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05-01-26〔作者简介〕张连国(1962-),男,山东莱州人,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生态文化与比较政治学研究。
【经济研究】从传统经济学到生态经济学张连国(山东理工大学生态文化与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山东淄博255049) 〔关键词〕传统经济学;无根性;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学 〔摘 要〕传统经济学理论因受其所研究对象——市场经济的制约,只重视“经济人”和经济规律的作用,而忽视了自然生态系统对经济之基础性的决定性作用。
因而,传统经济学的根本缺陷是无根性:只见经济不见自然,脱离自然生态系统之根;只见经济人不见伦理人,脱离生存伦理的根基。
这些根本缺陷使其误导工业经济、市场经济而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导致了经济增长不可持续的危机,需要对其进行根本超越,确立与新的循环经济相适应的生态经济学研究新方向:生态计量经济学——在整体上计算投入与产出的效率问题,要扣除对自然污染破坏的代价或成本,主张“自然资本”消耗最小化;生态制度经济学——从根本上解决“外部不经济问题”,必须超越完全竞争市场的私有化的思路。
生态政治经济学——生产力应是一种和谐地利用自然创造财富的能力,自然生产力是生产力的基础;生态伦理学——以生态存在论为基础的“主体-客体-主体”一体共在的规范,其核心是以自然为中介的主体间(当代、代际)外在社会政治关系的和谐平等的一体共生的社会正义法则。
〔中图分类号〕F 0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198(2005)03-0059-06 一、传统经济学的根本缺陷:无根性 在中国居于话语霸权地位的西方主流的现代经济学,又被称之为“传统经济学”,正如科斯所说它是“关于私有制度的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市场经济”,主要有两大流派:一是以充分竞争的市场假设为基础的古典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一是对前者修正的,在对非充分竞争市场的发现或在对古典经济学的公设的质疑中发展起来的宏观经济学。
二者分属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两大经济思潮,随着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互相消长,但其基本的理论预设是共同的:经济人假定、资源稀缺假定和保护个人产权假定;对应三个原理:福利最大化原理、供求原理和等价交换原理。
运用上述假定和理论形成三个方法:成本收益分析法、均衡分析法和帕累托标准。
20世纪60-70年代自科斯和诺斯开始,新制度经济学以及其他有关市场缺陷和非缺陷的理论,在西方社会产生。
但它们与仅—95—仅是对古典经济学的发展和修正的“宏观经济学”一样,仍然是以竞争的市场的分析框架为基础,仍然是以上述假设、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其“制度”仍然研究的是市场中的制度,其“非立场的缺陷”仍是市场环境的缺陷,同属于西方传统经济学范畴,有着共同的理论缺陷:无根性。
11只见经济不见自然:脱离自然生态系统之根。
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资源、人口等社会诸要素之间存在着普遍的共生关系,形成一个“社会—经济—自然”的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的复合生态系统。
经济系统是复合生态系统的子系统,以生态系统为存在的基础或前提。
而传统经济学理论因受其所研究对象——市场经济的制约,只重视“经济人”和经济规律的作用,而忽视了自然生态系统对经济之基础性的决定性作用,忽视了经济运行对生态系统的重大扰动。
微观经济学产生于100年前,环境的影响在当时表现得并不明显。
同时,微观经济只是经济系统的一个细胞,无法认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宏观经济学是在微观经济学基础上,通过对一国之内的国民经济系统的内部价值循环和物质循环的比较而建立起来的,因而如微观经济学一样,它对外部生态环境对经济的基础性的影响仍然认识不足。
而即使后来有列昂惕夫的投入产出法的出现,也只是重视价值平衡和物质平衡,没有真正重视生态环境因素对经济的决定性影响。
新制度经济学关心制度变迁的交易成本和激励机制,自然也无视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的有机关系问题。
而且传统经济学作为稳居话语霸权之优势地位的显学,形成了逻辑严谨的学科知识体系:市场、竞争、需求、供给、成本、价格、收益和分配,构成了微观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所得、财政、金融、就业、外贸、经济周期、经济增长,构成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制度、交易成本形成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范畴。
因此,受成熟学科概念体系的遮蔽,“有所见有所不见”,显然很难顾及自然生态系统对经济的决定性作用和对人类的生死攸关的存在论的根性地位。
传统经济学把经济过程描述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单向度的线性运行过程。
把自然资源等非经济因素只看作是经济行为的不变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因素,乃至看作是不起任何作用的经济系统外部存在因素,而无视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整体性、有机联系性以及自组织、自演化和生态平衡与生态阈限等生态原理和规律,也无视自然生态系统内在的价值。
与传统经济学“只见经济不见自然”的根本缺陷相关,传统经济学还有“只见经济不见外部不经济”,“只见经济效率不见生态效益”,“只见特定资源的稀缺不见所有资源的稀缺”,“只见数量不见质量”等根本缺陷。
微观经济学迷信充分竞争市场的万能,相信“无形的手”的神秘的力量,相信“经济人”理性追求结果与公共利益的天然一致性,因而自然会忽视市场经济的“外部不经济”,即经济效益的取得所造成的对市场经济外在的社会利益与生态环境的危害。
宏观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虽然看到了“市场的缺陷”,但它们只寄希望于国家政治手段对经济的干预或私有产权制度本身的作用,因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外部不经济”,尤其是对自然生态系统破坏的“不经济”。
传统经济学只注重资源配置,力争以最小的经济投入,而谋求可货币化的最大利润或可货币化的经济增长和物质福利的—6—经济目标,因而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资源、生态环境、技术的代价,缺乏对自然资本的关注,纵容人们特别是企业家阶层为谋取利润的最大化而无限度地向大自然索取,从而大量消耗自然资源,把大自然当成一个巨大的垃圾处理场,而未考虑生态环境接受垃圾的生态阈限,造成了指数形式增长的“生态赤字”,使经济高效率的取得,以生态之无价资源和自然环境巨大破坏为代价,造成了总体经济的低效率。
传统经济学以“资源稀缺”为最基本的假定,所以主张对经济资源进行最有效的配置,但是传统经济学所主张的“资源稀缺”只是“特定资源的稀缺”,特定的资源的稀缺是可以以技术或其他资源替代的,因而是以资源的无限的假定为经济增长前提的。
而未认识到在有限资源的地球生态系统之“宇宙飞船”上,所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
基于经济增长无权限的预设,现代主流经济学以经济增长为主导理念,把经济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GD P等同,认为经济增长的含义就是努力促进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只要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就会解决所有问题,就自然会带来社会进步。
结果“地球上人口、粮食、工业品、资源的消耗以及污染都在增长,而且增长得越来越快。
它们的增长遵循着一种在数学上称为指数增长的规律”〔1〕。
所谓“指数增长”,也就是数量增值的成倍或翻番,这种增长迟早会超越了地球有限资源的权限。
2.“只见物不见人”:脱离人长远生存的人性和生态存在伦理之根。
传统经济学除了上述的智慧遮蔽外,还“只见物不见人”或“只见物化的经济人不见生态文化德性人”,这是传统经济学“无根性”的另一个表现:脱离人长远生存的人性和生态存在伦理之根。
传统经济学是社会科学中惟一的像自然科学那样运用数学的科学,经济学研究者往往只见经济之“物”的运行规律,而难以见超越物质利益追求的自由个性全面发展的文化人、道德人和生态人。
他们所见到的人,只是“物化”了的“人”,即以最小的代价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
他们看人只看到人的单面的“物欲”的追求,而漠视或忽略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的“类本质”或精神性的追求。
对经济学科学性的追求,使经济学成为数学化程度最高的学科,不懂数学就没有资格谈经济,成为大多数经济学研究者的信条或经济学界不成文的规范。
似乎由于使用了数学公式,经济学就自然而然成为真理。
国内一位知名青年经济学家直截了当地声明经济学不用讲道德,代表了主流经济学家的科学崇拜以及“只见物化的经济人不见德性的生态文化人”的心态。
传统经济学上述的根本缺陷,使经济学误导了工业经济、市场经济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导致经济增长不可持续的危机,反过来也暴露了传统经济学自身的不足和缺陷,需要对其进行根本反思和超越。
二、循环经济之主要的生态经济学理论基础 随着生态经济理论的发展,人们对生态经济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提出了“循环经济”的思想。
中国在理论上最早提出“循环经济”思想的是曲格平。
实践中,我国也非常重视循环经济的发展。
2004年温家宝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讲话中指出:“坚持可持续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保护的关系。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
”在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16—议上温家宝又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思想。
11生态经济计量学:聚焦生态经济效率的关键。
生态计量经济学或生态经济计量经济学就是研究生态效率的问题,抓住了经济学的关键,突出了传统经济学与生态经济学的区别。
按照传统经济学的观念,生态经济是无效率的。
但按照广义整体的生态效率观念,恰恰是传统经济是低效率的,而生态经济是高效率的。
不同于传统工业经济的简单的经济效率,效率,即在整体上计算投入与产出的效率问题,要扣除对自然污染破坏的代价或成本。
主张生态资源消耗最小化,环境破坏最小化,“自然资本”消耗最小化。
如果只考虑经济效率,传统工业经济在某些方面无疑是高效率的。
但经济效率增长的同时往往给生态环境带来“外部的不经济”。
比如某流域的造纸业生产了几十亿元的社会财富,但对生态造成的破坏却即使再投资几百亿元也治理不回自然生态系统原态。
试问这种经济增长有何效率可言?目前,适应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而提出的ED P即“绿色GD P”理论,要求从现行GD 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体现了生态效率的观点。
21生态制度经济学:勘察循环经济的经济制度基础。
生态制度经济学是新制度经济学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生态学三者的结合。
新制度经济学可以说明破坏生态的现代工业经济制度的路径依赖的缘由,但无力解决外部不经济问题。
新制度经济学是以制度为研究对象、强调政治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
认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2〕。
也就是说,制度的制定旨在节约交易成本。
当制度变迁的社会预期的净收益超过社会预期成本时,制度变迁的欲求就会产生。
按照这一原理可以理解从工业经济制度向“循环经济”制度变迁的欲求产生的原因:工业经济制度破坏生态,危及人类的持续生存的根本利益,不改弦更张人类就会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