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糖尿病足糖尿病坏疽

糖尿病足糖尿病坏疽

糖尿病足糖尿病坏疽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四大血管合并症之一,1995年10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第一届全国糖尿病足学术会议定义:糖尿病足是由糖尿病血管、神经病变引起下肢异常改变的总称,因合并感染引起肢端坏疽者称为糖尿病肢端坏疽。

糖尿病足坏疽属中医消渴与脱疽范畴。

《灵枢·痛疽篇》中说“发于足指(趾)名曰脱疽,其状赤黑,死不治。

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

”由于此病始于消渴,源于体质素虚、阴阳失调,肝肾阴虚日久,筋骨皮肉失去气血津液的濡养,逐渐干黑而脱疽;或阴虚火旺,火毒湿热灼伤津血,气血运行失常,阻滞下肢脉道,郁阻日久脉络闭塞,热盛肉腐而成脓,故生坏疽
糖尿病肢端坏疽诊断要点
糖尿病患者,肢端供血不足,皮肤发凉,紫绀,疼痛,麻木,感觉迟钝或丧失,
足趾或足的畸形等有高危足表现者。

糖尿病患者,肢端溃烂,感觉化脓或手足缺血性变黑坏死。

糖尿病患者有湿性坏疽或干性坏疽临床表现,并符合0—5级坏疽标准者。

踝/臂血压指数,比值小于0.9以下者。

超声彩色多普勒检查,肢端血管变细,血流量减少造成缺血或坏疽者。

血管造影证实,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并有临床表现者。

电生理检查,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或肌电图,体感诱发电位异常改变者。

X线检查,骨质疏松脱钙,骨质破坏,骨髓炎或关节病变,手足畸形及夏科关节等改变者。

具备前3条结合后4—8条任何1条即可确诊。

糖尿病肢端坏疽与其他坏疽的鉴别要点
坏疽,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死亡,即组织细胞的死亡,并有不同程度的腐败。

坏疽在病理上常分为干性坏疽和湿性坏疽,二者兼有者称为混合性坏疽。

病因上常分为循环性坏疽,如动脉粥样硬化性坏疽,栓塞性坏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雷诺病等引起的坏疽。

神经营养性坏疽,糖尿病性坏疽,机械性,物理性,化学性,损伤及感染性坏疽等。

糖尿病性坏疽,单从病理变化及坏疽的性质,程度很难与其他坏疽和区别。

尤其是中老年糖尿病患者伴发动脉粥样硬化性坏疽时更难区分。

应详细询问糖尿病史,并需要掌握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发病年龄较小,病变进展较快,病情较重,常并发周围神经病变及感染等特点。

在临床上常遇到先出现肢端坏疽不愈合,住院后检查时才发现是糖尿病或血糖偏高的病例。

应注意分析坏疽的发生,是伴发病还是合并症,加以区别。

临床分期:
第一阶段:没有临床症状的阻塞性动脉病变。

第二阶段:间歇性跛行。

第三阶段:缺血性静止性疼痛。

第四阶段:溃疡/坏疽糖尿病足坏疽临床分期
病理分期:
第一期: 早期病变期:患者常有下肢发凉,麻木,腿部”抽筋”, 易被误认为”老寒腿”或老年人缺钙,导致延误病情。

第二期: 局部缺血期:"间歇性跛行",即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疼痛,被迫停止运动,休息一会后可缓解, 再次行走一段距离后疼痛即再次出现.随着病情的进展,病人行走的距离越来越短. 此外还有足部感觉异常,动脉搏动弱,功能性>器质性。

第三期: 营养障碍期:静息痛,即患者在不行走休息时出现的下肢疼痛,呈剧烈烧灼样疼痛,以夜间为甚. 肢体营养障碍,动脉搏动消失,器质性>功能性。

第四期: 坏疽期:持续剧烈疼痛,干性溃疡和湿性溃疡, 组织缺血坏死,可合并感染,最终导致截肢,严重时还可危及生命。

缺血分级:
Ⅰ期无症状期,仅在激烈运动后感到不适
Ⅱ期正常速度步行时出现下肢疼痛
Ⅲ期静息状态下出现下肢疼痛——静息痛
Ⅳ期静息状态下下肢疼痛,伴有局部营养障碍、营养不良性溃疡、坏疽
常用的分级方法为wagner分级法方法如下:
(1)0级——指的是有发生溃疡高度危险因素的足,对于这些目前无足溃疡的患者,应定期随访、加强足保护的教育、必要时请足病医生给予具体指导,以防止足溃疡的发生。

有发生足溃疡危险因素的足,目前无溃疡。

(2)1级——足皮肤表面溃疡,临床上无感染。

突出表现为神经性溃疡。

这种溃疡好发生于足突出部位即压力承受点,如足跟部、足或趾底部,溃疡被胼胝包围。

表面溃疡,临床上无感染。

(3)2级——较深的、穿透性溃疡,常合并软组织感染,但无骨髓炎或深部脓肿,溃疡部位可存在一些特殊的细菌,如厌氧菌、产气菌。

较深的溃疡,常合并软组织炎(CELLULITIS),无脓肿或骨的感染。

(4)3级深部溃疡,常影响到骨组织,并有深部脓肿或骨髓炎。

(5)4级——特征为缺血性溃疡,局部的或足特殊部位的坏疽。

通常合并神经病变。

没有严重疼痛的坏疽即提示有神经病变。

坏死组织的表面可有感染。

(6)5级——坏疽影响到整个足。

大动脉阻塞起了主要的病因学作用,神经病变和感染也影响。

全部坏疽。

DUSS系统:糖尿病足溃疡分级新方法
(1)是否可触及足动脉搏动(有为0分,无为1分)
(2)溃疡是否深达骨面(否为0分,是为1分)
(3)溃疡的位置(足趾为0分,其他部位为1分)和是否为多发溃疡(否为0分,是为1分),因而最高理论评分为4分。

得分为0分者的溃疡愈合率显著增高,而得分高者的溃疡愈合率降低,同时截肢率增高;得分相同的不同亚组患者,溃疡愈合率存在显著性差异。

得分每升高1分,溃疡愈合率降低35%;同样,得分越高,初始溃疡面积越大,溃疡病史越长,需要住院或手
术治疗的可能性就越大。

2009-9-25日:患者某女,58岁,因足部感染伴有肿胀就诊。

糖尿病病史6年。

随机血糖27.9mmol/L,足背动脉搏动触及不明显。

清创后如图,给予胰岛素控制血糖、改善循环、抗生素控制急性感染。

晚餐前血糖11.6 mmol/L.
2009-10-10日见图,空腹血糖5.5mmol/L,午餐后2小时血糖14.9mmol/L.用药继续同前。

糖尿病足部溃疡恢复期中医辨证多为气阴两虚、精伤血瘀证,肢端溃烂,新肉不生,愈合迟缓,并有皮肤干燥,肌肉萎缩松弛,拟给与扶助正气、补气行血以敛疮生肌,并加用活血开通之中成药静点。

辅以生肌促进血管再生中药外用。

2009-10-15见图,空腹血糖5.5mmol/L,午餐后2小时10.5mmol/L,同时加用敛疮生肌、活血开通之中药。

创面处理同前无变化。

2009-10-20见图,空腹血糖6.0mmol/L,午餐后血糖10.5mmol/L。

2009-10-24见图,空腹血糖7.3mmol/L,午餐后血糖11.5mmol/L。

创面处理同前,仍然给与胰岛素静点控制血糖、改善微循环促进血管生长。

同时停用抗生素。

2009-11-14见图,空腹血糖7.2mmol/L,午餐后血糖16.5mmol/L。

2009-11-24见图,空腹血糖9.0mmol/L,午餐后血糖8.9mmol/L。

患者要求隔日换药清创,同时要求隔日静点药物。

2009-11-29见图空腹血糖5.8mmol/L,午餐后血糖10.8mmol/L。

2009-12-6,见图,为清创后图片,空腹血糖7.2mmol/L,午餐后血糖10.7mmol/L。

此图为清创过程。

2009-12-16见图清创后空腹血糖5.6mmol/L,午餐后血糖11.4mmol/L
2009-12-18清创后见图。

此次患者不再要求隔日换药及隔日用药。

空腹血糖8.3mmol/L,午餐后血糖7.6mmol/L
大结局:糖尿病是多发病、常见病,而糖尿病坏疽则是糖尿病晚期血管并发症。

病程长,经济费用高。

在此治疗过程中有过颓废、有过无奈、有过挫折,坚持,坚持与患者共同分担心理压力,共同成功。

谢谢
张金超
2010年1月20号巨鹿县医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