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构学派翻译理论

解构学派翻译理论


作品
“纯语言”的解构主义翻译思想与本雅明 一、本雅明《译者的任务》阐述的语言哲学:“纯语言” (pure language)问题。
• 1、翻译必须在“纯语言”的关照下方能进行。 • 1)翻译的首要目的。 • 通过协调语言的多元性使它们相互联结,相互 补充,成为一种无所不包的独特语言,即“纯语言” 或“共同语”(universal language)
• ②每个符号都是由无限延续的符号的差异构成的,“异 延”表明符号总是“区分”和“延搁”的双重运动。在 空间(共时态上),符号总是为其他符号所限定,从而 具有了“非同一的,与其他符号相区别的意思”,使词 的意义不能最终确定,其意义有赖于其他符号,而只能 在语境关系的区别中决定;在时间(历时态上),符号 是一系列差异区分的产物,总是延搁所指的在场,“使 意欲暂时不能得到实现或满足,把意义意欲付诸实践时 所用的方法抹煞或减弱其效果”。
• 6、逐行对照式的直译即逐字翻译是最理想的译法。 • 1)在本雅明看来,要再现原作形式,就只有死抠 原作字眼。 • 2)译文的自由与忠实原著似乎总是处于冲突状态。 要逐字翻译才能解决忠实与自由翻译这一矛盾。 • 3)所有的文体中潜在的意义都蕴藏在字里行间, 透过直译法,原有的语言得以吸纳新的元素,使表 达更趋成熟。
• 2)“纯语言”的概念。如下图,该图的横向箭头 表示原文与译文在“意指方式”上相互呼应,纵/ 折箭头表示原文与译文在“意指”上相互补充,然 后共同形成一个“意指集合”,即“纯语言”。 “纯语言”是抽象的,故用虚线表示。
纯语言
原文
译文1
译文2
其他译文
• 3)“纯语言”是超越任何具体语言的抽象语言,是神秘 而虚无的。 • 4)“纯语言”在翻译理论中有双重作用: • 一方面,它指一种抽象的语言,这种语言具单义 (univocality)和纯粹意义(pure meaning)的特点, 它存在于一系列具体语言中,而又不受遮蔽。 • 另一方面,“纯语言”概念是本雅明把握语言差异性与 补充性的手段。
• 3、译者的任务是延续原作的生命。 • 1)本雅明认为,翻译像哲学、像批评或文学批评。像历 史。 • 德曼(1986)解释说,翻译像哲学,因为翻译像哲 学一样都具有批评性。翻译更像批评或像文学批评,因 为翻译与文艺批评一样,打破了原文的稳定性,在翻译 和理论化的过程中,给原文界定了一种规范的形式。翻 译像历史,因为我们不能把历史理解为成熟或运动的自 然过程;相反,我们应从历史的角度来理解自然的变化。
解构主义思潮出现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巨 大的冲击
• 1、对结构主义和解释—接受理论的批判。 • 2、将解构主义引入翻译理论,形成了解构主义的翻译流派: 1)主张用辨证的、动态的和发展的哲学观来看待翻译; 2)原文意义只是在上下文中暂时被确定下来; 3)译者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寻找原文意义,发掘出使原 文存活的 因素; 4)主张原文与译文,作者与译者应该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共生 关系。 • 3、解构主义的翻译思想,不是“求同”,而是要“存异”。
• ③这种符号的共时态区分引出历时态的延搁,加深了符 号意义的不确定性本质。 • ④可见德里达把意义看作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 而不像解构主义那样将意义视为一个“终点”或“固定 点”。 • 3)德里达自创的“异延”这个概念对翻译有两点启示与 意义: • ①德里达用此词首先对本体论的“存在”这个概念提出 疑问:在场(presence)就是存在吗?“异延”在场就 是缺席,因为它根本就不存在。德里达用包括“异延” 在内的这些概念构成一张网状结构,宣告了本原的不服 存在,文本的永不完整。
• ②德里达用“异延”这个概念旨在说明:意义在它的被 解释过程中,不断推迟到来,处于缺席状态,不仅没有 到场出现在“现在”,而且把这样的不出现或缺席作为 它的意义。 • 4)“异延”的存在造成了现时的不在场,使意义无法确 定。 • 德里达认为,虽然不存在现时在场,但有延时的在场, 它是前者留下的踪迹(trace),顺着踪迹,就可能暂时 找出其意义。
定义
• 解构主义思潮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法国兴起的一 种质疑理性、颠覆传统的全开放式的批判理论,它 以解释哲学作为哲学基础,主张多元性地看问 题, 旨在打破结构的封闭性,消除理性主义(或 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中心观念,颠覆二元对立的西 方哲学传统。90年代后,解构主义大潮开始衰落, 但解构主义的原则已经深深地渗透到翻译研究领域。
• 二、德里达从解构主义思想入手讨论意义的本质和文本 的意义。 • 1、Difference(异延)是德里达自创的瓦解结构主义意 义确定性的关键性术语。 • 1)Difference包含了拉丁文differ的双重含义,即一、 不同,相异;二、推迟、延期。他这样做本身就有一种 对结构主义语言学以语音为中心语言理论的嘲讽。 • 2)传统符号学理论普遍认为,能指(signifier)和所 指(signified)是紧密结合的。德里达则认为: • ①人们从符号中寻找意义时所得到的不过是能指的能指, 解释的解释。
• 深入发展
• 1945年,法国人类学家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发 表了《语言学的结构分析与人类学》,第一次将结 构主义语言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运用到人类学上。 • 他随后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引起了其他学科对结构主 义的高度重视,于是,到了60年代,许多重要学科 都与结构主义发生了关系。结构主义获得了深入发 展。
解构学派翻译理论
曹晓东
• 背景 • 定义 • 解构主义思潮出现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巨 大的冲击 • 代表人及作品,观点,实践中的例子。 • 解构学派的核心翻译观及其得失
背景
• 翻译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文化转向”后,主要向 一些“后现代”翻译理论发展,而造成这种变化的 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解构主义理论被引入了译学研 究。
• 二、本雅明及其阐释者们的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给我 们的启示。 • 1、促使我们从新的视角来考虑翻译的一些基本问 题。 • 使我们更多的考虑翻译过程中所体现的语言本质, 各具体语言之间的关系和意义的问题以及译文和原 文的关系问题。
• 2、使我们更清楚地理解翻译的作用和地位问题。 • 解构主义告诉我们,译文是原文的来世,没有译 文就没有原文。同时,译文和原文都是体现“纯语 言”的碎片,这也意味着原文与译文的地位是平等 的。译文是不同于原文的一个新的文本。这从根本 上提高了译者和译作的地位。
• 2、本雅明从“纯语言”出发,论述了可译性问题。 • 1)他认为,尽管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意指方式(mode of intention),但仍然可能指称同一事物。这种不同 意指方式的同一关系,更见证了“纯语言”的存在。 • 2)译者的任务是从一符号的众多意义中进行判断,找出 本意,才能达到沟通。 • 3)本雅明认为,原语的符号本身就包含了可译性,而可 译性决定了原文和译文的本质。换句话说,原文的可译 与不可译,取决于原文本身有无翻译的价值。
• 2)如果我们要理解译文与原文的关系,不能从自然过程 的角度去理解,把译文与原文的关系理解为相似或派生 的关系。我们应从译文的角度来理解原文。 • 3)译文与原文在意义或内容上无关,只是语言之间的关 系。 • 4)翻译可以说是生命的延续,译文成为原文永恒的来世, 译者的任务是延续原作的生命。
• 4、译文与原文是平等互补的关系。 • 1)译者要利用语言之间的差异,借外语来倾覆原语的秩 序,又把潜藏于原文中,原语无法表达的意念展现出来。 • 2)翻译本身就不应求同,而应存异。 • 在“纯语言”思想关照下,原文与译文的传统的“模 式—复制”关系转为平等互补关系。 • 翻译的标准也由传统的“等值”或“逼近” (aprocimation)转变为在意指方式上的相互“呼应” (echo)。
• 4)语言的可译性这个概念,有两层含义: • 其一是可译性本身显示了语言背后的隐含意义。 • 其二是可译性也表现了一种语言与另一种语言之间的己/ 异(self/other)结构关系。 • 5)问一部作品是否可译是一个双重问题: • 一是在这部作品的全体读者中能不能找到一个称职的译 者; • 二是这部作品的本质是否将自己授予翻译,并在充分考 虑到翻译这种样式的重要性之后,呼唤着读者。
结构主义理论有以下代表人物: • 一、斐迪南·德·索绪尔,瑞士语言学家。
• 二、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奥地利哲学家。
• 三、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法国人类学家。 • 四、布鲁纳,美国教育家。
代表人及作品,观点,实践中的例子 • 代表人
• 1、瓦尔特·本雅明 • 2、雅克·德里达 • 3、保罗·德曼 • 4、劳伦斯·韦努蒂
• 3)在德里达看来,结构主义的“结构”中心性整体性是 建立在“在场的形而上学”基础之上的。他认为,这种 关于“在场”的信念是限制人们理解世界的具体知识。 • 2、从本体论上批判了海德格尔寻求终极真理的形而上学 观。 • 1)德里达认为,西方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主义从本质上 认定某一认识真理的方法优于另外一些方法,这使得西 方传统的形而上学思维方法建立在一正一反二元对立的 基础之上。
• 3)原文的内容和形式(语言的意指方式)是一个 有机的统一体。翻译本身是一种不同与原文的意指 方式。形式的改变破坏了原来的统一体,译文无法 达到像原文那样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因此, “等值”就无从谈起。
• 5、翻译不是译意思,而是译形式。 • 1)本雅明认为,翻译不应以原文意思为根据,而 应当详细地再现原作意思的表现形式。 • 2)翻译的重点从传递原文的信息或内容转移到语 言所具有的特定的表达方式。 • 3)译出的作品和原来的作品应当存在于一个共同 的延续体中,而不是截然分开的两个独立体。
• 3、使我们在翻译研究中更重视语言问题。 • 本雅明和德曼关于语言的本质和意义问题, 最终可以通过对翻译这一现象的深入研究而揭示出 来,因为翻译最能揭示出语言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 性。因此,我们在翻译研究中,还应注意语言的问 题。
“异延”解构主义翻译思想与德里达
• 一、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 • 1、从方法论上批评了结构主义的结构中心论。 • 1)解构哲学的目标,就是要拆除“结构主义”所认为的 具有中心指涉结构的整体同一性; • 2)解构的方式是用“意义链”(a chain of signification)去取代“结构”,从而避免结构的现验 同一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