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日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分析

中日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分析

中日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分析李蓓 沈丹萍 邵继勇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摘 要 日本是中国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在我国整体的农产品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通过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及显示性比较优势等指数的测算评价了中日农产品贸易,进行了结果分析,并讨论了两个指数之间的联系。

最后,根据分析的结果提出了提高中日农产品贸易的建议及对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中日农产品贸易 竞争力指数(T C)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日本与中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一直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

中日之间的农产品贸易约占我国整个农产品贸易额的1/3,是中国农产品出口最大的目的国。

日本耕地有限、生产成本高、农产品高度依赖进口等原因造成了日本食品价格非常昂贵,由于受到本身国情的限制,农业在日本属于夕阳产业。

这为我国农产品进入日本市场带来了契机。

近年来,由于受到 绿色壁垒 的影响,两国之间农产品贸易发展缓慢,但是中日农产品贸易仍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

本文是在上述背景下对中日之间农产品的竞争力及贸易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中日农产品的竞争力分析(一)中日农产品竞争力的测定在具体讨论我国与日本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时,我们首先引用竞争力指数,也就是TC指数作为分析工具。

T C=(Xi-M i)/(Xi+M i),Xi表示i类产品的当年出口额,M i表示i类产品的当年进口额。

T C的数值在l和-l之间,当TC=-1时,表明只有进口,没有出口;当T C=1时,表明只有出口,没有进口;当T C=O时,说明比较优势接近平均水平,TC越接近1时,表明竞争力越大。

(二)数据的收集表一 中日农产品的TC指数中 国日 本19900.021-0.9219910.10-0.9119920.10-0.9119930.17-0.9119940.10-0.921995-0.11-0.921996-0.10-0.931997-0.97-0.9219980.01-0.911999-0.05-0.9120000.08-0.9220010.08-0.872002-0.06-0.912003-0.16-0.912004-0.31-0.91数据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FA OST A T Database。

(三)结果分析1.从表一可以看出,我国的农产品总体来说在国际上基本不具有竞争力,甚至处于劣势。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可以利用与日本的相对竞争力优势来提升我国的农产品出口。

中日农产品贸易大体可分为三类:即大宗农产品的贸易、中间农产品贸易以及以消费者为导向的农产品贸易。

首先,大宗农产品,即小麦、玉米等土地密集型农作物虽然是中日农产品贸易中增幅最大的,但并不是中日之间农产品贸易的主体。

因为近经济研究年来随着我国土地资源的稀少,土地密集性产品的成本逐年提高,在国际市场上已经丧失了价格优势。

在日本市场的占有率并不高。

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对待大宗农产品采取尽量自给自足,不求出口适当进口的方针。

其次是中间型,即包括食糖,油质类可以进行再加工的农产品和蔬菜、水产品、畜产品等。

这类农产品占了中日农产品贸易的大部分份额。

因为这类农产品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此类农产品在国际上比较具有竞争力,并且日本对于此类的农产品需求量很大。

我国的蔬菜、水产品和水果在日本市场上的占有率逐年提高。

最后是消费者导向农产品。

其中具有高附加值的农产品是中日农产品贸易的发展方向。

中国要在这类农产品上下大功夫,这类农产品往往可以带来较大的利润。

日本与中国的饮食习惯较为相似,中国的饮食文化对日本有深远的影响。

中国一些传统产品,悠久品牌在日本消费者中具有较高的号召力。

如果采取恰当的营销手段及引导政策,这类型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可以大幅度的提高。

2.日本农产品的竞争力指数多年来一直在(-0.87 0.91)区间内波动,说明日本的农产品贸易长期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绝大多数农产品要依靠国外进口,本国的农产品没有任何国际竞争力,对外国的农产品具有很强的依赖性。

这和日本本身的地理、气候及国土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日本国土面积狭小,极大地限制了本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

农业人口逐步减少,老龄化严重,农村劳动力难以为继;农业生产成本高;缺乏比较优势和竞争能力。

所以日本农产品的TC 值相当接近-1。

这种特点在历年来日本的贸易中可以得到验证。

同时也说明,我国的农产品在国际上逐渐丧失优势的情况下,还是可以在日本市场上取得一席之地的。

二、中日农产品的比较优势RCA 分析 (一)比较优势的测定方法下面本文采用显示性指数来分析中日两国的农产品竞争力的具体关系。

显示性比较优势是巴拉萨(Balassa)1965年测算部分国家贸易比较优势时采用的方法,后被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普遍采用。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指一个国家(地区)某种商品出口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贸易中该类商品出口占世界出口份额的比率。

其计算公式为:RCAij=(Xij/Xit)/(Xw j/Xw t)式中,Xij 是i 国家(地区)第j 种商品的出口额;Xit 是i 国家(地区)在t 时期所有商品的出口额;Xw j 是世界第j 种商品的出口额;Xwt 是世界在t 时期所有商品的出口额。

当RCAij>1时,说明该国家(地区)的此产品具有显示性比较优势,且RCAij 值越大,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越强:当RCAij<1时,说明此产品具有显示性比较劣势,且值越小,产品的竞争力越弱。

图一 中日农产品历年RCA 值趋势图数据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FAO Database 。

中日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分析由于本文重点讨论中日两国的农产品显示性优势,故将现有的RCA公式进行调整,改为:RCAij=(Xij/Xit)/(X J j/X J t)式中,X J j是日本第j种商品的出口额;X J t是日本在t时期所有商品的出口额。

(二)结果分析由图一可以得到以下结果:1.我国对日本农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非常显著,基本处于(5、20)的区间中。

说明我国对日本的农产品出口的潜力是相当巨大的。

尤其是蔬菜、水产品、畜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

我国的海洋资源丰富,水产品及其加工业比较繁盛,日本的水产品需求又很大,利于我国的水产品对日出口。

日本的蔬菜百分之九十以上要依靠从国外进口,我国的蔬菜在国际上具有比较价格优势,在日本的市场占有率有望提高。

由于近年来我国农业丰收,供给增加,出现了剩余农产品,急需出口,这也是中日农产品贸易的潜力之一。

为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优势,将我国的农产品打入日本市场。

2.中日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在走下坡路。

这可能主要由几点原因引起。

首先, 绿色贸易壁垒 的影响。

日本对中国设置了层层的 绿色壁垒 ,用来保护本国的农产品,限制中国农产品进入日本市场,其标准越来越严格,甚至可以称为苛刻。

绿色壁垒 所涉及的范围逐步扩大,从开始的个别商品发展到整个禽、肉、蛋品和水产品行业。

并且在日本对我国实行贸易壁垒的影响下,世界多个国家地区也开始竞相仿效,给我国的农产品出口造成了极大阻力。

其次,中日贸易争端的影响。

从中日已经发生过的历次争端来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规律,那就是引起争端的根源是两国间的利益冲突。

当然,这和我国很多农产品本身的生产加工技术较低及农药残留高也有着密切关系。

我国的农产品普遍存在着品种少、规模小、市场单一的特点。

由于生产环境较差及工艺水平低,成品的质量不高,包装粗糙,附加值低,最重要的是产品往往存在安全隐患。

农民缺乏食品安全意识,经常超标使用违禁农药,造成了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超出标准。

甚至有一些是历史原因,建国时由于缺乏环境及安全知识,农民在种植时为了达到高产的目的,大量施用化肥、农药。

造成了此类物质在土地中的蓄积。

而农药、化肥的半衰期高达50年左右,现今土地中残留的农药就己远远超过国际标准,导致种出的作物即使采用科学环保的种植方法,仍然通不过药检的标准。

再次,日本国内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

农业在日本属于夕阳产业。

日本国内的蔬菜贸易竞争力相当低。

日本土地及自然资源紧缺,一直都以发展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

由于在农业生产中,往往要求大面积的土地,或生产的机械化程度低,需要大量人工操作,不易实现资本及技术对劳动和土地的有效替代。

所以日本国内的蔬菜价格奇高。

中国价格低廉的蔬菜类农产品就涌入了日本市场。

造成了日本国内农业生产者的不满,纷纷给政府施加压力。

而日本目前的小泉政府在选举时正是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了农业生产者的支持,自然会为了满足他们的要求而对中国的农产品进入日本市场设置重重障碍。

三、T C值和RCA值的相关系数分析通过计算中国历年的RCA的T C值,利用Eview s3.1软件可以计算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值为0.28,可以判定它们为基本不相关。

这种现象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主要是两者的计算方法不同。

TG 指数既考虑进口,又考虑出口,而RCA指数只与出口值有关。

进口值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很大,政府对产业的贸易保护主义、关税壁垒及非关税壁垒都会严重地影响进口值,因而影响到了TC指数的准确性。

RCA排除了出口的影响,所以在测算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时,RCA具有一定优势。

另一个原因就是,竞争力和比较优势的意义是不同的。

具有比较优势的不一定具有竞争力,比较优势是竞争力的基础和先决条件,而具有竞争力的一定具有比较优势。

中国对日本的农产品比较优势正在逐年下降,但是目前为止中日的RCA值仍维持在较高水平,这点从中国的农产品在日本市场很有竞争力也得到了说明。

中日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分析四、提高中日农产品贸易的对策及建议第一,完善农产品的流通领域,向世界水平看齐。

我国小而散的家庭式经营早已跟不上时代的脚步。

这种流通体制导致成本高、效率低、市场反映慢、产品质量很难控制,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在农产品向日本出口时也缺乏行之有效的引导及促进组织,使很多有潜力的产品滞留在国内,甚至造成了浪费。

我国需要建立起类似日本 农协 这种超农户的经营组织,使我国的特色产品、产量大、质量高的产品能尽快进入日本市场,打开农产品出口的绿色通道。

由于农民大多数都是小本经营,缺乏资金和人才去进行创新及开发,这点与日本还存在着很大差距。

国家应该投入资金建立起门槛低的农业科研机构,使科研成果能很容易被农民掌握而且收费低廉,使我国农产品贸易形成产业化、集约化、经营化、商业化、国际化为一体的局面。

第二,完善我国农产品贸易的促进政策。

我国在农业方面还欠缺合理有效的支持政策。

拿日本的农业支持来说,日本拥有较健全的价格支持、收入补贴、一般政府服务等措施来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而我国农业总的支持程度还处于负值状态,在有限的支持中,价格支持又占了绝大部分。

我国应建立起多种支持政策,并对支持方式实行行之有效的调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