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心目中的理想教育2

我心目中的理想教育2

我心目中的理想教育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有自己的教育理想。

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我心目中的理想教育首先是育人的教育。

这是教育的根本问题。

育人即培育人才,既要培育人的才干,又要培育人的美德。

我特别喜欢那个“园丁”与“花朵”的比喻。

老师就像辛勤地园丁,学生就是成长的幼苗。

幼苗想要开出美丽的花朵,既需要园丁为它施肥、浇水、锄草、松土,还需要适当地修剪、打叉、喷药、捉虫;既需要阳光雨露的滋润,也需要风霜雷电的磨炼。

做老师的必须弄明白这个道理。

传授知识仅仅是老师工作的一小部分,就好比施肥和浇水,还有很多更重要的工作需要我们悉心去做呢。

而仅仅施肥和浇水两项,也有很大的学问。

花的品种不同,时期不同,需要也不同。

可以说一株小苗能否开花,开出的花是否美丽,和园丁的每一分劳动都有很大的关系。

漫步于花圃,触目所及地是各种奇花异草,五颜六色争奇斗艳,在极尽视觉享受的同时,我们会叹服于园丁的栽培艺术。

而园丁的栽培艺术,正应是老师们要学习的教学艺术啊!有句诗说得好,“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最关键在于“万紫千红”,该紫的紫,该红的红,我想这应该是教育之理想写照吧。

我心目中的理想教育还应是促进创造的教育。

这是关系到学习目的的问题。

我们学习知识为了什么?我认为是为了创造。

有人可能说是“学以致用”,也就是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

这话是不错的,但运用本身就是对知识的一种再创造。

为考试而学习,为文凭而学习,为所谓前途而学习,这些学习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学习是为创造。

学习的过程也应该是再创造的过程。

古人用“蚕吐丝,蜂酿蜜”来比喻学习的过程,讲得就是这个道理。

春蚕吃的是绿油油的桑叶,吐出的却是白亮亮的丝;蜜蜂采集百花的花粉,酿出的是香甜的花蜜。

学生学习知识,绝不应该只是机械地被动地接受,而要像春蚕和蜜蜂那样有所创造。

教师教授知识,尤其不能简单地机械地传授,必须促进学生的思考和创造。

创造的开始是质疑。

古人讲“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需疑”,都突出了质疑的重要性。

质疑源于思考。

没有思考的学习是没大有意义的。

因此,我理想中的教育,必须把促进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的质疑,促进学生的创造作为核心。

孔子言“不愤不启,不悱
不发”就是这样,使学生总是处在思考的状态中,那可能就是教学的理想化吧。

我心目中的理想教育更是“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教育。

这是教与学的最高境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见学习本身是一件轻松快乐的事情。

我不知道为什么现实的教育把学习搞得那么枯燥乏味,那么苦不堪言!学习的快乐首先源于知识本身。

可以说任何一门知识都有着无穷趣味,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

知识本身的趣味足以使学生孜孜以求,乐此不疲。

其次,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非常值得高兴的。

一个人由无知到有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在得到知识的同时,收获的还有无尽的快乐。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曾享受过这种快乐的。

至少在幼儿园时期是这样,每天都学到一点新奇的知识,回家就高高兴兴地对爸爸妈妈讲。

可惜后来这份快乐渐渐变成了厌倦和苦恼!这实在不是孩子的过错啊!学习的最高层次的快乐来自思考和创造。

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种“会意”源于他的思考,这种对文章意旨的理解与把握使他高兴地忘记了吃饭。

有什么快乐能比得上这种快乐呢?颜回跟随孔子求学,正因为他喜欢思考,善于思考,才对孔子的学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闻一以知十”,以致于“欲罢不能”。

如何让学生都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是我们的教育应该重点研究的课题。

教师教学其实也是很快乐很幸福的事情。

教学的快乐首先源于学生学习的快乐。

学生的天真幼稚,学生的热情奔放,学生的思维敏捷,学生的质疑发现,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学生的每一分提高,都是教师快乐的源泉。

教学的快乐还源于教师的创造。

教学的过程也应该是知识的再创造过程。

教师在享受传授知识快乐的同时,还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这就是所谓“教学相长”。

作为一个教师,绝不能只抱着几本教科书,照本宣科地去做重复性的劳动,而要不断探索,不懈追求,领悟本科学问的奥秘和根本。

如此授课之时才能深入浅出,才能让学生学得既轻松又愉快。

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教与学相得益彰,融洽和谐,那是多么理想的一个境界啊!
要实现教育理想,老师的水平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却是学生的时间如何利用的问题。

如果教育不再浪费学生的时间,科学地利用好学生的时间,那样距离我的理想教育就不远了。

理想的教育,应该让每个人在其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得到最大的收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