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湖心亭看雪》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西湖雪后美景并理解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2.知识和技能:了解作者有关情况,积累文言词语,培养阅读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感情,学习白描手法,理解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体的写作特点。
3.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感受诗情画意,学习白描手法。
教学重点:朗朗背诵,积累文言词语,学习白描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1、当代作家梁衡写到: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
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记承天寺夜游》这幅画我们已经欣赏过了,今天我们再来欣赏另一幅——《湖心亭看雪》。
二、知识链接1.作者名片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侨寓杭州。
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
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
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
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
著有《石匮书》《史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yuan集》《快园道古》《夜航船》等。
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
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
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
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
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明清名家小品精华》第583页)。
2.背景追溯张岱出身于官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悠游的生活。
明亡以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
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本文选自《陶庵梦忆》。
3.湖心亭:位于西湖中,据说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山上建成亭阁,取名“湖心亭”。
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三、整体感知1、作为文言文,断句停顿的不同那么表意各异,所以我们先从断句上看看大家对课文的理解。
2、指名学生读,其他同学点评。
(断句、停顿、重音)更(gēng)定拥毳(cuì)衣崇祯(zhēn)沆砀(hàng)(dàng) 余舟一芥(jiè) 铺毡(zhān)对坐余挐(ná)一小船喃喃nán 雾凇(sōng)3、齐读课文4、疏通文意⑴词语:更(gēng)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定,完了,结束。
拿:撑,划。
拥:围裹。
毳(cuì)衣:细毛皮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冰花一片弥漫。
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一白:全白。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痕:指斑迹,迹印。
一芥(jiè):一棵小草。
芥:小草,形容船小。
焉得:哪能。
更(gèng):还大白:酒杯名客此:在此地客居。
客,客居,作动词用。
及:等到。
舟子:船夫。
者:……的人。
⑵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当时连下三天大雪,西湖里人声、鸟声都绝迹了。
这一天,更声刚刚完绝,天将凌晨,我划了一叶小船,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炉火,独自去西湖里的湖心亭看雪。
雾夜里雾气浓重浩茫,天空与浓云与远山与湖水浑然连为一体,上下白茫茫一片。
湖上的影子,只留下长堤淡淡的一抹,湖心亭一点,以及我的像一根细草似的小船和船中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毛毡对坐饮酒,一个童子在煮酒,炉上的酒正冒着热气。
他们见到我非常高兴,说:“湖上怎么还有你这个人?”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勉强喝了三大杯才告别。
问他们的姓名,说是金陵人,客居在杭州。
等到下了船,船夫喃喃自语:“不要说您相公痴呆,还有像您一样痴呆的人呢。
”四、解读“痴行”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舟子用一个“痴”字来形容张岱,“痴”在古文中有“傻、无知”,“精神失常、疯癫”,“入迷、极度迷恋”,“谦词,白白的”几种意思,在这里你认为是什么意思?2、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看出“相公痴”?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A、绝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在这里指什么?消失、停止:夜久语声绝,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极:佛印绝类弥勒与世隔绝的: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断:沿溯阻绝这里指“消失”。
B、湖中人鸟声俱绝”,“俱绝”写出了怎样的景象?发挥想象,试着描述。
(写出了大雪后西湖空旷、肃杀、冷寂的景象,湖山封冻,人鸟瑟缩不敢外出,不敢做声,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
C、这个绝字传出了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从听觉和心里感受突出大雪的威严。
)师: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唐人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虽说二者写作角度不同,分别从听觉和视觉来写,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②是日更定矣。
A、“更定”具体是指什么时间。
二OO四年版:“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
定,完了,结束。
”二OO五年版:“指凌晨时分……”.二OO六年版:“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
最先想起《孔雀东南飞》中“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一句,《辞源》对“人定”的释义为“夜深人静之时”.《古今诗选》注“人定初”为“人刚刚安静下来的时候”.推理过去,“更定”不就是“人定”了吗?不过,又显然还缺少说服力.翻阅《象器笺》读到一段话:“僧寺于初更五点后,经少时,鸣钟十八下,名为‘定钟’,又名十八钟,正当亥时.凡坐禅至定钟而止.”《海录碎事》亦载柳公绰每日与子弟论文,至人定钟鸣,始就寝.可见,“人定钟”就是“定钟”,从亥时相当于如今北京时间的夜间九时至十一时来看,僧人们的“定钟”就如同我们学校下晚自习熄灯就寝的信号.由此观之,“定”的“结束”之意,不是指五更的结束,而是指五更这段时间的正式来临,亦即起更已毕.于是,思维可以这样地疏理,由“定钟”到“人定钟”,再到“人定初”.同时也就像层层剥笋似的,可以把《湖心亭看雪》文中的“更定”确认为夜间九时左右.B、像这样奇寒雪夜,你一般在家干什么?C、而张岱却选择在此时前往湖心亭看雪,可见他是个怎样的人?行为怪异,超凡脱俗③独往湖心亭看雪。
A、独有孤独、独特、独自等意思,在这里独是什么意思?B、可是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说是“独往”呢?(去湖心亭赏雪只他一个人,舟子只是送他去,并不上湖心亭)C、是舟子不愿上去赏雪,还是张岱不让他一同前去?他为什么不拉舟子一块看呢?这样也好有个伴,总比独自品味雪景来得好。
(他认为舟子看不懂,不是他的知音,不会理解他来湖心亭看雪的心情,看不起舟子的俗心。
从文章最后一句中就可知道舟子的观念。
)D、其所以深夜独往,大约是既不欲人见,也不欲见人,在这种孤寂的情怀中正蕴含了作者避世的忧愤。
E、大雪奇寒,人鸟声俱绝,相公却要出外看雪;要看雪,又偏拣“更定”之后拥毳衣炉火独往,这在舟子看来,是百思不得其解的“痴”举。
而我们却在字里行间看到了他的超凡脱俗、遗世独立。
F、深情朗读文字感知张岱的痴行。
五、解读“痴景”1、我们通常会选择什么时候去游西湖?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西湖最盛,为春为月。
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钟敬文《西湖的雪景》:从来谈论西湖之胜景的,大抵注目于春夏两季,而各地游客,也多于此时翩然来临。
秋季游人已渐少,入冬后,则更形疏落了。
春夏游湖才是我们赏玩西湖美景的正确打开方式,而张岱却在《西湖总记》中说:“而善游湖者,亦无过董遇三余。
董遇曰:“冬者,岁之余也;夜者,日之余也;雨者,月之余也。
”他认为冬日晚上下雪天才是游湖的最佳时机,这也是他大雪三日更定矣独往湖心亭看雪的原因之一。
那么如此超凡脱俗的张岱,去湖心亭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请读出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作者随意挥洒几笔,就点染出西湖雪景的神采,天与云与山与水,湖与堤与亭与舟,共同构成了一幅恬淡的山水画卷。
①去掉这三个“与”字,行不行?【幻灯】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A、学生自读,比较不同。
B、叠用三个“与”字,营造出一种天人合一的痴迷的境界,给人天地之间茫茫一片浑然一体的感受,更能衬托出上下一白水天一色磅礴浩渺的壮观之美与天地苍茫的浩大气象。
而且,叠用三个“与”字,衔接更自然,语气更连贯,有一种音韵之美。
如果去掉这三个“与”字,“天云山水”就好像有了明显的界限似的,读起来也一顿一顿的,语气生硬,不如原句读起来顺畅。
可见,这三个“与”字并不多余。
C、学生在此齐读,感受音韵美。
②“而已“能否去掉?“而已”一词用得好,美丽的西湖仅几个痴人而已,足见当时看雪的环境、时间是多么的不寻常,同时也和前文“独”相照应,把作者不随波逐流遗世独立的高洁傲岸和对西湖美景的“痴”充分展示了出来。
③那么改变一下句序行不行?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舟中人两三粒、余舟一芥、与湖心亭一点、长堤一痕而已。
原句镜头是由远及近,由大到小。
缩小夸张,以细小反衬阔大,鲜明的对比更能突出天空云层山峦湖水举目皆白宏阔雄浑的气势。
把顺序这样一改,镜头就变成了由近及远,由小到大了。
作者的视角好像在高处在远处,由“痕”到“点”到“芥”到“粒”,量词一个小似一个,给人一种天地之大,人物之小,人生天地间茫茫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
④我们把文中的量词换一下,看看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幻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在“更定”时分“雾凇沆砀”的“湖上影子”自然是模糊的,此种场景似有若无,依稀恍惚,将人带到一个梦幻世界。
而改句景物过于清楚,画面过于清晰,不符合西湖夜雪的实际情景。
“一痕”写出了视野的开阔,“一点”显得亭子在湖中小巧玲珑,“一芥”让人耳目一新,“粒”字更让人眼前一亮。
这些夸张之语显得贴切自然,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天地的空旷,人物的渺小。
而改句则显得意境散乱,了无新意,读来平淡无味。
而且,最主要的,原句那种好像作者要把自己融进苍茫天地的味道也没有了。
这一句除了描写景致的朦胧之美外,也似另有意义,以“一痕”“一点”“一芥”突出西湖乃至天地之大,进而又以西湖乃至天地之大来衬托“堤”“亭”“舟”的“小而孤”“孤而独”,这样“独”的意境又表现出来,真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