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重难点突破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组课文中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篇课文作者用细致简洁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向上爬的。
从而启发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本组教材也都是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的。
基于此,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文中描绘的景象缺乏直观感受,需要老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
三、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以学生为主体,遵循阅读教学的原则,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交流,在自读、感情朗读、品读等形式多样的阅读中,理解课文内容,积累精美的语言文字,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3、激发学生留心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用脚向上爬的。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导入:同学们,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这千丝万缕的联系。
如果你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
今天我们继续学生《爬山虎的脚》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并学习他们的观察方法。
提出本节课的任务,我也很自然的引出了课题并进行板题。
【教师创设情境,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积极性得到调动,就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让学生对爬山虎有一个直观的印象】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从“爬山虎的脚”入手,直奔重点段“品脚”。
认识“脚”的特点
小组再次讨论
出示学习步骤: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理由。
2 出示所取名字,说明原因。
3、确定最适合的写出来。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课前就让孩子根据每个阶段的爬山虎的脚的特点起名字,上课时利用小组合作讨论共同确定出更为确切的名字。
当遇到有不同意见后,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感悟最后达到共识。
三:角色体验,经历“脚”的成长
先让学生自己变成爬山虎的脚,进行自我介绍。
当学生介绍第一阶段的爬山虎的脚时,我课前让孩子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画了爬山虎的脚。
并出示在大屏中让学生判断哪幅图画的正确,通过学生反复朗读后找出了正确的答案,再次告诉他们只有认真读课文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从画图就可以判断出学生是否真正读懂了课文)
在学生进行自我介绍时读第四自然段,找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关键句子,标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动词(触、巴、拉、贴、爬)。
然后小组合作怎样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
让后我再大屏幕显示关键句进行感情读、品读。
再出示爬山虎的脚与蛟龙的爪子的对比图,体会叶圣陶爷爷用词的精准和观察的细致。
课讲到这儿,我又预设并这样拓展:课文为什么说是“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换成“一步一步”行吗?出示这个问题后学生并不能正确的解释出来这个时候我就引导学生去读课文相对应的段落,读后还是有学生不理解,此时我放了一段爬山虎向上爬的动画,当这个动画放完后,所有的同学都已经解决了我先前提出的那个问题。
再难的点也会被攻破的。
【这个环节我除了利用视频等现代媒体课件来直观理解,更重要的还是依托文本,设计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有效帮助学生化难为易,不仅从知识上去理解把握爬山虎的脚向上爬的过程,更要从文字中感受语文之妙,提高语文能力,提升观察兴趣。
】
四:领悟“脚”的写法。
同学们介绍得那么清楚又有趣,得归功于谁?为什么作者能写得这么有趣?(此环节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课文中找出作者文章写得好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