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横峰县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1. (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 红装素裹一抔黄土断章取意以辞害意B . 言行相故气吞斗牛媚上欺下对答如流C . 不醒人事勃然大怒吹毛求疵前扑后继D . 恼羞成怒歇斯底里妄自菲薄置之不理2. (2分) (2017八下·龙口期中) 下面句子中划线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A . 这世间万千滋味早有先人尝遍,读过多少警世名言,我们还是会不由自主地重蹈覆辙。
B . 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
C . 固定时间的睡眠有助于规律生活的养成,养成一定的自我生理时钟是营造优质睡眠的不二法门。
D . 他似乎有什么难言之隐,期期艾艾地半天没说完整一句话。
3. (2分) (2017九上·台州期中)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宋代朱熹抽取其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B . “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也指国家;“风骚”作名词时泛指文学,“风”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指屈原的《离骚》。
C . “总角”“垂髫”均代指童年;“豆蔻”指称十三四岁的少女;“及笈”指古代男子到了十五岁时,把头发簪起来表示已成年。
D . 词,兴起于唐五代,极盛于宋代。
在唐五代时,一般称为“曲”“曲子”“曲子词”,后来才称为“词”,又称“乐府”“诗余”“长短句”等。
4. (2分) (2017八下·无锡期末) 下面对《水浒传》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A . 《水浒传》是描写古代农民起义的伟大史诗,它描写了北宋徽宗时,以宋江为首的108名好汉在水泊梁山聚义,抵抗官军,杀富济贫的豪举。
B . 林冲是梁山著名的英雄,曾担任“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他是《水浒传》中塑造的最好的人物之一,他与所有的好汉都不同,金圣叹称之为“上上人物”。
C . 宋江是梁山的首领,他仗义疏财,广交江湖好汉,足智多谋,有指挥才能,另外,他又有着很浓厚的忠君思想,所以将“忠义堂”改为“聚义厅”。
D . 《水浒传》中“阮氏三雄”分别是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三兄弟。
他们原在石碣村打鱼为生,后与晁盖等好汉智取“生辰纲”,一同上了梁山。
二、句子默写 (共1题;共5分)5. (5分) (2019八下·秀洲月考) 古诗文默写。
(1) ________,君子好逑。
(《诗经·关雎》)(2)青青子衿,________。
(《诗经·子衿》)(3)复行数十步,________。
土地平旷,________,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陶渊明《桃花源记》)(4)古人的送别诗多给人悲戚之感,但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一扫离别的千古愁云,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5)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历来受后人赞赏,写出了洞庭湖汹涌澎湃的磅礴气势。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3分)6. (3分) (2016七上·兴化期中) 阅读苏舜钦的《夏意》,完成下列小题。
夏意苏舜钦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窗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别院,即正院旁侧的小院。
(1)下列诗句所描写的季节和本诗相同的一项是()A .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B .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C .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D .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2)有人认为,最后一句写黄莺的鸣叫声和整首诗所营造的清幽之境矛盾,请谈谈你的看法。
(3)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四、对比阅读 (共1题;共8分)7. (8分) (2017八上·临泽期末)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下面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以其境过清清________②乃记之而去乃________丹皆若空游无所依依________(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3)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4)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悄怆幽邃”?五、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3分)8. (9分) (2017九上·杭州月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棕榈老屋后面是缓斜的土坡,坡顶上矗立着一片棕榈林,称之为林,其实是微不足道的六七棵棕榈而已。
也许是地域、水土和气候的缘故,几棵棕榈生得矮小而萎缩。
天性爱爬树的孩子也不和棕榈亲昵,对外表丑陋的它们缺乏好感。
当然,这其中还有一个原因,在棕榈身上找不到我们认为弥足珍贵的东西。
小时候,整天吃不饱似的,每天挖蕨根,刨伏苓,酸梨树自然而然成了我们的挚爱。
到春末夏初的时候,在我们太急切的期盼中,这些瘦瘦的但洁白无瑕的花朵,终于摇身一变,变成指头大小的酸梨,缀在簇簇绿叶中间。
在我们的誓死捍卫和邻家孩子的肆意掠夺中,酸梨没来得及成熟便一一落入口腹之中,那又涩又酸的味道至今记忆犹新。
相隔咫尺的棕榈偶尔也会走进视野,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
中秋临近的时候,棕榈结出累累果实,那青灰色长圆形的棕籽虽不能吃,却是游戏时最佳的武器。
夜晚,在月光笼罩的旷地里,通常能见到一大群孩子在虚拟的硝烟中追逐,恣意地欢叫。
农闲时节,父亲用薄而弯曲的刀片,将紧裹着棕榈的红褐色棕衣一张一张地剥下来。
父亲剥棕衣的时候一副特别小心翼翼的样子,生怕稍有闪失,而且每回剥下三四张便住手。
我疑惑不解地问父亲为什么不继续剥下去呢?“棕衣就是棕榈的衣服,剥光了它们怎么过冬呢?”父亲一边回答我,一边注视着刚剥过的那棵棕榈。
在渐起的秋风中,棕榈似乎不胜寒意似的,在不易觉察地战栗。
伫立一旁,父亲久久注视的目光是那样深长耐读,其中,蕴含有隐隐的内疚与不安,有请求原谅的意味,有源自肺腑的感激。
也许父亲一生都在企求棕榈原谅,是他剥夺了棕榈赖以御寒的衣物;父亲一生对棕榈满怀感激,在他挑着生活的重担踽踽独行的时候,是棕榈给了力所能及的支撑。
给孩子们带来短暂口福的酸梨树怎能和棕榈相比呢?它能换来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酱醋油盐吗?能换来煤油把漫漫长夜点燃点亮吗?父亲将棕衣剥下来,然后去夹,翻晒,撕成丝缕。
在空旷无边的夜晚,凭借着一点如豆的微弱灯光,父亲开始搓棕绳。
我们在一旁看着,倦意漫上来,不知不觉便酣睡了。
早晨醒来,我们惊讶地发现,那小山似的满地棕衣变成了数十根棕绳,在早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古铜色眩目的光泽。
断断续续有人上门求购棕绳,家里开始荡漾起小小的欢乐的涟漪。
一天早晨,早起的父亲像往常一样爬上后坡,来到棕榈林里。
父亲的一声惊呼把母亲和我们吓了一跳。
我们赶紧上去,发现父亲一脸痛苦和惊惶的表情。
原来,不知什么时候一棵棕榈死掉了。
死掉的棕榈蔫蔫的,披针一样的叶子失去了往昔的葱绿与锋芒。
父亲拿来一把锄头,招呼大家一起动手把棕榈连根挖起并运走。
父亲告诉我们其中“奥秘”:一棵棕榈死了,其它的棕榈因为伤心会跟着相继死去的。
把这棵棕榈挖起并运走,是不让其它的棕榈为之悲恸欲绝。
父亲的话让我浑身颤栗,我从未想过这些草木会有如此丰富的情感,像我们一样相互之间有着太深太沉的牵挂与关怀。
我感到无限内疚起来,为自己曾经对棕榈的漠视与伤害。
在以后的日子里,每当我注视这些棕榈的时候,一种敬意从心中油然升起,目光里的东西渐渐多起来,最后变得和父亲注视的目光一模一样。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在脑海中常常产生这样的联想——父亲、母亲和我们几兄妹就是一片小小的棕榈林,和后坡上的棕榈连在一起,浑然一体,在风雨中相濡以沫。
(本文有删改)(1)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对于棕榈树的态度有何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下列句子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请简要分析。
①在渐起的秋风中,棕榈似乎不胜寒意似的,在不易觉察地战栗。
②父亲将棕衣剥下来,然后去夹,翻晒,撕成丝缕。
在空旷无边的夜晚,凭借着一点如豆的微弱灯光,父亲开始搓棕绳。
(3)文章主要写了棕榈树,却花了不少笔墨写酸梨树,这样写有何作用?(4)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父亲、母亲和我们几兄妹就是一片小小的棕榈林”这句话?9. (14分) (2017九上·长清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红色玻璃球【美国】威廉·贝纳德①在美国艾达荷州东南部的一个小镇上,有个名叫米勒斯的菜商。
在经济大萧条时期,米勒斯先生在路边摆了个小菜摊,人们下班的时候路过这里,顺便采购一些新鲜的蔬菜,那个时候,钱和食品非常匮乏,所以,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十分流行。
②镇上有几个穷人家的孩子,他们经常到米勒斯先生的菜摊跟前晃悠。
当然,他们不想买菜,只是来欣赏一下那些当时非常珍贵的物品。
尽管如此,米勒斯先生也总是热情地招待他们,就像招待每个到这里买菜的大人一样。
③“你好,巴里!今天过得怎么样?”④“你好,米勒斯先生,我过得不错,谢谢。
这些豌豆看起来真新鲜。
”⑤“是的,巴里,你妈妈身体好点没?”⑥“是的,正在好转。
”⑦“那就好,你想要点什么?”⑧“不,先生,我就是看看,这些豌豆真的很不错!”⑨“你想带点回去吗?”⑩“不,先生,我没有钱。
”⑪“可以用东西交换啊!你有什么东西跟我换吗?”⑫“哦……我只有几个刚赢来的玻璃球。
”⑬“是吗?给我看看。
”⑭“给,你看,这个多漂亮。
”⑮“嗯,是这样的。
不过这是蓝色的,我想要个红色的。
你家里有红色的吗?”⑯“好像有。
”⑰“这样,你把这袋豌豆带回去,下次把那个红色的玻璃球带来。
”⑱“一定,谢谢你,米勒斯先生。
”⑲每当米勒斯先生和这些小顾客“讨价还价”时,米勒斯太太都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面带微笑。
她很熟悉这些“交易”,也很理解丈夫的行为。
除了巴里,镇上还有两个穷孩子,他们的家里拿不出钱来买菜,也没有值钱的东西来交换。
为了帮助他们,又显得自然,米勒斯就这样假装和他们为了一个玻璃球进行谈判。
就像这次巴里有个蓝色的玻璃球,可米勒斯先生却想要红色的,下次他带红色玻璃球来的时候,米勒斯先生又想要绿色或橘红色的了。
当然了,每次打发这个男孩回家的时候,总会让他带上一袋新鲜的蔬菜。
⑳许多年以后,米勒斯先生去世了。
镇上的人全都来向他的遗体告别,并且向米勒斯太太表示慰问。
在长长的告别队伍的最前面,站着三个引人注目的年轻男子,一位身着军装,另两位身着黑色西装白色衬衫,头戴礼帽,十分体面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