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氨升高与肝性脑病

血氨升高与肝性脑病

氨中毒引发肝性脑病对家兔的毒性作用
XXX¹,XXX²
(¹潍坊医学院临床医学2012级10班,山东潍坊 261053;²潍坊医学院病理生
理教研室,山东潍坊 261053)
[摘要] 目的:通过复制家兔肝性脑病模型,研究肝性脑病发生机制与主要表现。

方法:用粗棉线结扎家兔的肝脏,通过十二指肠导管向肠腔注入复方氯化铵溶液复制家兔肝性脑病模型,观察呼吸频率、角膜反射以及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结果:通过十二指肠导管向家兔肠腔注入复方氯化铵溶液后,家兔出现了呼吸频率加快,角膜反射迟钝,对刺激的反应减弱,进而出现抽搐,去大脑僵直的表现,最后引起家兔的死亡。

结论:当肝脏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时,体内氨基酸的代谢能力减弱,导致血氨升高,进而对脑产生毒性作用。

[关键词] 氨中毒;肝性脑病;去大脑僵直
肝性脑病又称肝昏迷,是由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综合征,其临床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

肝性脑病时除了氨以简单扩散的方式通过血脑屏障外,在脑部毛细血管尚存在一种载体蛋白可以介导氨通过血-脑屏障,其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1]。

临床表现肝性脑病病变的临床表现是变化多端的。

但一般有几种常见的表现;①脑病可能伴有急性肝病,常为病毒、中毒、或药物所引起的大量肝坏死。

在这种情况下,昏迷的产生常常是急剧发生的单发事件,且病程险恶。

表现为谵妄,惊厥。

偶然还可出现去大脑强直,其结果常常是致命的。

②继发于慢性肝病以及门腔系分流术后病人的脑病,大部分昏迷和失常[2]。

本实验通过复制肝性脑病模型进一步研究血氨升高在肝性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肝性脑病的临床表现。

材料和方法
1 材料
1.1 主要试剂 1%普鲁卡因,复方氯化铵溶液
1.2 主要仪器设备兔手术台,手术器械一套,注射器,导管,搪瓷圆盆,粗棉线,细丝线
1.3 实验动物家兔(
2.7kg)
2 方法
一只手抓住家兔的背部,另一只手托住家兔的臀部,给家兔称重。

用绳子仰卧固定好家兔之后,给家兔剪去腹部正中的毛。

在家兔的上腹部正中从胸骨剑突开始沿腹白线用1%的普鲁卡因局麻约10cm长。

局麻完成后,在家兔的胸骨剑突起的部位作长约10cm左右的正中切口,游离家兔皮下组织,打开腹腔,找到家兔的肝脏,用手轻轻的向下压肝脏,切断肝与横膈之间的镰状韧带。

然后将肝脏各叶向上翻起,除连接在胃上的肝叶外,用粗棉线自根部将其余各叶结扎。

再顺着胃幽门部找到十二指肠,对十二指肠进行结扎,再用眼科剪在结扎的下方剪一小口,将导管插入十二指肠内,结扎固定导管,完成十二指肠插管。

关闭腹腔,观察家兔的呼吸频率及深度、角膜反射、对刺激的反应等各项生理指标并及时做好记录。

最后制备肝性脑病的模型,通过十二指肠插管向肠腔注入复方氯化铵溶液(5ml/kg/5min),随时观察家兔的呼吸速度、对刺激的反应性、肌肉痉挛的表现情况,直至出现全身性的大抽出为止,停止注射。

结果
家兔在实验前呼吸频率、角膜反射、对刺激的反应均为正常,通过十二指肠导管注射复方氯化铵溶液待家兔吸收后,家兔出现呼吸频率加快,角膜反射变弱,
对刺激的反应迟钝,并且出现抽搐、去大脑僵直、角弓反张的表现,最后家兔死亡。

表1 肝性脑病对家兔的影响
类型呼吸(次/min)角膜反射对刺激反应死亡时间用药总量实验前 90 正常正常——
实验后 140 消失减弱 21min40s 54ml
讨论
在整个实验的过程中结扎家兔的肝脏,使家兔出现急性肝功能障碍,再通过十二指肠导管向肠腔中注射复方氯化铵溶液,使氨通过肠道吸收进入血液。

肝功能异常,肝脏不能正常的代谢血液中的氨,氨不能在肝细胞内经过鸟氨酸循环合成尿素,排出体外,导致血氨升高,家兔氨中毒。

氨增多刺激呼吸中枢,导致呼吸频率加快,使换气过度而造成呼吸性碱中毒,促进铵转变为氨,氨易通过血-脑屏障而进入脑细胞内,同时细胞内外pH梯度增大,进入脑内的氨增多。

氨可以影响脑内的神经递质的水平和神经信号传递。

研究表明:氨可以影响谷氨酸能神经元和GABA能神经元的活性使脑内兴奋性递质减少,抑制性递质增多,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的紊乱[3]。

家兔出现抽搐、昏迷等症状。

氨具有干扰脑细胞的能量代谢和对神经细胞膜上的Na+-K+-ATP酶活性的干扰作用,导致能量生成障碍,所以家兔出现对刺激的反应迟钝。

同时氨可以刺激以海马、杏仁核为主的大脑边缘系统呈兴奋状态,所以家兔出现相应的精神神经症状。

总之当肝脏不能正常发挥
作用时,体内氨基酸的代谢能力减弱,导致血氨升高,进而对脑产生毒性作用。

[参考文献]
[1] 石增立,张建龙.病理生理学案例版[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53-155.
[2] 方善德.肝性脑病近况[J].国外医学参考资料.外科学分册1977,2(20):1-2
[3] 郑劲平,陈荣昌.肺功能学—基础与临床[M]. 第1版.广东:广东科技出版社,2007.274-27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