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院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作者:龙洪旭来源:《现代职业教育》2021年第33期[摘要] 为探索林业院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陶铸班为切入点,从学生选拔、管理模式、教学运行模式进行分析,总结陶铸班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取得的初步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如课程分配设置不够合理、分班淘汰机制欠完善、教学形式缺乏多样性、教学管理制度滞后于人才培养改革要求、学业导师制度不健全等。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完善陶铸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建议:完善陶鑄班课程体系、完善淘汰机制、建立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完善激励机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关键词] 陶铸班;林业院校;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3-0076-02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同时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现代林业建设也需要大量拔尖创新人才来适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而在林业院校中,北京林业大学的“梁希”实验班、南京林业大学的“圣奥班”、东北林业大学的“成栋班”等,也开始积极探索林业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为全面贯彻和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关于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我校(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院于2017年成立陶铸班,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批未来林业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
一、陶铸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陶铸班将构建“励志践行,勤学成才”的建设机制,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陶铸班学生应具有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和深厚科研潜质等特点,能跻身于林学前沿和技术应用领域,有成为科研新锐的实力和素质。
(一)陶铸班学生选拔全日制林学专业本科新生,按照“自愿报名、择优录取”原则参加考试选拔。
学院采取笔试、面试、实验操作考试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复试考核,确定陶铸班学生名单。
陶铸班实行淘汰机制,大一、大二每学年对陶铸班学生进行考核,淘汰不合格学生,空出名额从林学普通班学生中选拔递补。
(二)陶铸班管理模式教务处负责统筹管理,林学院制定具体培养方案和实施细则,负责陶铸班的教学管理等工作。
林学院教学院长任陶铸班总班主任,各陶铸班的班主任和学业导师负责具体管理工作。
成立专家委员会和教学督导委员会,对陶铸班的建设和改革工作进行指导、监督、检查。
实行导师、班主任和辅导员三重管理机制。
每位学生除有导师外,每个行政班还配备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安排优秀辅导员负责思想教育。
(三)陶铸班教学运行模式丰富的教学模式和一流的教学资源。
陶铸班实行单独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实施小班教学,选择高水平、高职称的教师为陶铸班任课,优先为陶铸班配备一流的教学设施,保证教学效果。
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方式、考核方式、管理机制允许创新,形成多样化、个性化,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
根据培养方案,在学业导师和班主任的指导下学生可根据兴趣和主修方向完成选修课。
选择优秀英语教师负责一、二年级基础英语教学,由具有留学经历的本院专业英语教师承担三年级专业英语教学。
建立学院督导员制,负责定期联系学生和主讲教师,以保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效率。
本科学业导师制。
陶铸班每位学生配备一名学业导师,聘请知名教授、副教授作为陶铸班学生的导师并实行双向选择。
导师负责学生的学业学术指导、科研选题、考研、创新创业,帮助学生制定符合个性化发展的培养计划,同时承担学生课程以外的考核评价任务。
要求每个学生本科期间能主持或参与1项科研项目,撰写1篇科技论文,全面提升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创新的能力。
实践性教学。
学生通过主持各级各类本科生创新基金,参研教师科研项目的方式,得到科研实践的锻炼。
通过林学院各类试验示范基地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探究性学习习惯。
以挑战杯、陶铸杯、创新创业竞赛等各项实践活动为载体,通过训练完成林学知识的应用和实践。
二、陶铸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取得的初步成效第一届陶铸班学生于2021年6月顺利毕业。
该班37人,目前在各级学术期刊已发表论文8篇,其中SCI论文3篇(影响因子2.5以上论文2篇),7篇论文投稿返修中。
在各类竞赛中,共获国家级奖励11项,省部级奖励1项,校级奖励54项。
目前该班保送研究生5名,1名学生出国深造,22名学生考研,继续深造率达70%以上。
陶铸班的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成果将在我校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三、陶铸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陶铸班是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式的重大改革,目前还处于借鉴与探索过程中,而且陶铸班的建立时间较短,很多体系不够完善,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课程分配设置不够合理课程设置不合理,如大二上学期课程安排非常紧凑,课时较多,而大二下学期课又很少。
课程安排的顺序欠妥,例如在学习森林经理学之前需要了解基础测树学知识,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这类难度较高的课程仅分配一个学期,高密度、短周期的学习使学生对课程内容无法很好地消化吸收。
而且个别重要基础课程开课较晚,对学生前期学习其他课程有一定影响,对学生安排自主学习、科研产生一定影响。
课程教学内容对不同学科的重要程度的区分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分班淘汰机制欠完善陶铸班在大一大二期间,会有少部分学生被淘汰。
而普通班级与陶铸班课程进度安排不一致,導致淘汰的学生需要补修学分,加重了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负担。
(三)教学形式缺乏多样性陶铸班都是优秀教师采用小班授课形式,但教学形式与普通班差异不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未能有效发挥,而且研讨式教学时间相对较少,不能满足思维活跃的陶铸班学生的需求。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由探索、讨论、自主学习空间小,不能根据兴趣特长自主学习。
(四)教学管理制度滞后于人才培养改革要求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院陶铸班建设虽然有一定的政策支持,但在强化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课程体系、评价体系、个性化培养等方面的改革较为滞后。
选修课比重有限,且学生缺乏选课指导,选课质量无保障。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还缺少专业前沿课程,学生对专业前沿动态获取有限,也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性发展及科研视野。
(五)学业导师制度不健全学业导师制是陶铸班在拔尖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而目前导师对陶铸班学生的指导工作与预期值相关较大。
导师对学生专业课程指导多,对科研花费时间精力较多,对个人兴趣选修课指导少,对整体知识体系结构的指导少,与学生交流不够,因此与学生的期望值差距较大。
而且陶铸班的导师指导未纳入考核内容,不同导师指导程度差异较大。
此外,学校对于导师指导学生的科研经费支持力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科研过程的创新。
四、完善陶铸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建议(一)完善拔尖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专业性强、选择性广、自由开放的多元化课程体系,合理安排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授课时间与授课频率;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的构成比例与学分的对应关系。
提前让学生接触并了解优秀教师,有利于完善导师双向选择制。
在考核绩点前提下,多开展阅读交流、科研交流、学习经验交流会,在交流中吸取好的经验、学习好的方法。
(二)完善淘汰机制高考招生时单独设立此专业,以吸引优秀生源,预留出一部分名额在开学时对普通班兴趣、英语多维度测试进行补充。
强化淘汰机制,大一、大二期间,陶铸班学生挂科后无条件淘汰,普通班学习优异者可进入陶铸班。
(三)建立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对陶铸班学生构建包括课程学习、科研成果、实践活动等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
教师可采用不同类型的考查方式,如试卷考试、课堂小论文、课堂PPT、口头汇报等;科研评价中,论文、会议专题报告、学术演讲等均可获得相应学分。
将实践积极性、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均可纳入实践课程的考查中。
(四)完善激励机制对于陶铸班的优秀学生和优秀学业导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增加创新实验研究项目的资助力度。
陶铸班学生在出国选拔时享有优先权,增加推免研究生比例。
(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应积极邀请国际知名专家进行学术讲座,有利于学生拓宽视野,增加科研热情;通过联合培养、交换生、国际合作项目等形式,让优秀学生能到国外进行学习和交流,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搭建良好平台。
参考文献:[1]邹晓东,李铭霞,陆国栋,等.从混合班到竺可桢学院:浙江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探索之路[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64-74,85.[2]陈惠,高强,周文瑞,等.“梁希”实验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20,38(4):21-24.[3]刘少宝,田起香.高等院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与实践:以东北农业大学“秦鹏春班”为例[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6(4):87-93.[4]田耀武,王宁,李东升,等.关于现代林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6(35):222-223.[5]吴国春,翟雪峰,姜中珠,等.林学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14,32(6):5-7.[6]周光明,段书凯,杜彬恒,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典型模式和实践反思[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8(5):150-157.◎编辑张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