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企业党建长效机制在探索中逐步完善。
1、运用科学发展观的思路抓企业党建。
海林、锻压、岐黄等企业充分运用学习实践活动中取得的成果,把学习实践活动中确定的整改任务再次梳理,加强调查研究,进一步靠实了责任,细化了整改措施,加大了整改力度,使整改事项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切实解决了一批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并将成果转化到生产经营中去,建立了领导决策、党员教育管理、抓质量促效益等多个方面的长效机制,巩固和扩大了学习实践活动成果,逐步形成了党建工作长效机制。
2、坚持好落实好党建工作责任制。
天宝、精表、长通等企业党委结合自身优势和不足,进一步完善党建责任制,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在日常生产经营中适时开展党小组的各项活动,把党员学习、党小组生活、生产经营有机结合,坚持“三会一课”制度,确保企业党建工作长期有效开展。
下沙资讯日期:2009-5-16 13:00:00 来源:南方人力资源网作者:admin 阅读次数:343一、企业概况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家特大型企业。
在总裁张瑞敏提出的“名牌战略”思想指导下,海尔集团通过技术开发、精细化管理、资本运营、兼并控股及国际化,使一个亏损147万元的集体小厂迅速成长为中国家电第一名牌。
海尔现有员工2万多人,已在海外发展了62个经销商,30000多个营销点。
到1999年,海尔产品包括58大门类9200多个品种,企业销售收入以平均每年81.6%的速度高速、持续、稳定增长,集团工业销售收入实现215亿元。
海尔从引进冰箱技术起步,现在依靠成熟的技术和雄厚的实力在东南亚、欧洲等地设厂,实现了成套家电技术向欧洲发达国家出口的历史性突破。
二、海尔人力资源发展的战略(一)"国际化的企业,国际化的人"--海尔人力资源开发目标在总裁张瑞敏“走国际化的道路,创世界名牌”的思想指导下,海尔集团通过实施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取得了持续稳定高速的增长,其品牌价值不但稳定居中国家电业榜首,在国际市场的美誉度也越来越高。
1997年,国家经贸委确定海尔为重点扶持冲击世界500强的6家试点之一。
海尔的国际化经营驶入快车道,在国际市场赢得越来越多的尊重。
海尔清醒地认识到,在目前这种环境下,要想成为国际化的名牌,每一个员工首先应成为国际化的人才。
因此,海尔集团人力资源开发的目标,必须适应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大目标,为企业培养真正具备国际化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二)"赛马不相马"--海尔人力资源开发原则海尔在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始终坚持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坚持创造一种公平、公正、公开的氛围,建立一套充分发挥个人潜能的机制,在实现企业大目标的同时,给每个人提供充分实现自我价值的发展空间--“你能翻多大的跟头,就给你搭多大的舞台”。
1.“斜坡球体人才发展论”海尔认为,每一个人恰似在斜坡上上行的球体,市场竞争越激烈,企业规模越大,这个斜坡的角度越大。
员工的惰性是人才发展的阻力,只有提高自己的素质,克服惰性,不断向目标前进,才能发展自己,否则只能滑落和被淘汰。
止住人才在斜坡上下滑的动力是人的素质。
在海尔谈到素质,人们都认同这样一种理念:在一点一滴中养成,从严格的管理中逼出。
为此,海尔实施了全方位的对每天、每人、每件事进行清理、控制,"日事日毕,日清日高",以求把问题控制在最小的范围,解决在最短的时间,把损失降低到最小的程度。
斜坡球体人才发展理论在海尔集团深入人心,为每个员工提高自身素质提供了动力。
从管理人员到普通员工,都十分珍惜每一次学习机会,自觉地为自己“上坡”加“油”。
2.“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变相马为赛马”,实际上是斜坡球体人才发展理论的一种体现和保证,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在海尔领导集团看来,企业不缺人才,人人都是人才,关键是不是将每一个人所具备的最优秀的品质和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了。
为了把每个人的最为优秀的品质和潜能充分开发出来,海尔人"变相马为赛马"。
海尔的人力资源开发自一开始就是"人人是人才","先造人才,再造品牌",率先转变大多数企业干部处的职能,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不是去研究培养谁、提拔谁,而是去研究如何发挥员工潜能的政策。
海尔给员工搞了三种职业生涯设计:一种是专门对着管理人员的,一种是专业人员的,一种是对工人的,每一种都有一个升迁的方向。
“赛马”遵循着“优胜劣汰”的铁的规律。
任何人,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成绩,只有创业,没有守业;谁守业,不进取,谁就要被严酷的竞争所淘汰。
另外,海尔的“赛马”是全方位开放式的,所有的岗位都可参赛,岗岗是擂台,人人可升迁,而且向社会开放。
在这里,没有身份的贵贱、年龄的大小、资历的长短,只有技能、活力、创造精神和奉献精神。
“相马”将命运交给了别人,而“赛马”则是将命运掌握在每个人自己的手中。
是人才,赛中看,在海尔,是每个人自己铺就了一条成功之路。
3.“在位要受控,升迁靠竞争,届满要轮岗”对已经在岗的管理人员进行控制。
海尔的用人制度中有这样一条原则,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就是对市场经济的反判。
市场经济中人的本质关系是利益驱动关系,信任不信任一个干部是依据个人感情还是依据对干部工作能力的考察,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成败。
海尔集团依据这个原则制定了:“在位要受控,升迁靠竞争、届满要轮岗”。
4.“海豚潜下去越深,跳得就越高”这是海尔的沉浮升迁机制。
一个干部要负责更高层次的部门时,海尔不是让他马上到该岗位任职,而是先让他去该岗位的基层锻炼一个时期。
有的已经到了很高的职位了,但如果缺乏这方面的经验,也要派他下去;有的各方面经验都有了,但综合协调的能力较低,也要派他到这些部门来锻炼。
这样对一个干部来说压力可能较大,但也锻炼了干部,培养了其综合能力。
5.定额淘汰制定额淘汰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必须有百分之几的人员被淘汰。
在海尔没有“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之说。
“无功便是过”,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按一定的比例实行定额淘汰。
海尔实行"三工转换制度"。
该制度是将企业员工分为试用员工、合格员工、优秀员工,三种员工实行动态转化。
通过严格的工作绩效考核,使所有员工在动态的竞争中提升、降级、取胜、淘汰。
努力者,试用员工转为合格员工乃至优秀员工。
不努力者,就会由优秀员工转为合格员工或试用员工。
更为严格的是,每次考评后都要按比例确定试用员工,如此一来,人人都有危机感。
一种新的理念在人们的心中树立起来: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
谁砸海尔的牌子,企业就砸谁的饭碗。
(三)“挑战满足感、经营自我、挑战自我”--海尔人力资源开发的市场机制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认为:在新的经济时代,人是保证创新的决定性因素,人人都应成为创新的主体。
为此海尔设计了市场链的思路。
1.“外部市场竞争效应内部公”--市场链海尔认为:企业内外部有两个市场,内部市场就是怎样满足员工的需要,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外部市场就是怎样满足用户的需求。
在海尔内部,“下道工序就是用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市场,都有一个需要对自己的市场负责的主体。
下道工序就是用户,他就代表用户,或者他就是市场。
每位员工最主要的不是对他的上级负责,更重要的是对他的市场负责。
2.即时激励--充分挖掘和发挥内部员工的积极性为鼓励员工搞技术发明,集团颁布了《职工发明奖酬办法》,设立了"海尔奖""海尔希望奖""合理化建议奖",根据对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别授奖。
一、人才现状1、引进人才呈上升趋势,人才总量有所增加。
2002年国有企业改制时,全市人才总量一度呈下滑趋势,随着各企业逐步走上正轨,企业人才也稳步上升。
截至目前,全市31家规模企业人才总量由2003年底的841人增至908人,增加了67人,人才比达到17%,增长了1.4个百分点。
调查表明,发展来势足、效益好的企业引才力度较大,人才总量大幅上升。
如中意糖果、鸿鹰祥、金湘猪鬃、鑫源缸套等企业近两年分别引进人才15人、8人、12人、10人,受调查的64名人才中,对单位人才引进情况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68.8%。
从引进人才的方式来看,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主要通过在大专院校毕业生中招聘,一般专业技术人才则通过人才市场招聘。
如自来水公司从益阳城建学院引进了一名给排水专业的大学生,鸿鹰祥从湘潭大学引进一名外贸英语专业的大学生。
2、人才培养力度加大,培养措施得到增强。
问卷表明,一部分企业对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明显加大。
如湘澧盐矿用于人才培养的年均费用达20万元,金湘猪鬃去年投入15万元加强企业人才的培养,另有7家企业人才培养费用在1万元以上。
石化仪还对单位干部职工参加学历教育的费用实行全额报销。
人才培养的措施明显增强。
问卷表明,各企业培训人才的方式主要有外聘专家授课、企业内部专长员工授课、选派外出进修、播放光碟、订阅专业书籍等。
如湘澧盐矿依托机电学院请湖南省干部教育管理学院教授定期给中层以上管理人才上课,金湘猪鬃与长沙集成人才培训公司达成协议,分期分批将全体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才送到长沙进行系统培训,效果比较明显。
受调问卷表明,认为企业培训活动开展得较多的占51.6%。
3、人才收入稳步增长,分配机制有所改善。
调查表明,目前规模企业的分配标准与人才的市场价位及其工作实绩逐步靠拢,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一些企业在分配制度改革方面进行了尝试,实行了中高层管理人才年薪制、技术人才岗位工资制,并大幅提高新引进人才的待遇。
如湘澧盐矿对去年新引进的大学生实行提前定级,其工资标准按正式职工同等待遇执行。
调查数据显示,全市规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年均收入均在1万元以上,其中年薪2.5万元至3万元的有雪丽造纸、石化仪、鑫源缸套、嘉诚气配、湘澧盐矿等5家企业,年薪5万元的有帮乐公司,其收入居全市规模企业之首。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1、企业人才队伍总体水平有待提高。
一是人才比例偏小。
受经济环境、区位条件、资源配置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加之我市企业经营规模偏小,经济效益较差,直接导致全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生产技能人才的缺乏。
据统计,全市规模企业职工总人数7108人,而其中各类企业人才仅有1257人,占比重还不到17%,比全常德市企业人才比例低7个百分点。
二是人才构成失衡。
全市企业人才中,初级工498人,中级工332人,高级工6人,其人才梯次构成比为83:55:1,与合理的金字塔型比6:3:1有较大差距。
高级技术人才的严重不足,影响了人才队伍的帮扶提升能力与企业的创新发展能力。
另外人才的老龄化也应引起足够重视,作为我市三大工业板块之一的汽车制造业技术人才就表现出了年龄老化的趋势,如嘉城汽部所有技术人才均为湖桥返聘人员,虽能满足现在生产需要,但基本没有新产品开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