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一章 东汉时期社会批判思潮中的社会思想

第十一章 东汉时期社会批判思潮中的社会思想


(一)贤人君子应得到尊贵,小人应得到贫 贱。 (二)批判贤者小人,要看人的“志行”而 不能以他的际遇为根据。
三、对社会交往准则的批评 在社会交往问题上,王符深刻地觉察 到当时社会的人与人关系不过是一种利益 关系,社会交往也是以是否对自己有利为 准则的。
四、社会整合思想 王符基于他对当时社会问题及社会人 与人关系准则的觉察,提出了他的社会整 合理论。王符认为,整合社会需要因势利 导,首先要抓住人们趋利避害的特点。

《潜夫论》共三十六篇,多数是讨论治国安民之术的政论 文章,少数也涉及哲学问题。他对东汉后期政治社会提出 广泛尖锐的批判,涉及政治、经济、社会风俗各个方面, 指出其本末倒置、名实相违的黑暗情形,认为这些皆出于 “衰世之务”,并引经据典,用历史教训警告当时的统治 者。把社会的黑暗动乱的根源归之于统治者的昏暗不明, 把治理乱世的希望寄托在明君和贤臣身上。他希望明君能 任贤使能,忠信纳谏,天下就能太平。他建议采取考功、 明选等办法,来改革吏治,反映了当时庶族地主强烈参政 要求。他的政论文中有同情人民重视人民的思想,他强调 “国以民为基,贵以贱为本。” 这是对先秦时期“民本” 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在经济政策上,他要求重本抑末,重 视发展农业生产,爱惜民力,重视对边远地区的防御和建 设。他反对谶纬迷信,大量揭露官吏豪强奢侈浪费和迫害 人民的罪行。



喜欢博览群书但是不死记章句。家里穷没有书,经常去逛洛阳集市上 的书店,阅读那里所卖的书,看一遍就能够背诵,于是精通了百家之 言。后来回到乡里,住在家里教书。会稽郡征聘他为功曹(官职名), 因为多次和上级争论,和上级不合而辞职离开。
王充擅长辩论,开始的话好像很诡异,最后却又得出实在的结论。他 认为庸俗的读书人做学问,大多都失去儒家的本质,于是闭门思考, 谢绝一切庆贺、吊丧等礼节,窗户、墙壁都放着刀和笔。写作了《论 衡》八十五篇,二十多万字,解释万物的异同,纠正了当时人们疑惑 的地方。其中《订鬼》已是中学课文。订正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对鬼的 认识。 刺史(官职名)董勤征聘他为从事(官职名),改任治中(官职名), 自己辞职回家。他的朋友同郡人谢夷吾上书推荐王充有才学,汉肃宗 特地下诏派遣公车(朝廷征聘贤人特定的车马)去征聘他,因为得病 没有去。当时年近七十,体力和脑力都衰弱了,于是写作了《养性书》 十六篇,倡导节制欲望,守住原神。永元(汉和帝年号)年间,病死 在家中。生平著述有《讥俗》、《政务》、《养性》、《论衡》。其 中《讥俗》、《政务》、《养性》现已失传。


(一)三累
1、疏远冷淡,怨恨之心 2、才能低下不能得到而产生惭愧怨恨之心 3、关系不融洽而疏远,产生怨恨



(二)三害
1、诋毁别人往上爬 2、罗织罪名,打击报复清白者 3、任人唯亲,攻击异议者
三、论饥寒致乱
王充认为,衣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 欲望,这是由人类的生物性决定的。人类 的生存,首先要解决饥寒问题。这种欲望 表现出来,演化成人类的种种社会行为, 构成社会秩序。
一、 论人的社会化 王符认为,人的本性是相似的,行为 的善与恶不是先天的,也不是由社会地位 决定的。


(一)反对门第主义,认为行为善恶不是 先天决定的,而是在后头积习中养成的。 (二)中庸之民占多数,受社会的影响。
二、社会平等思想 王充的《论衡》,重点在于对神学思 想的批判,而王符则更进一步,重点在于 对社会法律道德的批判。
(一)要整合社会,首先要抓住人们趋利避 害的特点。 (二)以政治、礼义、法律进行社会整合。 (三)最理想的方案,就是“以德气化民 心”。 最低一级是法治整合方案;高一级是礼治整 合方案;最高等级是德治方案。
四、论社会变迁与社会整合 王充生活的时代,影响较大的社会变 迁观念是“今不如昔”,过去的比较质朴, 后世之人比较奸猾,为了矫治人间的种种 恶习,才会有各种社会整合措施的出现与 运用。


(一)否定古今不同观点 (二)社会循环论
(三)社会治乱不是由天主宰,而是受到 时势的制约。
第二节 王符的社会思想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徒 焉。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 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 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 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屏居教授。仕郡为 功曹,以数谏争不合去。
充好论说,始若诡异,终有理实。以为俗儒守文, 多失其真,乃闭门潜思,绝庆吊之礼,户牖墙壁 各置刀笔。著《论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 释物类同异,正时俗嫌疑。 刺史董勤辟为从事,转治中,自免还家。友人同 郡谢夷吾上书荐充才学,肃宗特诏公车征,病不 行。年渐七十,志力衰耗,乃造《养性书》十六 篇,裁节嗜欲,颐神自守。永元中,病卒于家。(27-97年)所作, 大约作成于汉章帝元 和三年(86年),现 存文章有85篇(其中 的《招致》仅存篇目, 实存84篇)。该书被 称为“疾虚妄古之实 论,讥世俗汉之异 书。”

如果把现存《论衡》八十五篇大体归类,其基本 内容有如下方面:
一、从不同的角度论述性命问题的,有十四篇文 章。 二、论述天人关系的,有二十一篇文章。 三、论人鬼关系及当时禁忌的,有十六篇文章, 全部贯穿了王充的无神论精神。 四、评论书传中的天人感应说及虚妄之言的,有 二十四篇文章,充分表现了王充朴素的唯物主义 认识论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五、论述区分贤佞才智和用人制度的。 六、可以当作自序和自传的有《对作篇》和《自 纪篇》两篇文章。




一、 论人性与人的社会化 (一)人性 关于人的本性问题,王充对于孟子的 性善论,告子的性无善无恶论,荀子的性 恶论,及扬雄的善恶混之论,都不完全同 意。他认为,“人性有善有恶”,而孟子 言性善者,是指中人以上之性;荀子言人 性恶,是指中人以下之性;扬雄言人性善 恶混,告子言人性无善恶之分,是指中人 之性。善恶可以互相转变。
王符,字节信,安定 临泾(今甘肃镇原)人, 其生平事迹不可详考。据 《后汉书》本传等有关材 料推断,王符大约生于东 汉和安之际,卒于桓灵之 际,其活动年代在黄巾大 起义之前,正是东汉由衰 微到亡国的时代。

王符字节信,安定临泾人也。少好学,有 志操,与马融、窦章、张衡、崔瑗等友善。 安定俗鄙庶孽,而符无外家,为乡人所贱。 自和、安之后,世务游宦,当涂者更相荐 引,而符独耿介不同于俗,以此遂不得升 进。志意蕴愤,乃隐居著书三十余篇,以 讥当时失得,不欲章显其名,故号曰《潜 夫论》。其指讦zhǐ jié时短,讨谪物情,足 以观见当时风政,著其五篇云尔。
第十一章
东汉时期社会批判 思潮中的社会思想
儒家思想在西汉走上政治前台,获得 垄断性的历史地位,但也走向了宗教色彩 浓厚的感应神学,谶纬成为渗透每个角落 的社会思潮。同时,他们为了垄断社会思 想的话语权,把经学研究发展成了繁琐的 章句考订。
第一节 王充的社会思想
王充(公元27——91 年),字仲任,会稽上虞 (浙江上虞)人。他出身 贫贱,据说他的父祖都是 游民,甚至当过拦路抢劫 的绿林强人。他少年好学, 因家贫买不起书,就到书 肆去看书。由于勤奋好学, 博览群书,成为东汉学识 渊博的学者和思想家。
(二)人的社会化 1、自己主动地学习。 2、尊长的教告劝勉。 3、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论社会交往与互动 社会是由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构成 的。王充认为,这种人与人的关系是一种 交换关系,人生的经验给了他刻骨铭心的 体验。当他升官当职之时,人们纷纷来结 交他;当他退职落魄,那些以前的朋友都 离他而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