善辩。

有的寓言善于刻画人物,是早期的讽刺小品。

如《离娄》下齐人有一妻一妾章。

《孟子》的文章自然流露中心论点,自然形成篇章结构,有些长篇已经初具起承转合的规模。

【精读作品】《五色令人目盲》、《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章》、《非攻》、《齐桓晋文之事章》。

先秦诸子散文下先秦诸子论说文体制渐趋成熟,《庄子》内篇以题概篇,《荀子》的文章具备论点、论据、论证等基本要素,《韩非子》的文章创作立论、驳论和解说等多种形式,《吕氏春秋》进而讲究全书的严谨布局,诸子散文的发展达到最高阶段。

第一节庄子与《庄子》庄子的生平。

庄子(约前369年——约前289年)名周,宋国蒙邑(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中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作家。

其生活年代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年龄小于孟子而大于荀子和屈原。

庄子曾经做过蒙邑的漆园吏,不算入仕。

往来游历于齐、魏诸侯之间,因其剽剥儒墨,放言无忌,王公大人不能器之,一生未入仕途,安于平民生活,生活贫困,居住穷巷,织鞋为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