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与绿色发展Ecological Economics & Green Development
Slide 1
主讲:陈中江
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第1章生态危机与生态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Slide 3
1.2
生态经济学产生、发展
1.2.1 生态经济学的产生、发展阶段
生态经济学的产生、发展阶段
•思想萌芽阶段(17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初)
•兴起及理论发展阶段(20世纪20年代中期-70年代末)•理论创新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思想萌芽阶段(17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初)
生态经济学的思想渊源最早可追溯到17世纪末18世纪初古典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增长与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间关系的朴素观点。
17世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威廉.配第开始意识到劳动创造财富的能力要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
一位从前默默无闻的英国教区牧师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也开始关注人口与土地、粮食的关系,1798年出版了一本颇具影响的小书,题目是《人口原理》,认为人口增长有超过食物供应增长的趋势,提出“资源绝对稀缺论”
1817年李嘉图提出“资源相对稀缺论” 1871年穆勒提出”静态经济“的观点,认为自然环境、人口和财富增色应保持在一个静止稳定的水平,并作出“生产的限制是两重的,即资本不足和土地不足”的结论
1876年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里警戒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于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
客观地说,20世纪之前,人们对生态与环境问题的关注主要体现在人口与粮食的矛盾,主流经济学一直主张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制约是微不足道的。
兴起及理论发展阶段(20世纪20年代中期-70年代末)
一系列的社会公害事件,敲响了工业文明的警钟。
20世纪中期们开始对经典经济增长方式进行全面而深
刻的反思与批判,并意识到只有将生态学和经济学相结合,才能科学地揭示自然和社会之间的本质联系和规律,基于这种背景生态经济学应运而生。
•20年代中期,美国科学家麦肯齐首次运用生态学概念对
人类群落和社会予以研究•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莱切尔.
卡逊所撰《寂静的春天》引
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在《一门
新兴科学-生态经济学》一文中首次正式提出生态
经济学的概念,明确阐述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并对人口控制、资源利用、环境污染以及国民经济
及福利核算等问题作了原创性研究。
鲍尔丁还在
《宇宙飞船经济观》中提出“循环经济”理念和
“经济-社会-自然”协同发展的初始模型。
其理论
思想标志着生态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真正形成。
经济分为两种类型,
即传统的逍遥自在
的“牛仔经济”
和限制自由的“宇
宙飞船经济”
1968年,罗马俱乐部开始利用数学模型和系统分析方法研究“人类困境”问题
1968年,哈丁在《科学》上发表《公地悲剧》一文,描述理性地追求最大化利益的个体行为如何导致公共利益受损的恶果。
1972年米都斯为代表的研究小组发表《增长的极限》
1976年日本坡本藤良撰写的《生态经济学》成为世界上第一部以“生态经济学”命名的著作
理论创新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1984年美国学者爱迪布朗.苇斯发表《行星
托管:自然保护与代际公平》一文,首次提出
代际公平理论和“行星拖管”的理论主张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我们共
同的未来》报告,明确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美国生态经济学家Odum提出以能量为核心的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方法,诠译自然环境资源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间的本质关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经济价值理论受到密切关注和重视,如《21世纪议程》
❖国际上在20世纪80年代末成立国际生态经济学会(ISEE),并于1989年创办《生态经济学》——国际生态经济学会的跨学科杂志(Ecological Economics:The transdisciplinary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Ecological Economics(ISEE))以来,“生态经济学”一词就变得日益流行。
1.2.2 中国生态经济研究
我国生态经济学的建立反映了新的时代协调解决普遍存在的生态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矛盾的需要。
我国建立生态经济学的目的是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
生态经济学的建立,为指导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许涤新于1980年8月提出要研究我国的生态经济问题逐步建立我国生态经济学的倡议。
1984年中国生态经济学会成立,许涤新为第一任理事长。
1987年9月许涤新主编的生态经济学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生态经济学科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生态经济学的产生是新时期解决普遍存在的生态与经济矛盾的
需要。
我国的生态经济学是世界生态经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一阶段(1980—1984年)以生态环境预警研究为基础,创建了以维护生态平衡为核心的生态经济学,其核心是发展经济除了遵循经
济规律外,还要遵循生态规律。
第二阶段(1984—1992年)以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为主线,创立了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论。
第三阶段(1992年以来)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向可持续发展领域渗透,更多转向微观层面、转向精准度量、从简单学科交叉发展转向互动
多元融合发展。
在丰富和完善生态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强化
生态经济学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所以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我国生态经济学的发展表现出与世界走向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践和理论潮流的三个同步:即与世界3O年来的环境与发展运动同步… …与世界生态经济学理论的形成同步… …与世界经济生态化趋势的出现同步… …
•许涤新《生态经济学》
•刘思华《理论生态经济学若干问题研究》•迟维韵《生态经济理论与方法》
•姜学民、徐志辉《生态经济学通论》•王全新等《生态经济学原理》
•马世俊《生态经济学》
•王干梅《生态经济理论与实践》
•马传栋《生态经济学》
•姜学民等《农业生态经济学》
•马传栋《城市生态经济学》
•陈予群《城市生态经济理论与实践》•丁举贵、何乃维《农业生态经济学》•樊万选《生态经济学统计研究》
•孙鸿良《生态农业的理论与方法》
•庄翠玲等《中国乡镇生态经济学》
•马传栋《资源生态经济学》
•……中国生态经济研究成果
江阴市:云亭街道、新桥镇
◼生态经济学是在适应资源保护、环境管理和经济发展需要的过程中不断拓展的。
◼理念层面:生态经济研究从生态平衡论,拓展到相互协调论和可持续发展论。
◼制度层面:建立、健全制度创新,决策机制、考核评价机制、问责机制。
◼产业层面:从农业拓展到工业、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
◼区域层面:从生态村拓展到生态乡、生态县、生态市和生态省。
◼研究内容:从生态保护拓展到生态建设和生态恢复。
◼协调层面:从生产行为拓展到消费行为。
政府调控、市场调节和社区参与。
◼经过若干次的拓展,生态经济学逐步形成一个能为生态经济形态的发育提供理论和方法的学科体系。
于法稳等.近10年中国生态经济理论提升及实践发展—中国生态经济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综述.
延伸了解
农林领域的生态经济实践,包括生态农业、草原生态系统管理、水源地生态环境管理、农民的生态经济实践行为等内容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有待加强。
延伸了解
生态省、生态县(市)、生态乡和生态村已经形成体系建设有成功案例,例如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凤娅山的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建设。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的
山水生态经济发展
延伸了解
浙江省安吉县的生态经济建设延伸了解
江西省婺源县的
“中国最美的乡村”建设
延伸了解
延伸了解
⚫农林领域的生态经济实践,包括生态农业、草原生态系统管理、水源地生态环境管理、农民的生态经济实践行为等内容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有待加强。
⚫城市生态经济问题与实践,节能减排-建筑和城市交通、节水、节能、节地,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成为生态经济理论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多的关于生态经济学与实践发展的深入介绍将在下一节结合对生态经济学的进一步理解展开。
谢谢大家!
主讲:陈中江
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