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8年高考历史24题研究 先秦文明及社会转型
2018年高考历史24题研究 先秦文明及社会转型
二、考点核心突破:
(二)、核心概念
【宗法制】
(1)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含义: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3)特点: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4)内容:
①分为大宗和小宗,但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 ②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③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2.流派: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流派。
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
4.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
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考点核心突破:
(二)、核心概念
【先秦儒学】
1.代表人物及主张: (1)春秋――孔子
① “仁者爱人”; ②政治思想:A. 强调“礼”,主张“克己复礼”。 B.主张“为政以德”。 ③教育思想: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2)战国――孟子 ①提出“仁政”思想;(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 ②民本思想:即“民贵君轻”; ③伦理观:主张“性本善”; (3)战国――孟子(吸收法道) 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 ②即“君舟民水”关系; ③主张“性恶论”;
专题一:高考24题研究
——中华文明的兴起与第一次社会转型 (先秦)
本课结构
2018届二轮复习备 考
核心突破
真题分析
微专题
一、近5年考情分析:
(2017·全国Ⅰ卷·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
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2015·全国Ⅰ卷·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
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2015·全国Ⅱ卷·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
(2016·全国Ⅱ卷·24)图3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 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2016·全国Ⅲ卷·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 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2)内容: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 ②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 地私有制。
(3)问题:土地兼并和集中。
二、考点核心突破: (二)、核心概念
【百家争鸣】
1.背景:
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②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瓦解。 ③阶级:“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④思想文化:“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4.从宗法制对后世的习俗影响入手 宗法观念
二、考点核心突破: (二)、核心概念
【小农经济】
(1)原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2)小农经济的特点
①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②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市场交换少。 ③落后性:注重精耕细作,但容易催生满足的社会心态和民族性格。 ④脆弱性:由于天灾人祸的影响,小农很容易破产。 ⑤保守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 (3)地位: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经营方式、生产组织形式)
(2013·课标版全国Ⅱ卷·24)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
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
“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经济
早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逐渐产生。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发展到铁犁牛耕;(生产力) 土地制度也从井田制发展为土地私有制;(生产关系) 小农经济逐渐形成。(经营方式)
思想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文化 科技与文艺成就突出。
二、考点核心突破: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2014·全国Ⅱ卷·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
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2013·课标版全国Ⅰ卷·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 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 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利用考古资料呈现
小农经济 考查小农经济的形成
上古政治的影响 “天”的理论对后世的 影响 西周、战国墓葬等级
儒学与传统的关系 古代儒者称颂理想化 的政治诉求 西周的政治制度 周代“雅言”的起源
传说与史料之间的关 系
文字的演变
影响字体变化的因素
西周政治制度
历史传统对西周政治 的影响
考查方式:呈现新的历 史情境,考查考生获取 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 己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 力以及探究新问题的能 力。 考查内容:宗法分封制、 小农经济、儒家思想。
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2013-2017年全国课标卷24题统计分析
年份
全国Ⅰ卷
全国Ⅱ卷
全国Ⅲ卷
命题角度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分封制的影响:
分封制推动文化的认同
春战的商贸
区域位置对商贸的影响
对待孔子与儒学的态度 汉字的演变过程
睦等。
二、考点核心突破:
(二)、核心概念
【土地制度:从井田制到封建土地私有】
1.夏、商、西周:井田制 (1)内容
①土地属于国家,受封者世代享用, 但不得转让与买卖。
2.封建土地私有制 (1)原因: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 (2)确立
②受封者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①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承认土地私有。
6.主流思想对古代科技的影响(未考)
三、微专题:
微专题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经济 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飞跃;
方面 政治 方面 文化
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以小农经济开始形成。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分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郡县制,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
由奴隶制贵族政治向封建的官僚政治演变。 礼乐制度崩溃,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
1.从宗法制萌芽角度入手 殷商末期嫡长子继承制已经确立
2.从分封制王族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考察
2.从宗法制进步之处考察
(2017·全国Ⅰ卷)
社会秩序的确立
3.考察分封制或者礼乐制的瓦解:
3.从宗法制与贵族关系入手考察
(2013·全国Ⅰ卷)
宗法制的衰落
4.分封制的进步性入手考察(未考) 社会秩序、对集权的影响、周边地区的开发
二、考点核心突破: (二)、核心概念
【先秦儒学】
2.主要内容: ①政治特征:政治和伦理相结合;主张德治,强调为政以德;重人治,注重对人进行引
导的礼治而不是对人实施纯粹强制的法治; ②伦理特征:强调仁和礼。 ③经济特征:提倡对财富欲望加以节制,要重义轻利。 ④教育特征:先秦儒家除了重视礼、义、信等,还注重培养为政治国的能力。
一、近5年考情分析:
(2017·全国Ⅲ卷·24)图4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 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
(2016·全国Ⅰ卷·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 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2.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2017·课标全国Ⅱ,24)
3.春秋时期的手工业工艺隐含的中国 “工匠精神”(未考)
1.古代儒家学者的政治理想 (2015·课标全国Ⅱ)
2.时代变迁影响汉字的演变 (2017·课标全国Ⅲ)
3.孟子思想的精髓和境界(未考)
4.战国时期社会阶层的流动 (未考)
5.儒学的社会功能和作用(未考)
二、考点核心突破: (二)、核心概念
【先秦儒学】
3.先秦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思想的比较
项目
孔子
仁的思想 同
民本思想
爱人 为政以德
人性论
性相近
异
目的 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
孟子
荀子
仁政
仁义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性本善
性本恶
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统治
二、考点核心突破:
【先秦经济、思想的考查】
1.小农经济的产生 (2015·课标全国Ⅰ)
二、考点核心突破: (二)、核心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