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12273理论探讨一、中美两国经济实力现状经过三十年快速发展,中国经济总量稳步提升,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三位,即便是在全球金融危机中,依然实现了9%以上的增长,成为被国际社会给予厚望的世界经济复苏的强力引擎。
中国已于2009年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欧洲专家预计,未来二十年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全球首位经济超级大国。
然而,2008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在210个国家排名127位,人均GDP约3313美元 ,只有日本的十分之一。
相比之下,美国经济实力仍处于强势地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库显示,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下,美国GDP为143300亿美元,人均GDP为47440美元 ,续居世界首位。
同时美国GDP总量比紧随其后的日本、中国、德国的总量还多1.4万亿美元,表明美国的领先优势未来二三十年内不可动摇。
中国GDP排名仅次于美国,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成果与巨大潜力,但是,中国GDP总量小而人口多,人均国民收入与美国相距甚远。
国家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而居民生活水平仍然有待提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
这一现实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一方面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和国家经济繁荣使居民信心大大增强;另一方面,较低水平的人均国民收入和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无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国家经济的发展水平不一致。
二、中美恩格尔系数对比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是国际通用的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一般随居民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下降。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在“2010年《社会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上称,2009年中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将分别降低到37%和43%左右,总体上已经进入小康居民消费阶段。
2007年美国家庭的平均年消费是49600美元,其中食品支出6133美元,占12%。
2008年美国每个家庭的平均年消费是54860万美元,其中食品支出6443美元,占12.7%。
中国居民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用于食品消费,而美国居民食品支出的比重较小,即使是在经济危机严重的2008年,食品消费的支出也仅上涨0.7%。
根据国际标准,恩格尔系数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经过对上述数据的观察和比较可见,中国居民食品消费支出远高于美国居民,中国尚处于小康向富裕过渡阶段,而美国早已处于最富裕阶段。
去除我国不健全的收入统计导致的收入低估现象,造成恩格尔系数差别的原因一方面是收入差距,另一方面是中国的食品消费价格相对高于美国。
在此,主要分析两国的食品消费物价。
根据美国农业部和中国统计局数据,选取一揽子典型食品进行比较。
按照国际常规标准(1磅=0.45千克、1加仑=3.785升、1升牛奶重量为1.02千克、当时汇率1美元=6.8人民币)进行换算,统一单位为人民币计量的元/千克,比较可得下表:由此可见,中国食品的市场价格水平整体高于美国,特别是在肉类、奶类等方面。
这是因为美国地广人稀、平原广阔,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同时生产规模大、集中程度高,规模效益显著;大农场的“石油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劳动力投入少,成本较低。
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劳动力密集型的蔬菜生产方面,由于我国劳动力成本较低,我国蔬菜价格接近甚至低于美国。
三、中美食品消费价格指数对比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城乡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可以观察和分析消费品的零售价格和服务价格变动对城乡居民实际生活费支出的影响程度。
食品消费价格指数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食品类指数,是反映食品价格变动的指标,表明食品价格的稳定程度。
以下是国家统计局和美国劳工部发布的最新数据:食品消费价格指数资料来源:联合国ILO数据库。
Sources: ILO Database.2000年=100以上数据反映了2003-2008年中美两国的食品价格变动情况,其中中国该指数由102.8上升到152.6,美国该指数由107.3上升到127.6,中国总体波动水平高于美国。
年度上,2003年中国食品价格较美国相对平稳,以后各年份的波动幅度均高于美国,且逐年增大。
中国2010年4-10月食品消费价格指数资料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注:2010年6月、9月消费价格指数缺乏环比数据美国2010年4-9月食品消费价格指数资料来源:美国劳工部注:美国食品消费价格指数为食品分类后分别计算在家用餐和外出就餐价格以上为2010年3-9月中美两国消费物价指数环比增长数据,对比发现,中国的食品物价波动幅度远远大于美国。
美国月度差距极小,而中国月度环比增幅普遍较大,8月份环比数据更是达到了2%。
比较可得,中国的食品消费价格变动幅度大于美国同期水平,食品价格的波动引起二三产业产品价格波动,影响居民的消费信心。
其中典型的案例就是2010年8月份,受灾害性天气、需求、供给、货币等多重通胀生成因素影响,我国各地物价普遍上涨,猪肉价格环比上涨9%,鲜菜上涨7.7%,蛋上涨7.5%,对居民生活产生了一系列不利影响,如居民生活成本提高、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居民财富严重缩水等。
四、我国食品消费物价相对较高的原因探究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食品消费物价相对高于发达国家美国,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中美两国食品消费物价比较赵金夺 高 宇 武文静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四川 成都 611130【摘 要】近年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举世瞩目,数年两位数的经济增长究竟给中国居民带来了哪些实惠,与世界经济霸主美国的居民生活水平相比又处在何种境遇,这方面的有益探讨必将会使我们更加理性、明智地看待我国的发展与不足。
本文参考中美两国权威数据,利用反映居民生活水平主要是食品消费水平的相关指标对中美食品消费物价水平和食品价格稳定程度进行比较分析,旨在研究中美两国目前经济实力对比之下的食品消费物价水平。
【关键词】中美食品消费 恩格尔系数 消费物价指数(下转第274页)理论探讨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自2001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下发以来,全国很多省市加快了旅游业发展的步伐,旅游业逐渐成为很多省市经济中“最具活力和发展最快的经济产业”,作为旅游业发展的“第一道工序”,旅游规划也因为巨大的市场需求而快速发展起来。
面对全国范围内的旅游规划热,用多学科的视角来审视旅游规划的本质,为旅游规划热注入冷思考,对于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熵、信息熵和负熵1850年,德国物理学家鲁道夫・克劳修斯在研究卡诺循环时首次提出熵的概念,熵等于热温比,即,反映的是热量传递方向问题,熵增加原理说明的是能量退化规律。
后来玻尔兹曼又从分子运动理论的角度,用统计的方法推导出熵的公式,确定熵是反映物质粒子混乱程度的物理量。
熵理论表明,系统的熵值直接反映了它所处状态的均匀程度,或者说熵值是系统无序程度的量度,系统的熵值越小,它所处的状态越是有序,越不均匀;系统的熵值越大,它所处的状态越是无序,越均匀。
一个体系的能量完全均匀分布时,这个系统的熵就达到最大值。
1944年,薛定谔首次提出了负熵说,他认为,负熵就是“取负号的熵,它本身是有序的一个量度”。
“一个生命有机体在不断地增加它的熵—你或者可以说是在增加正熵—并趋于接近最大值的熵的危险状态,那就是死亡。
要摆脱死亡,就是说要活着,唯一的办法就是从环境里不断地吸取负熵。
”“有机体就是赖负熵为生的”。
国内学者赵佩华(1999)认为,当一个系统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信息后,若系统的总熵减小,或者系统的总熵保持不变,或者系统的总熵变小于系统内部的熵增时,就可断定该系统产生了负熵。
负熵与正熵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家禽的粪便,对家禽来说是正熵,可它却能促使农作物茁壮成长,从而成为农作物的负熵。
后来,人们在研究通信问题时,遇到了量度从某信源发出的信号所含信息量大小的问题。
由于信息量的大小与信号源信号的不确定性被消除的多少有关,而这种不确定性与熵的微观解释在思维方法上有类似的地方,即信源的不确定与粒子运动的混乱程度是可以类比的,因此,1948年信息论的创始人申农(shannon)引入了“信息熵”概念来描述这种不确定性。
申农认为,信息是用以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20世纪50年代,在申农信息论的基础上,布里渊、维纳等人明确指出“信息即负熵”的观点。
二、熵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熵的概念首先是作为热力学概念提出来的,后来逐渐泛化。
随着人类科学研究的深入,熵理论不仅在自然科学方面有所应用,还被普遍运用到社会科学方面,如历史、文艺、哲学、教育、经济甚至神学中,人们猜测它将揭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本质的某种内在联系。
熵增原理表明,孤立系统在熵增原理的作用下会自发地走向熵增,随着人类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文明程度的提高,社会系统的“熵”——即人类生存状态及社会价值观的混乱程度也将不断增加。
人无序不立,从熵的角度看,人类社会的一切伦理、道德、风俗习惯、法制、组织和人际关系都是序,是熵增与熵减共同作用的结果。
那么,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能否构成一个两者互为对方的负熵的良性循环系统,从而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呢?对此,国内外学者运用“超循环”理论进行了具体的研究,并都得出肯定的答案。
可持续发展模式作为人类在经历了工业文明的阵痛之后找到的一条光明出路,其核心就是要求当代人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保证子孙后代也能满足其自身需要,包括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三方面的内容。
美国学者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和特德・霍华德(Ted Howard)(1981)认为,只有当人们把熵理论作为价值判断的基础,把使用价值作为消费指向时,消费方式中的挥霍性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被消除,才有可能解除环境危机、能源危机、熵危机,适度型的、减熵的可持续发展消费方式才能确实与生态经济相适应。
杨素珍(1999)认为,要真正坚持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放弃对自然和人本身的掠夺:只有放弃人对自然的掠夺,才可能有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的均衡;只有放弃人对人的掠夺,才可能保持社会的和谐。
三、熵理论视角下的旅游规划观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方案不仅是旅游地竞争获胜的基本保障,而且还是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旅游规划的根本目的是基于东道主社会和谐幸福的前提下,追求多目标(生态目标、社会目标、经济目标)和谐发展,为旅游地建构多主体(包括生态系统、游客、东道主、旅游开发商、政府)互生共赢的发展系统,并最终促进全人类福利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规划是一项复杂的信息组织、运用及创新活动,本质上是旅游规划者机遇旅游地资源条件,利用多学科的理论和知识(信息),为旅游地寻找、开发、创造负熵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