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标准文案大全《劝学》自学资料参考一、通假字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使……弯曲)2.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3.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晒)二、古今异义1. 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 参古义:验,检查。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参加,参考。
3. 疾古义:强。
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
今义:疾病,快。
4. 假古义:凭借,借助。
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5. 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
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银。
6. 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
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7. 用心古义:思想意识活动。
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8. 用古义:因为;今义:使用。
如:用心一也9. 跪古义:脚或腿;今义:跪下。
如:蟹六跪而二螯10.寄托古义:容身,托身;今义:把感情、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如: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三、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2.名词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二)动词的活用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2.形容词作动词故木受绳则直(直:形容词作动词,变直)3.形容词的使动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四)数词作形容词(一说是数词作动词)用心一也(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四、一词多义1. 绝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停止)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隔绝)③以为妙绝(《口技》)(极点)实用标准④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非常)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横渡)⑥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断绝)2. 强①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杜甫《前出塞》)(有力的弓)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强健、强壮)③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有余、略多)④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太后》)(qiǎng,勉强)⑤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赤壁之战》)(强盛)3. 假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借、借用)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借助、利用)③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假装)④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假如、如果)4. 望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远看)②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盼望、希望)③先达德隆望尊(《送东阳马生序》)(声望)④予犹记周公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农历十五日)5. 闻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听见)②博闻强志(《屈原列传》)(见闻、见识)③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军官收》)(听说)④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使上级听见)⑤况草野之无闻者欤(《五人墓碑记》)(声望、声名)⑥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闻名、出名)⑦扫后更闻香(《和秀才落花有感》)(用鼻子嗅)五、特殊句式(固定格式)(一)判断句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②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③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二)倒装句1.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三)被动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被雕刻)(四)省略句①輮以(之,省代词,它)为轮②蟹(省谓语“有”)六跪而二螯(五)固定用法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句: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文案大全实用标准文案大全《师说》自学参考资料1.通假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传授)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2.古今异义学者古义:求学的人,读书人。
如:古之学者必有师。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古义:句子停顿的地方。
如:句读之不知。
今义:看字发出声音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如:小学而大遗。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众人古义:一般人,普通人。
如: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远矣。
今义:许多人。
所以古义:特指代词“所”+介词“以”,相当于“用来……的”。
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不必古义:不一定。
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3.词类活用吾师道也(名词“师”用作动词,学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师”用作动词,表自动,从师。
下文“则耻师焉”“师道之不得”同此)或师焉(名词“师”用作动词,从师学习)不耻相师(名词“师”用作动词,表自动,学习)吾从而师之(名词“师”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而耻学于师(形容词“耻”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孔子师郯子(名词“师”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惑”活用作名词,疑难问题)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前面的“圣”“愚”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后面的“圣”“愚”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4、重要句式(1)判断句: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2)被动句:①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3)宾语前置句: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4)介宾短语后置句:①而耻学于师。
②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师不必贤于弟子。
(5)省略句: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②(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③(人)问之,(士大夫)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④(士大夫)则群居而笑之。
(6)固定格式: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难道……吗?”)实用标准6、文学常识①“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
②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孟县)人。
因为昌黎(今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文案大全实用标准文案大全《始得西山宴游记》自学参考资料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⑴自余为僇人 ( 通 )⑵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 通 , )⑴⑸ ⑵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望西山,始指异.之 居是.州,恒惴栗 觉今是.而昨非 唯命是.从若.垤若穴 若.毒之乎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伏尸而哭,极.哀 ⑶引.以为流觞曲水 将军夜引.弓 ⑷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⑹实用标准文案大全⑴形容词,特别的 /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异 ⑵动词,像 / 代词,你 ⑶动词,至,到达 / 副词,非常,十分 ⑷动词,导引 / 动词,拉开 ⑸指示代词,这,这个 / 形容词,对,正确 /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⑹动词,向远处看 / 名词,农历每月十五日 / 动词,盼望⑴动词,成为 / 动词,认为 / 动词,写作 ⑵连词,表顺承 / 连词,表修饰 / 连词,表转折6.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⑴名词作动词 ①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 ②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⑵名词作状语 ①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②箕踞而遨⑶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望西山,始指异之 ⑷数词作名词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⑴①上:登上②梦:做梦 ⑵①日:每天,天天②箕:像簸箕那样 ⑶异:以……为异 ⑷一:一体7.文言句式。
⑴判断句 是岁,元和四年也 ⑴“……也”表判断。
⑵倒装句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⑵定语后置句,“有异态者”作“山水”的定语,“者”是后置的标志。
⑶省略句 因坐法华西亭 ⑶(我们)因坐法华西亭。
8.文学常识填空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解(今省西)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
人称柳河东或柳。
他与韩愈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因与韩愈散文齐名,同被列为“唐宋八大家”而并称“韩柳”。
他在永州期间,写了不少山水游记,我们曾学过其中的一篇《小石潭记》。
《赤壁赋》自学参考资料1. 通假字(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 (2)山川相繆(通“缭”,环绕 ) (3)举酒属客 ( 通“嘱”,劝人饮酒) (4)举匏尊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 )2. 古今异义(1)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一种游戏方式 (2)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3)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⑴ ⑵觉而.起,起而归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自余为.僇人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故为.之文以志实用标准3. 一词多义(1)东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东望武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2)望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3)下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4)如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如怨如慕(副词,像)4. 词类活用(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向东)(2)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占)(3)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4)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5)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6)正襟危坐(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用作状语,向南)(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9)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10)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5.文言句式1.判断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固一世之雄也2.宾语前置而今安在哉3.省略句(1)(其声)如怨如慕,(其声)如泣如诉(2)(其声)舞幽壑之潜蛟,(其声)泣孤舟之嫠妇(3)(苏子与客)相与枕藉乎舟中4.被动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5.定语后置凌万顷之茫然客有吹洞箫者6.状语后置(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赤壁之下泛舟游,介宾短语后置)(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介宾短语后置)(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于江渚之上渔樵,介宾短语后置)文案大全实用标准默写(易考的名句及易错的考点归纳)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文案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