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专项训练有解析人教版

实验专项训练有解析人教版

1.在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对实验材料的选择叙述错误的是A.马铃薯块茎中含有较多的糖且近于白色,可用于进行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B.花生种子富含脂肪且子叶肥厚,是用于脂肪鉴定的好材料C.大豆种子蛋白质含量高,是进行蛋白质鉴定的理想植物组织材料D.鸡蛋清含蛋白质多,是进行蛋白质鉴定的动物材料【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是否理解本实验的选材要求。

用于可溶性还原糖鉴定的材料的要求是:①含糖量高,且必须是还原性的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

②颜色较浅或近于白色,便于观察。

蔗糖没有还原性,淀粉一般不溶于水且无还原性,它们都不符合要求。

马铃薯块茎中含有的糖是淀粉,不合适。

用于脂肪鉴定的材料是富含脂肪的种子,花生种子富含脂肪,是用于脂肪鉴定的理想材料。

用于蛋白质鉴定的材料是富含蛋白质的生物组织,常用的是大豆和鸡蛋清(蛋白)。

【答案】A【说明】选材时,首先要考虑生物组织中待鉴定物质的含量,其次考虑是否对材料大小有特殊要求。

选材时要把握一个原则,即根据实验的原理和目的以及实验材料在实验中的作用来选取,要符合和满足实验要求:现象明显、容易操作、便于观察、来源广泛、容易获得。

2.回答下列实验操作和观察的有关问题:(1)下面是几位同学在实验中的做法,其中操作正确的是_________。

甲:将反光镜对着太阳光以使视野内达到最大亮度乙:观察切片时,两眼睁开,左眼观察,右手画图丙:用卫生纸擦拭目镜丁:使用低倍镜已看到细胞,觉得有些模糊,于是试着调试细准焦螺旋戊:使用低倍镜看不到细胞,于是换高倍镜期望能看到细胞己:为了用高倍镜观察低倍镜视野中左上方的一个细胞,在换用高倍镜前应先向右下方移动装片(2)下列关于实验观察的叙述,错误的是_________。

A.低倍镜下看到的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呈正方形;与低倍镜相比,高倍镜下视野变暗,但细胞变大,数目减少B.纸层析法分离出的色素,从上到下的顺序依次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C.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反应生成紫色物质D.将斐林试剂加入到蔗糖溶液中,加热后出现砖红色沉淀E.观察细胞质流动时,应以液泡的运动作为参照物;每个细胞的细胞质流动的方向是一致的,且流动速度与温度等条件无关F.在紫色洋葱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的过程中,液泡由小变大,紫色变浅【解析】(1)题考查显微镜的使用。

对光时不能将反光镜对着太阳光,否则可能会刺伤眼睛。

当镜头不干净时,要用擦镜纸擦拭镜头,不能用卫生纸。

高倍镜的视野更小,如果低倍镜下看不到,高倍镜下更看不到。

显微镜成像原理是光学成像原理,像与物是倒反关系,装片移动方向与看到的实际操作的方向相反,因此装片应向左上方移动。

(2)题考查对实验现象的观察。

A正确,根尖分生区细胞的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正在分裂;高倍镜的特点是:物像大、数目少、视野暗。

B正确,由于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速度不同而分离,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

C正确,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故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形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

D错误,蔗糖是非还原糖。

E错误,液泡颜色和运动都不明显,不宜作为参照物;每个细胞的细胞质流动的方向是不一样的,且速度与温度等条件有关。

F正确,质壁分离复原的原因是细胞渗透吸水,细胞液浓度变小,紫色变浅。

【答案】(1)乙、丁(2)D、E3. 将1 g淀粉放在烧杯中加水煮沸,冷却后,取2 mL淀粉悬浮液和2 mL唾液装入一个玻璃纸袋(半透膜)内,扎紧袋口。

然后将它放入盛稀碘液(浅褐色)的烧杯中,袋的扎口露出液面,在37℃条件下保持20 min左右。

上述过程中依次出现的现象是:玻璃纸袋内最初无色→逐渐变蓝色→一段时间后又变成无色,而玻璃纸袋外的液体始终是浅褐色。

请分析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

(1)最初无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逐渐变蓝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段时间后又变成无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玻璃纸袋外液体始终是浅褐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已知唾液的pH为6.8,胃液(含胃蛋白酶)的pH为2.0。

若将唾液和胃液混合,并使混合液的pH为3,混合液混合一段时间后,混合液中新增加的物质为__________,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道学科内跨章节综合题,重点考查了三个方面的知识:碘遇淀粉变蓝色;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的最佳温度为37℃左右,最适pH为6.8;半透膜的特性是只能让某些小分子物质通过,如碘,而像淀粉这样的大分子物质是不能通过的。

玻璃纸袋内由无色变为蓝色,是因为碘液进入玻璃纸袋内遇到淀粉发生了颜色反应,一段时间后又变为无色,是因为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淀粉被完全水解了。

唾液和胃液混合,混合液的pH为3,使唾液淀粉酶失去活性,胃蛋白酶的活性虽然已降低,但还有一定的活性。

在胃蛋白酶的作用下,唾液淀粉酶被水解成多肽,因此增加的物质是多肽。

【答案】(1)碘液没有进入玻璃纸袋内(2)碘液逐渐进入到玻璃纸袋内,遇淀粉液显蓝色(3)玻璃纸袋内的淀粉逐渐被水解成麦芽糖,蓝色渐渐褪去(4)淀粉分子比较大,不能穿过玻璃纸袋(5)多肽当唾液和胃液混合后,pH为3的时候,唾液淀粉酶失活,不能消化淀粉,胃蛋白酶仍有活性,但胃蛋白酶不能消化淀粉,此时的唾液淀粉酶被胃蛋白酶消化成多肽。

4. 试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建立一个微型密闭生态系统(不必做对照实验),并回答有关问题。

供选材料:A.黑玻璃瓶B.透明玻璃瓶C.橡胶塞及密封胶D.河水及河泥E.蒸馏水F.无机盐G.新鲜水藻H.死水藻I.活小鱼(1)本实验不可缺少的材料是(填代号)__________________。

(2)生态系统建立起来后应放在____________适宜,并且有_____________的环境中才能较长时间不需喂食和通氧。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开始的,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解析】本题属于原理应用型实验题,考查生态系统的成分、结构和功能等知识的应用。

要建立一个微型密闭生态系统,肯定需要橡胶塞及密封胶;生态系统只是物质上自给自足,能量来自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所以玻璃瓶必须是透明的,植物见光才能进行光合作用;生态系统必须有三大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新鲜水藻可以作生产者,活小鱼作消费者,分解者来自河泥;水不能用蒸馏水,因为蒸馏水溶氧不足;瓶中装水不能太多,要留有一定空间,以便O2和CO2的循环。

只有保证合理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生态瓶中的生物才能存活较长时间。

【答案】(1)B、C、D、G、I (2)温度光照水藻通过光合作用为小鱼提供O2和养料,小鱼通过呼吸作用为水藻提供光合作用所需的CO2,排泄物被河泥中的分解者分解成小分子物质再被水藻利用(3)水藻的光合作用水藻固定的太阳能【说明】制作小生态瓶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1)在制作完成的小生态瓶中所形成的生态系统,必须是密闭的。

(2)小生态瓶中的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必须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小生态瓶必须是透明的,既让里面的植物见光,又便于观察。

(4)小生态瓶中投放的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

投放的动物数量不宜过多,以免破坏食物链。

(5)生态瓶宜小不宜大,如果模拟的是微型池塘生态系统,则瓶中的水量应为容器的4/5。

(6)小生态瓶制作完毕后,应该贴上标签,写上制作日期,然后将小生态瓶放在有较强散射光的地方,不能将小生态瓶放在阳光直射的地方,否则会导致水温过高,而使水草死亡。

(7)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不要随意移动小生态瓶的位置。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观察方法:(1)设计一份观察记录表,内容包括植物、动物的生活情况,水质变化(由颜色变化进行判别),基质变化。

(2)每天观察一次,同时做好观察记录。

(3)如果发现小生态瓶中的生物已经全部死亡,说明此时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已经被破坏,观察结束。

这时应把从开始观察到停止观察所经历的天数记录下来。

5. 请利用如下实验材料做相关实验,再选择其中的一种实验材料,设计一个实验,以展示你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才能。

(1)如用上述材料做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观察植物的向性运动等实验。

你选择的最佳材料依次是(填图中序号即可)_______________。

(2)如用紫色洋葱表皮做完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后,又用此装片观察细胞分裂,结果未观察到处于分裂期的细胞。

请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

(3)创新实验设计方案实验课题:探究镍为植物生活所必需的矿质元素材料用具:完全营养液甲、缺镍的完全营养液乙、适当的容器和固定材料、长势相似的玉米幼苗、含镍的无机盐方法步骤: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预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进一步验证镍元素一定是必需元素,还应增加的实验步骤及结果是: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题,既考查实验材料的选择,又考查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还考查探究性实验设计和"溶液培养法"的应用。

(1)问比较简单,运用已有知识进行迁移即可得出答案。

要观察植物的向性运动,所列材料中玉米幼苗最合适。

(2)洋葱表皮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一般不能继续分裂,要观察细胞分裂,需用洋葱根尖分生区的细胞。

(3)运用对照原则,将玉米幼苗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放在不同培养液中培养,观察实验结果,对结果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要验证镍为植物生活所必需的矿质元素,必须理解"必需的矿质元素"的概念,会运用"溶液培养法"。

矿质元素中,植物缺少它表现异常,但添加后又能恢复正常的元素是必需元素。

"溶液培养法"又称水培法,就是在人工配制的营养液(或蒸馏水)中加入或减少某种矿质元素来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从而判断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矿质元素的一种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