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度写范文[我心目中的教育]我理想中的学校教育模板

小度写范文[我心目中的教育]我理想中的学校教育模板

[我心目中的教育]我理想中的学校教育教育起源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其发展经历了由与日常生活融为一体的自然化的生活化教育,到独立于日常生活的专门化、制度化的学校教育的过程。

学校教育自诞生之日起,就一步一步的带着人们远离其原来的生活,超越现实的即现在的生活,走向理想的而不是理念的未来的生活。

它是促进人类发展和进步的最有效的途径,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它已经而且还在继续发挥着这种独特的作用。

我心目理想中的教育,不应成为维持现实生活的工具,而应是引领人们走向更加美好的生活,成为引领人们超越现实生活走向富裕、文明、美好生活的重要力量。

教育应当起到引导学生生活向前发展和提升及引导人们向往、追求和创造未来美好生活的作用。

这就意味着教育不是回归而是引领和超越现实生活,即教育对于现实生活,不是“回归”而应是“超越”;对于未来生活,则不是“回归”而是“引领”。

怎样让教育引领人们超越生活呢?20 世纪初,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要使学校成为日常生活实践的大本营,以扭转学校教育中不重视儿童的兴趣和情感体验、不重视儿童生活实践能力培养的弊端。

客观地说,在理论上,他认为学校生活与现实的自然状态下的生活是不同的,“自发( 现实的自然的) 的生活本身只有经过教学活动的改造和提升,才能成为儿童发展的手段和工具”,“现实生活是如此复杂,以致儿童不可能同它接触而不陷入迷乱”,解决办法是由学校来创造一种自觉的生活,“学校作为一种制度应当简化现实的社会生活”。

但是在实践操作中,由于学校教育过于日常生活化,使儿童陷入了当下的、偶然的、琐屑的生活,使得他的理论及其实验背离其初衷而归于失败。

教育有着自己的特殊使命,自一诞生就被赋予了传承知识、承载价值、引领生活、追求理想的神圣使命。

教育要引导学生求真、寻善、向美,以促进生命不断成长、不断超越现实和生成新的自我。

教育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并在过程中引导学生抛弃当下的现实利益去感悟人生的意义所在和追求生命价值的提升,“不管人类社会对教育的需求达到怎样普遍化的程度,不管学校教学、课程的具体内容怎样不断地随时代发展而变化,‘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成长’所面临的基本任务的性质和目的,不同于‘日常情境中学习成长’的性质和目的这一点不会变化。

也许,这就是人类教育史上曾屡次出现的学校教学彻底回归生活世界,或以生活世界学习方式组织学校教学的思潮和实践,都不能持续长久的重要原因之一。

”教育当然要面对现实。

但对我理想中的教育而言,现实生活只是教育存在的基础和前提,最终要被人们在教育引导下改造和超越,这是教育的本质价值所在。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它必然具有超越的特性。

教育的着眼点不在于使人‘接受’、‘适应’已有的,而在于为‘改造’、‘超越’的目的而善于利用已有的一切。

”这就是说,教育对于现实生活,不仅仅在于“回归”,还在于“利用”、“改造”它来为实现“超越”的目的服务。

教育就是以传承知识、承载价值、引领生活、追求理想为基础,引导学生不断超越自我、超越现实、实现理想,创造新的更美好的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敞开知识的视野,逐步加深对世界、他人和自我的认识,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视野的敞亮中不断提升人生的境界,获得生存的意义和价值,自由地成为自己,成为真正的人。

他不应该满足于现实生活,仅仅是享受现实生活的人,更应当成为创造未来美好生活的人。

我心目理想中的教育更要面向未来。

教育对生活而言本质上是一种引导和超越。

因为,人的生活不仅仅意味着“活着”,人的生活更在于人“像人一样”智慧地、体面地、高尚地活着。

这是人之为人的独特性,关涉人的生存的意义和价值问题。

教育就是使人变得更加富有、聪明、能干、健壮、高尚、完美的力量。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人超越动物性的自然存在,超越社会性的社会存在,不断扩展和提升人之为人的生命意义。

“教育就是使人成为人”,“ 教育帮助个人自由地成为自己”,“ 通过文化传承使人成为他自己”。

因而我理想中的教育不仅要为解决人的现实生存问题提供适当的准备,而且要面对人的未来存在问题,应当引导人不断超越现实和实现自我,追求更高质量的生存和追求人之为人的更高的生命境界。

人之所以需要教育或教育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人需要借助外在的力量实现自我的超越。

因而,超越不仅是教育的外在传统,也是教育的内在本质。

教育的超越性来源于人类超越的本性。

人就是超越的产物,人为超越而生,人因超越而成为人,人因为越来越充分地意识到自己超越的本性而意识到自己,创造着自己。

人与其他存在物的不同在于他不是由外部条件盲目和随机支配的存在,他的本质特征、他的意识本质在于其始终具有一种基于现实和超越现实的指向性,现实存在的一切永远不能满足人、人永远要去改变它。

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要使它的对象——人的这种基本特征得以展现,得以充分发展。

教育赋予人超越现实的知识能力以及超越的需要,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就是要培养出能改造现实世界,也就是具有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能超越现实世界、现实社会的人。

教育的使命是要替一个未知的世界培养未知的儿童。

我心目中理想的教育虽然起源于生活,但它却是为超越生活、使人因超越而更像人、成为真正的人而存在的。

这种超越不是让人凌驾于现实生活之上凭空建造理想化的“空中楼阁”,而是引领学生在对现实生活的审视、批判与反思基础上去辨识并趋向真、善、美,以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我心目中的教育很多时候都在为了各种教育教学任务而思考、忙碌,很少有时间认真想过自己心目中教育会是什么样子。

但是每天都在“跟着感觉走”,都在努力地抓住梦的手,我渐渐地明白,这个梦就是我心目中的教育,我梦想着我给予学生的教育应该是充满爱的、充满激励的,充满成功的快乐的。

教育是传递爱的过程,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首先要心中充满爱。

无法想象,没有爱的教师,如何给学生带来快乐;没有爱的班级,如何营造快乐的氛围;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的教育,微笑是爱,表率是爱,宽容是爱,我们要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

教师的爱是圣洁的,是无私的,在最恰当的时候我们付出了一杯水,却收获了一片海洋;在每一个孩子身上,我们用真心播种一棵树,却收获整片森林。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写过一段很流行的话:“鱼对水说:我流泪了,可是你看不见,因为我在水里;”水对鱼说:“但是我能感觉到,因为你在我心里。

”很多时候,学生就像水,我们老师就像鱼,学生们可能看不见我们心里的想法,但我们只要真心的去关爱他们,他们一定能感觉到,因为我们在他们的心里。

教育是是一种激励,是传递动力的过程。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

丁有宽老师在《我与顽童》这本书中曾介绍过这样一个例子:他接的班上有个叫小聪的后进生,是全校有名的顽皮学生。

学校曾想让他退学,家长对他也失去了信心。

丁老师为了让其他同学,也让他自己发现自身的长处,根据小聪的特长,特意设计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爬竿比赛,显示了小聪的爬竿本领,然后又以爬竿活动为题进行作文练习。

在习作中,许多同学都赞扬了小聪,使小聪心里热乎乎的,触发了他的上进心。

从此,小聪慢慢有了进步。

这名”捣蛋大王”在毕业时已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成功都得益于曾经受到过的某种激励。

这种激励是暗夜里的一丝光亮,激励是干涸的心田上的一缕清泉,激励是一支点燃奋进之火的火柴。

孩子的奋进之火一旦被点燃,便一发而不可收,达到“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极至境地。

这种激励是生活的动力,它推动着孩子们为了心中的梦想,不懈努力,教育告诉他们只有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才能更好地完成心中的梦想,才能让他们改变自己的命运,创造美好的未来。

教育是动力,这动力是孩子们前进路上的启明星;是泊船航海的风帆;是挫折之后勇往直前的举措;是鞭策他们不断前行的教鞭。

教育是一种宽容的过程。

如果一个孩子犯了错误,常常遭到训斥,他就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宽容中,他就学会了宽容。

每个孩子都是一本书,是一朵需要耐心浇灌的花,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

他们的心理脆弱,情绪易波动,充满爱的关怀,会改变一个学生的行为。

反之,哪怕是一次不当的批评,也可能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

教育,是对生命个体的尊重和唤醒,是对人内在前制的开发和拓展,它应该让孩子象野草一样自由的生长,这种生长,需要一种平和的心境,一种智慧的胸襟,一种独特的魅力,它就是宽容!一位哲学家说过: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鼓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

真正意义上的宽容,教师不希望学生一夜成材,因为罗马不是在一夜之间建成的,长城不是在一年中建造的;真正意义上的宽容,不对学生恨铁不成钢,不对学生拔苗助长,不对学生的错误、失误耿耿于怀的刻薄……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过程。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

”在一次诺贝尔奖颁奖大会上,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呢?”这位白发苍苍的获奖者回答:“是在幼儿园。

”提问者愣住了,又问:“您在幼儿园学到些什么呢?”科学家耐心地回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

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培养健康人格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从培养行为习惯做起。

我们抓住行为习惯培养这个根本,就抓住了教育最有效的一条途径,这就是我们教育最基本的任务。

教育是一种付出的过程,一种将自己全部的爱无私奉献的付出。

老师像一根蜡烛,燃烧着自己,却照亮着别人。

这种爱不是装模作样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师对学生居高临下的“感情恩赐”,它是一种朴实无华的慈母之爱,真实平等的朋友之爱;这种爱的付出是连绵不断的,如涓涓细流终年流淌于平凡的琐事中:课堂上的一个眼神、一声赞语,病房里的一句问候、一次补课,课间的一番闲聊、一场游戏,假日的一份牵挂、一趟远足。

就如新学期伊始,班主任接手一个班级,处之泰然,一接到学生的名单时就兴奋起来,带着惊喜去了解每个学生,带着责任去规划这个班级。

他们是快乐的,因为他们相信,“差班”在他们的努力下会变好,“优班”在他们的努力下会更佳。

这不是享受吗?对!这是一种善于规划的责任,一种知难而上的胆量,一种推崇谋略的智慧,一种得失皆喜的乐观,一种舍我其谁的信心!的确,“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教育生涯如一曲如泣如诉如板的行歌,展示并教育者的品行;坚韧质朴而平和。

无论在严冬寒冷的清晨,还是初春寒意料峭的万家灯火之时,总有教师为孩子们不懈而细致辅导的背影,在简陋抑或舒畅而时时充溢着朗朗书声的校园中,总有他们艰辛而快乐的忙碌身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