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床输血有效性评价制度

临床输血有效性评价制度

临床输血有效性评价制度
1.目的:加强临床用血管理,科学合理、安全有效使用血液,保障临床用血安全。

2.使用范围:适用于各临床用血科室对所有输血患者的效果评估和临床用血质量的管理。

3.定义:无
4.内容:
4.1 临床输血有效性评价方法
在每次实施输血(24小时内多次输血按1次算)后24~72小时,对单一实验室指标改善,或单一临床症状与体征改善,或实验室指标和临床症状与体征同时改善作评价。

4.2 临床输血有效性评价指标
4.2.1 红细胞输注
4.2.1.1 实验室指标
A. 精确计算:输注红细胞后24小时复查Hb值,并与输血前比较,倘若未达到预期值则判定输注效果不佳。

计算公式:Hb预期升高值=[献血者Hb(g/L)×输注血量(L)/患者体重(kg)×O.O85(L/kg)×90%]。

注:输注血量指全血红细胞折算成的对应全血量,对于儿童患者应将公式中的常数0.085改为0.09。

B. 粗略计算:一般体重为60kg的患者输注悬浮红细胞2U(洗涤红3U)大约可使Hb值升高10g/L。

C. ≤24小时内的多次输血按1次算,应排除出血、溶血等倾向后方可评估。

4.2.1.2 临床症状与体征:临床缺氧症状与体征同时改善或消失。

4.2.2血小板输注
4.2.2.1 实验室指标
A. 精确计算:Plt增加校正指数(CCI)=(输注后Plt-输注前Plt)×体表面积/输注血小板总数。

注:体表面积(m2=[0.0061×身高(cm)+0.0128×体重(kg)-0.01529]。

最低有效指标:输注后1小时CCI≥7500/uL 或CCI≥7.5×109/L;输注后24小时CCI≥4500/uL或CCI≥4.5×109/L。

B. 粗略计算:一般体重为50kg的患者输注1治疗量单采血小板,可使Plt增高30×109/L。

C. 排除出血、DIC等倾向。

4.2.2.2 临床症状与体征:临床出血症状与体征改善或消失。

4.2.3 血浆与冷沉淀输注
4.2.3.1 实验室指标
A.精确计算:以凝血因子Ⅷ活性增高为疗效评估指标,按新鲜冰冻血浆(FFP )15mL/kg或冷沉淀15IU/kg, 每12小时输注1次,连续输注2次,Ⅷ因子活性可增高30%。

B. 粗略计算:APTT或(和)PT或(和)INR或(和)出凝血时间改善或恢复。

4.2.3.2 临床症状与体: 临床出血症状与体征改善或消失。

4.3 输血后疗效评价的实施
4.3.1根据输血治疗目的和输注的血液成分,对患者进行相应项目的实验室检测,如血常规、出凝血功能、血栓弹力图(TEG)检测等,观察实验室指标是否达到预期目的。

4.3.2 负责医师应当在输血后24~72小时内,依据患者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变化,及临床症状、体征是否改善,作出输血疗效评价,输血疗效评价应记入病历。

4.3.3 如未达到治疗效果或输血无效,应当与输血科共同分析原因并研究确定采取相应措施,减少血液资源的浪费。

4.3.4 术后患者也需要及时复查,评价术中用血效果并判断是否需要继续输血。

4.3.5 观察输注过程有无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影响到输血效果等。

如有输血不良反应,应严格按照输血不良反应处理程序进行处理。

4.4 临床输血有效性评价及记录
4.4.1 输血治疗有效
4.4.1.1 输用红细胞Hb值升高达预期目标(获取输血前、后检测结果,理论值:成人输悬红2U或洗红3U, Hb值升高10g/L),临床缺氧症状改善或消失。

4.4.1.2 输用血小板、冷沉淀或新鲜鲜血浆:血小板值、凝血项(INR值)、TEG检测(R值、MA值等)大致恢复正常,临床出血症状改善或消失。

4.4.2 输血治疗部分有效
4.4.2.1 输用红细胞Hb值有升,但未达预期目标,临床症状部分改善。

4.4.2.2 输用血小板、冷沉淀或新鲜鲜血浆,血小板值、凝血项(INR值)有升
高,但未达预期目标,临床症状部分改善。

4.4.3 输血治疗无效
4.4.3.1 输用红细Hb值不升或降,临床症状未改善。

4.4.3.2 输用血小板、冷沉淀或新鲜鲜血浆,检测值不升或降,临床症状未改善
4.4.4 无法评估
4.4.4.1 输用红细胞后无实验室检测数据,未评估临床症状。

4.4.4.2 输用血小板、冷沉淀或新鲜鲜血浆后无实验室检测数据,未评估临床症状。

4.5 临床医生应将患者输血有效性评价记录在病程中,随病历保存。

5.参考文件:
5.1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5.2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
5.3 《中国医院质量安全管理第2-13部分:患者服务临床输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