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一位哲学家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人生。
”可见,小学教育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重要。
因为它关系到学生一生的学习,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将对他终生受益。
《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提出的学习习惯包括: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认真完成作业,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大胆提问等等这些基本的学习习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如果学生从小就习惯于上课开小差,做小动作,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作业马虎对待,将来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困难的。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如能在培养学生学习的习惯上下功夫,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也可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达到双赢的效果。
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多层面的,如何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1 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注意教育教学的方法和策略1.1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
”学生在学习中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老师了,特别是小学生,他们从模仿中学习,而且他们的模仿能力是惊人的。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一定的威信,教师的行为习惯经常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家长经常会从小学生的口里听到一句话:“我们的老师是这样说的。
”在这里,我要提出的是教师在要求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自己也要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
比如:要求学生做作业时画直线要用直尺,教师在讲课时却徒手在黑板上画直线;要求学生书写正确规范的字,自己却在黑板上龙飞凤舞;试问,在这样的教学下,学生什么时候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表现出良好的习惯,以身作则,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只有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得以更好地实现。
1.2良好习惯,从小培养。
有研究指出:一个人的习惯早在胎儿时期就养成了。
由此可见,培养良好的习惯越早越好。
人的早期可塑性很大,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刻,这一时期容易养成好习惯,因为这一时期的学生对老师充满着信任和尊敬,愿意按老师的指示去做。
《新三字经》中的第一句话讲到:人之初,性本善,性与情,俱可塑。
小学生就像一张白纸,任你在上面涂画,你把他涂黑,他就变黑,你把他涂红,他就变红。
因此,越小培养良好的习惯,效果就越明显,反之,当小孩染上恶习后,是很难改变的。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定要从小抓起。
1.3注重细节,持之以恒。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从细节开始,在教学中,有许多的“细节”,如坐的姿势,读书的姿势,回答问题的声音要响亮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把这些细节养成好的习惯,《老子·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教师必须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
习惯是经过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自动化了的行为动作,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必须有一个过程,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不断强化,需要持之以恒地渗透。
久而久之,学生的习惯就自然形成了。
1.4家校配合,共同监督。
从开学到放假,学生每天在学校时间一般是6个小时,其余时间基本是在家。
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除了在学校处处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外,还要与家长密切联系,请求家长配合老师的工作,学生在家庭的学习过程中,家长也要督促学生的行为,时刻提醒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这点工作中,教师要经常进行家访,可以是面访,也可以是电访,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行为,及时得到反馈的信息,对学生的坏行为作出及时的纠正。
教师与家长不断地沟通,互相配合,让学生养成坏习惯的机会减到最少。
1.5发挥自主,养成习惯。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自觉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它能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一旦有了自觉性,学生就会心甘情愿地、积极主动地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样,教师的工作就能做到事半功倍了。
2教师要按照各个年级的教学要求,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课标指出: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预习和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和检查作业的习惯,看书报和听广播的习惯,勤动笔的习惯。
因此,教学中要遵循教学规律,主要培养学生以下学习习惯。
2.1培养学生预习与复习的习惯。
当前,有的教师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新课上完后,学生才知道学习了什么,这样无准备的教学,是不可能取得最佳效果的。
预习好比火力侦察,能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重、难点在哪里,带着疑问上课,从而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教学实践表明,课堂上学生学会了的东西,课后还会忘记,这是大脑遗忘规律的表现。
因此,只有及时复习,才能降低遗忘率,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把平日所学的零散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弥补学生知识的缺陷。
课前一定要布置学生预习功课,并有指定作业,每天早上有检查。
2.2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与全神贯注的学习习惯。
在课堂上,如果学生“人在曹营心在汉”,不可能学习好,课堂教学任务也不可能很好地完成。
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全神贯注学习的习惯,课外学习时,也要帮助学生克服边学习边玩,边学习边吃东西等不良习惯。
首先上课要专心听讲,集中注意力,是孩子听懂一节课的前提。
它包括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认真听教师讲课,注意观察教具演示过程,板书内容、讲课的动作及表情等,理解教师讲课的内容。
孩子只有在认真听课的基础上才能领会一个手势所表示的意思。
老师在教学时要多采用形体语言辅助口语以形象、直观地理解授课内容。
其次是学会倾听。
倾听也是一个人的优秀品质。
小孩子往往注意倾听老师的讲课而忽视同伴的发言,别人一说就接话,如果叫他来说的话其实他说得还不如别人。
这个习惯的修改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扭正的,由于孩子年龄小,考虑不周全,经常会急于表达而忘记“规矩”,往往是屡说屡错,屡教不改。
这就要求老师不要急于求成,而要用各种方法培养和疏导,让孩子的表达欲望有合适的渠道“出来”,又不影响到课堂的效果和秩序。
要培养孩子注意听同学的发言,同学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要注意听,要求边听边思考:同学回答得对不对?如果不对错在什么地方,如果让自己回答该怎样说好。
边听边思考时如果同意别人的观点,可以轻轻点头表示赞同,若需要补充或有不同的看法再举手,经允许大胆站起来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
2.3培养学生多动脑,勤动手的习惯。
小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发展尚在起步阶段,掌握概念的过程一般以认识具体实物为起点,先形成表象,然后抽象概括得到概念。
针对学生这一思维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遇事问个为什么,更要把得到的结论记录下来动手演练,进行验证,在实践中体验获取知识的规律和乐趣,这样长持以久,“勤思勤动”的习惯就会在“乐”中逐步形成。
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思”的习惯。
在教学中留意随时生发出的问题,及时调整课堂结构,给予孩子合理、满意的解答。
课堂上让孩子每天都有总结、思考、质疑的时间。
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养成看板书总结本节重点难点的习惯。
久而久之孩子们就学会了听课、养成了思考的习惯。
2.4大胆发言,主动参与,敢于质疑问难,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习惯。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往往由教师进行小结或优等生作答,大部分学生失去了思考、交流的机会。
素质教育要求,应让学生全员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率。
所谓“课堂学习活动”是指为完成课堂学习任务而设计的,由学生自主参与的各种学习形式。
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习惯,教师就要适时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主动思考,主动操练,主动交流,激起思维的火花,激发学习兴趣,逐步形成“主动参与”的学习习惯。
在学习中遇到疑难是正常现象,有的学生善于质疑问难,能请教老师或他人,有的学生则遇到疑难不吱声,怕别人笑话,这是不良习惯。
解决疑难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许多的科学发现和发明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的。
教学中,要多创设让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
要求孩子上课积极回答问题大胆发言,这既可以培养孩子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又可以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因此在孩子回答问题时,首先要求语言要完整,然后是表达流利,还要求声音适度。
这是我们的目标,得一步一步地实施。
在实施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不如人意的地方,但是教师一定要注意不要包办代替。
一定要给孩子表达的平台和时间,组织好学生静静地用鼓励地眼神望着他,认真地倾听。
我们换位思考一下,有了这样的氛围你还能没有说的欲望吗?孩子还会出现到高年级了连完整的话都不会说的情况吗?2.5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与自我评价的习惯。
完成作业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环,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首先要培养做作业时的良好心态,切忌动作慌乱、思维无序。
那样肯定导致作业做得脏、乱、错,不堪入目。
我们得要求学生紧张有序地,轻轻地拿出作业本、铅笔、文具盒。
文具盒打开后先不要合上,以备随时取尺子和橡皮。
作业开始不要先动笔,先读懂题目叫你解决什么问题,在没有弄懂题目要求之前,一定不要动笔,反复阅读题目,读懂之后再动笔。
另外我们要培养孩子掌握常规的作业格式要求。
作业书写时要求字迹工整、格式规范、卷面整洁、独立完成、及时订正。
低年级孩子由于年龄小,书写时好随心所欲,对于我行我素的学生,坚决要求他按要求做,屡教不改适当处罚。
其次,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不抄袭他人的作业,做作业要专心,不能边做边玩,培养学生认真做事,独立思考的学习品质。
许多学生做完题目,让老师和家长检查,这有好的一方面,同时也容易养成依赖思想。
在学生的学习中,应把这种积极性逐渐引导到自我评价上来,使他们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
做完作业,先验算,发现问题再看书,看例题对照检查,做出正确与否的评价,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教师和家长长期这样要求,就能形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2.6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
要学好知识,光靠课内是不够的,还必须阅读一些课外读物,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教学中,要有计划地介绍一些课外读物,指导学生阅读,要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和实用工具书的方法,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要教会学生如何从众多的课外读物中选择适合自己情况的书来学习,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总之,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
培养良好的习惯是素质教育的归宿,素质只有化为习惯,才能成为终生受用不尽的财富,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将事半功倍。
多一个好习惯,心中就将多一份自信;多一个好习惯,人生中就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和机遇;多一个好习惯,我们生命里就多了一份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
作为教育者,就要努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乘着良好习惯这艘帆船,乘风破浪,顺利地到达成功的彼岸!(广西教育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成果《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a类课题立项编号2012jd030)。